第318章 人生代代無窮己 二

字數:4595   加入書籤

A+A-


    曹操領導寒門改天換地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起碼成功初期底層會有一段輕鬆的日子。寒門弱小也是不爭的事實,曹操會對士族高門包括保皇派做出妥協,相互妥協需要穩定的內部環境支撐,之後再慢慢試探逐步商量。
    皇位一定是最後一步,社會平穩符合當權者的利益,各方都會盡力控製流血事件的程度,追求平穩過渡,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萬萬沒想到曹操所作所為與預想的大相徑庭,提前動搖皇權直接將很多人推到對立麵。且不說關中,單說穩定控製區內的士族,曹操必將付出更大代價。
    就拿皇後事件來說,突然爆發讓人完全想不出有什麽值得做的理由。促使曹操急於動手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有一點是肯定的,劉琰作為大漢親王,皇帝的姑母宗室大長公主,麵對權臣動搖皇權必須表露態度。
    消息傳來,陣營內部的態度很明確,大長公主府所有人員一致建議聲討國賊,劉靖和劉珪表示不論大長公主做出任何決定,屬國和幽州都全力支持。
    梁國太傅段煨和郎中令韓遂的態度稍顯平和,上書請求派使者去朝廷看一眼,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再做打算。
    皇甫酈現任北地太守,張昶在黃門侍郎位置上始終沒動過。兩人都不是梁國官員,按理不該摻和,然而他倆卻單獨上書劉琰,強烈要求討伐曹操,並願意擔任大軍先鋒。
    不止皇甫酈和張昶,還有一個人不是梁國官也操梁國心。唐翔親自跑到北輿城麵見劉琰。他帶來一個悲哀的消息,耿紀、韋晃和吉平三人舉義,殺死許昌留守長史王必,可惜被嚴匡鎮壓,三人連同家中一百多口人盡殞。
    如果說遭難的隻有皇後事情還有得緩和,畢竟曹操獻出三個女兒,意思是不打算馬上就逼皇帝讓位置。但是現在不行了,三個人一死,關中士族在朝廷中沒有可信的內線,此後朝廷說什麽都會優先懷疑。
    假如用金字塔給關中士族按照實力高低排序,耿氏、吉士和韋氏處在塔尖,領導茫茫多的關中士族。三家不光是關中的頂層,放在大漢也是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族。
    幾百年豪門自有傲骨,我們沒造皇帝的反,你個閹奴之後,竊國的權臣說殺就殺?誰給你的勇氣?這就是宣戰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劉琰搞不清楚怎麽鬧到這個地步,到底誰在背後操弄?曹操對河北士族不放心,明裏重用實則打壓導致雙方若即若離。打壓很有效果,至少目前為止河北士族沒這個實力,也沒有這樣做的動機。
    司馬家有這個實力,不過同樣沒有動機。司馬氏百年望族,深知成功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實力。人家不在乎時間出名的能忍,不求其他能穩步拓展實力就算成功。
    司馬家和曹操沒有實質性的矛盾,雙方存在相互利用的條件,要說暗戳戳搞事情有可能,貿然引起危機劉琰不相信。
    其他軍閥有實力、有動機、有機會,然而現實不允許。拿劉珪打比方,他一手獻媚曹植表忠心,一手討好司馬家搞聯盟,明顯是在為今後曹氏掌權鋪路。來助戰也不是真心反曹,大概率是想討便宜就走。
    再說劉備,他到巴不得中原內亂,但是他絕對不會拿皇權做籌碼,不是不想而是他不敢冒這個險。一旦某個關節出現問題,事情敗露他的忠臣人設立刻崩塌,失去立身之本再沒能力發展下去。
    至於孫權還是嗬嗬一笑罷了,在天下看來他隻是個邊緣角色。想引起足夠的重視可以,要麽擊敗劉備拿下荊州,要麽打下淮南讓曹操揪心,總之先證明實力再說。
    劉琰和徐庶私下裏商量過,在事情搞清楚之前還是決定緩一緩。劉琰不要當什麽國王,徐庶也沒有立從龍之功的打算,兩人有共同的目標,大漢在與不在都不影響計劃推進。
    隴西爆發大戰並沒有出乎劉琰的意料,長江天險隔絕南北,曹操啃不動荊州更拿不下孫權,主要敵人短時間無法解決,爭奪中間地帶的控製權就成了必然選擇。
    “宮殿”會晤那次劉琰講過,你曹操敢動隴西我就打關中。看人看心,聽話聽音,曹操打隴西當然可以,放過韓遂劉琰就不會親自南下。
    岔頭就出在夏侯淵打韓遂,扭過臉看向旁邊的堂兄,劉琰不覺輕歎口氣,將他從軍中換回來純屬迫不得已。
    最近鮮卑人不顧傷亡全線進攻,發動所有力量,打定襄的同時騷擾西河郡。取勝之後勝並沒有深入腹地也不攻占城池,援軍一到不管多少兵力鮮卑人扭頭就跑,明顯告訴劉琰雙方的戰爭在可控範圍之內。
    背後的目的一猜就明白,鮮卑人不是傻子,他們才不會為曹操豁出一切。以打促和大家找機會坐下來談一談,一起糊弄曹操才是鮮卑人的目的。
    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拓跋詰汾跑到劉珪跟前表示臣服,拓跋詰汾因此保住平城地盤。此後鮮卑人紛紛派出使者拜訪劉珪,具體怎麽談的外人不清楚,戰場上幽州人和鮮卑人相互放水是不爭的事實。
    該是和鮮卑人達成某種默契,幽州人揚言這一次不能白來幫忙,想他們出手真打就要割讓定襄郡。劉琰肯定不會同意,她是既不想真打也不想假打,最好大家亂成一團,這樣就不用立刻南下。
    有沒有幽州作幫手劉琰都不怕鮮卑人,不過問題出在西河郡上,想是鮮卑人等急了才主動出擊,誤傷盤六奚之後慕容莫拔戶第一時間撤軍,不想將事情鬧到不可收拾。
    西河郡是南匈奴的基本盤,具備獨有的經濟利益和政治意義。盤六奚負傷就引出一點不得不防,劉去俾在西河具備強大號召力,借故奪取權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劉靖需要親自去坐鎮,但劉靖不需要帶走所有兵力,留下盧水胡和小月氐給劉琰。這下出問題了,劉琰手下出現三股派係,一是盧水胡和小月氐,他們隻聽劉琰號令;二是劉琰的嫡係,三就是其餘軍閥部隊。
    劉靖臨走留下話,劉琰不能親自指揮戰鬥。其實不用他囑咐,梁國諸將誰都想立功,劉琰也不好搶手下的戰功,於是統帥人選就成了件麻煩事。趙甯無法應對局勢,又不能完全委托楊秋,不是楊秋能力不足,相反楊秋可說是這個時代少有的將才。
    不是故意抬高哪個人,漢末英雄輩出,能稱得上軍事家的隻有曹操一個人。故此可以用平定河北後,進化成完全體的曹操作為能力上限來評判一下。
    關中諸將打不過曹操是事實,但能勝過完全體曹操的當世又有幾個人?請先伸出手掌準備好,然後捫心自問:隻說結果不問過程,不借助外力,靠自身力量正麵擊敗完全體曹操的都有誰?
    我知道你很猶豫,勉強放下兩根手指。這兩位一個靠地利一個靠運氣,不過怎麽說都算擊敗曹操應該作數。
    那麽再問一句,同樣不借助外力,能和完全體曹操正麵對抗,最終取得上風的還有誰?我知道你毫不猶豫放下一根手指,這位大佬的戰績沒有爭議。
    最後一問,又是誰能和完全體曹操打平?勉強再放下一根手指,剩下最後一根無論如何都放不下,有資格稱作完全體曹操對手的隻有他們四個人。
    以上包括曹操在內的五個人可以算作第一梯隊,接下來說一說獨當一麵的帥臣。時間節點同樣放在曹操拿下河北之後,因為這之後軍隊才變得正規化,不需要猛人身先士卒鼓舞,勝利的根本在於組織度而不在於士氣。
    作為軍團統帥不能隻看戰績,還要看戰役規劃和戰役指揮的能力。不介紹經曆隻談結論,曹操陣營有兩個人,其一是夏侯淵其二是曹仁。劉備陣營隻有一個關羽,孫權陣營先後有周瑜和陸遜。
    第二梯隊之下就是將才,這一層麵人數眾多各有千秋,特征是上限很高,下限不低,發揮一直很穩定,條件充足能摸到第二梯隊的邊緣。每個陣營都有很多此類才俊,曹真、朱然、張飛、馬超、韓遂等等都在其列。
    最後是猛將,戰績突出帶兵能力堪憂。簡而言之,這個群體主要靠個人能力奮戰,不具備起碼的規劃水準,不足以獨當一麵。亂世初期創業起點都不高,雜兵靠的是士氣,這時候正是猛將表現的舞台。
    等到中後期,陣營完成軍隊職業化和裝備正規化,戰場上比的是指揮能力,配合密切度。猛將打個埋伏,搞次突襲也許能成功,正規對戰單獨憑個人能力就吃不開了。這個層級的代表人物就是張遼,說句實話不帶慪氣的,單論帶兵趙雲不如張遼。
    這個級別也可以稱為名將,可惜的是,劉琰嫡係普遍達不到這個標準,楊秋等宿將就成了中流砥柱。
    楊秋也有局限性,首先一點他指揮不動劉琰的嫡係人馬,包括大弓手和宇文部騎兵。這些人算是一手帶出來的嫡係,將領不是原從就是義子,劉琰主動往外送都沒人敢接。
    趙甯能接手一來是劉琰親自認命,二來他堂兄的身份擺在那裏,普回得叫一聲伯父,你楊秋算什麽人?不敢明著作對,陽奉陰違肯定少不了。
    最後還得靠徐庶換回趙甯,徐庶雖然算新人,不過大家都看得出劉琰很看重他,而且他確實有真才實學,軍政兩手抓兩手還都硬。陣營中徐庶的身份和楊秋等同,居中調節方方麵麵都能妥善解決。
    徐庶離開很多事情沒人商量,抬手輕拂發絲始終想不明白問題關鍵,恰好聽到身後在小聲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