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人生代代無窮己 一
字數:4596 加入書籤
隴西人當真錯怪段煨,他現在急的滿嘴生燎泡,信心滿滿來到高奴,沒等接手兵權就被當頭一棒:原本萬事俱備馬上要出發,結果幽州方麵出了問題。
不是說幽州人不願意出兵,事實恰恰相反,田豫率領四千鐵騎助戰。都是幽州看家部隊,其中有很多當初鮑丘河之戰的老兵。
原因出在幽州內部,青州地方官舉報幽州貨物以次充好,還有走私避稅的嫌疑,故此雙方爆發貿易糾紛。曹操派出調查的官員隻顧和稀泥,拖延良久無法達成諒解,談不妥海貿就不能進行,貿易被迫暫時中斷。
沒有貿易可是要命的大事,現在是冬季幽州寸草不生,軍隊、工匠、官員全指望青州的糧食生存。劉珪判斷這是曹操的警告,如果還留在並北就不是暫時中斷的問題,等待幽州的將是全麵禁運,幽州本土怕會出現麻煩。
過去幽州暗戳戳攢下點存糧,江東海貿也能得到些糧食補充,勉強能挺過這個冬天不至於引發動亂。就怕事情不會是表麵那麽簡單,劉珪嗅出一股濃濃的陰謀氣息,他必須撤軍回去主持大局。
劉珪當機立斷,告訴妹妹不是哥哥不幫你,家裏著火不至於讓我回去,我擔心背後有更大的危機,我派魏翱和你細說緣由。
幽州人要走誰都攔不住,段煨還有保皇派和屬國的軍隊,沒有幽州軍仗也要打。還沒等出發又出了大事,匈奴騎兵全部離開跑去西河郡。
這就要細說南匈奴當下的形勢,對於劉琰這位梁王,南匈奴貴族和屬國的自由民的利益罕見一致。他們隻圖單於能繼承王位,仇視沒完沒了瞎折騰,巴不得劉琰一事無成,老老實實在屬國混吃等死。
劉去俾是南匈奴老一輩貴族的領袖,呼延氏是屬國新晉貴族和自由民的代表。兩人公開拉幫結夥,拿劉琰解放貲奴一事大做文章。別看隻是解放一個奕耶於,開壞頭難保今後會做出什麽事,搞的幾乎所有屬國人都不待見這位梁王。
屬國民政掌控在關中保皇派手上,問題是保皇派對劉琰也有意見,而且怨氣很大。繼承梁王多好的機會,就該第一時間南下關中和兩夏侯血拚,可劉琰卻跑去收複失地。
你劉琰不是標榜衣帶詔參與人嗎?大好機會怎麽又不反曹了?你還是袁家主母,全家血仇怎麽不見提及?還說你跑河北晃一圈就算報仇?
有傳言說劉琰和曹操達成協議,曹操篡位之後保留梁王待遇,所以她才去打鮮卑人。說的有鼻子有眼,會麵時間地點絲毫不差。好事者偷偷問過劉勳,你和曹操一前一後見過劉琰肯定了解細節,不妨說說流言是真是假?
劉勳否認還是承認都好處理,總會找到有利於自身的解讀方式。麻煩的是劉勳隻是淡笑,怎麽問都不置可否。
內部暗流湧動,外部也陡然生變,慕容莫拔戶突然猛攻西河郡,一次戰鬥中盤六奚身負重傷無法指揮軍隊,獨孤部貴族趁機擁立劉去俾重掌權柄。
呼延氏的手沒有伸到西河郡,盤六奚是為數不多站在劉琰一邊的人,有他在西河郡就算捏在手裏,絕對不能允許左賢王重新掌控西河郡。劉琰心一橫,叫劉靖帶全部主力去西河郡鎮場子,務必等盤六奚傷好才能離開。
段煨手上就剩保皇派四千來人,結果壞消息紛至遝來,得知張昶敗報段煨內心毫無波瀾,他人已經麻了。麻歸麻日子還得過,支援別人也不能看著老家餓死,高奴的軍糧隻好優先送去朝那縣。
沒有軍糧沒法出兵,至少在新軍糧到達之前段煨不能動。現在最犯愁的就屬段煨,興衝衝來接管軍隊,到頭來就剩四千多人,還沒有自己老窩的嫡係人馬多。這點兵力都不夠趙儼塞牙縫,等到軍糧到達也不敢亂動。
隴西告急信一封接著一封,大家不指望段煨這個倒黴蛋,使者們一溜煙全往北輿跑。朔方地界上使者連城串,後麵人跑快點能看到前麵人的馬屁股。
公元前三世紀,趙武靈王擊敗樓煩、林胡等遊牧部落,疆域推進至河套地區,於是在新領土上設置雲中郡,郡治所稱為雲中城。曆經幾百年,雲中郡發展成十六縣的大郡,朝廷將雲中郡南部另劃出五縣成立定襄郡,郡治所設在善無。
這裏北靠巍峨的大青山,南麵廣袤的土默川草原。遊牧民族翻越高山來到這裏,憑借騎兵優勢很容易控製東西南三個方向的平原地區。進可南下中原,退可從容返回漠北,優渥的地理條件即便不進不退也能保證世代繁榮。
對於農耕文明也是如此,大青山南北隻有一條白道連通。推進到此處隻需守住白道,身後平原便成為大軍的糧倉。軍屯、民屯錯落相鄰,蓧麥、蕎麥阡陌連綿,除非遇到大災戰亂,平時不需要內地補給,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作為農耕文化和遊牧民族交鋒的最前線,前漢在此地設置東、西兩部都尉主管邊防,行政級別和郡守等同。後漢在兩部都尉的基礎上,增設北中南三部,合計五部都尉。曹操放棄國土之前,北部都尉駐地一直在北輿縣,即今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區。
漢末北輿是座小城,城東的都尉官邸算整座城池最雄偉的建築。府邸緊挨著一座黃土崗,嚴冬時節風卷孤林殘雪飄零,蕭索凋敝之下卻有處泉眼湧動不息。想是水源極深壓力頗大,冰淩環繞之中泉水仍汩汩而出。
長年不息終究形成一處水潭,建城時考慮到水源有利,便將泉眼和水潭一起規劃入城內。民間有個說法,因為有此處泉眼才有現在的北輿城。
不論外界滄海桑田怎樣變化,泉眼始終湧動不息,兩千年之後逐漸發育成湖泊,就是後世有名的青城公園。漢代人當然不知道後世如何,但是向往優美環境的心態古今都一樣。
水潭灰色的冰麵邊緣一襲白裘格外惹眼,孤獨的人影在寒風中兀自發呆。劉琰不介意有人代漢自立,國家從上到下從裏至外腐爛透頂,改一改、變一變也未嚐不可。
從外部環境說,這個世界不隻一個國家,威脅永遠存在,繼續墮落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從內部形勢講,科技進步遵循客觀規律,生產力突變可遇不可求。這就導致在一定時限內資源總量恒定不變,社會發展卻一刻不停。經濟不可能永遠高速發展,一旦停滯,內部矛盾將集中爆發。
今學主張對外擴張,將內部矛盾轉嫁到外部。路線沒錯,錯在大漢的體量占據孤立係統的絕大部分,即便將周圍全部吞並,也不足以滿足龐大體量的需求。受限於時代,羈縻遊牧區域的收益不足以平衡高昂的付出,隻會加快國家毀滅的速度。
古派力主控製內部,用普世價值解釋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用單一經濟將人口牢牢固定在土地上。人口不亂動經濟不會受衝擊,沒有思想碰撞人便不再進步,萬事相對靜止,萬物安定和諧,那麽孤立的係統將永遠孤立下去。
劉琰認為今派主張不對,古派更是錯誤的離譜,兩個學說都不能解決主要矛盾,純粹是慢性自殺,區別在於早死晚死罷了。
沒有任何普世價值能夠完美解釋宇宙萬物,如果能夠解釋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那麽自身必定邏輯自洽,這種邏輯自洽不是來自於經驗和認知,它靠的隻能是詭辯和自悖。
單一科學作為普世價值一定會如此主張,對世界本源的猜測應該依據經驗,以及完善的證據鏈條,聲稱片麵的,孤立的因果關係都是錯誤。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麵對越來越多的新發現,普世價值將越發抽象。單一科學試圖永遠邏輯自洽,不得不用肯定否定懷疑,而懷疑是邏輯的本源,如此便涉及到篡改邏輯本身。
篡改邏輯首先要模糊單一科學自身的來源,因為源頭在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則是邏輯本體的衍生。用左右逢源的認知作為武器,徹底阻隔懷疑,刻意忽略邏輯辨別真理的可能,進而曲解形而上學原本的意義,否定與其有關的一切思想。
忽視邏輯否定懷疑確實能夠得到一段穩定的發展,然而單一科學成了永恒不變的真理,能解釋一切,是一切真理的總綱,那麽必然導致嚴重的後果。或者說直白些,詭辯和自悖等同於用謊言掩蓋謊言,長久以往最終的結果將是信仰危機。
不能斷章取義,張冠李戴更不可取,這裏說的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人與動物區別就在於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思想武器不止禁錮底層也鎖死了頂層,時代在發展,社會卻停滯不前。單一經濟確實難以衝擊,同時也關上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孤立的國家在孤立的環境中永遠孤立下去,這本身就是荒唐的謊言。
今學和古派觀點相佐,天然對立,但是有一點兩派立場相同,維護現有社會的秩序永遠不能變,如果一定要進行社會改良,那麽雙方都力求溫和改變。
出發點值得肯定,畢竟誰都不願意看到流血衝突,然而兩派都忽略關鍵一點,特權階層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他們手中掌控的資源太多,稍有逆反都會影響全局,結果改良如同揚湯止沸行不通,退一步進兩步還不如不改。
一次一次嚐試改良卻沒有達到預期,國家信用慢慢消耗殆盡。終有一日社會底層失去所有耐心,他們嚐試推倒重來。成功之後底層會成為新的頂層,繼續壓迫繼續剝削,舊有的秩序不會改變,因為這就是變革的目的。
洪水衝破堤壩災難便難以遏製,對國家而言打擊都是毀滅性的,舊有秩序徹底崩塌。這是個大好的機會,足以讓人豁出一切實現階層躍遷,無論成功與否都不會結束,中間階層接替底層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