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企業的轉型與升級第631章 轉型決策的陣痛
字數:2333 加入書籤
暴雨敲打著會議室的玻璃幕牆,李陽將平板電腦重重地拍在會議桌上,屏幕上跳動的行業數據如烏雲壓城——傳統製造業訂單量同比下滑22,而智能化生產線企業的營收卻逆勢增長47。這場臨時召集的高層會議,從一開始就彌漫著劍拔弩張的氣氛。
“各位,我們不能再守著舊攤子了。”李陽的目光掃過圍坐的高管,生產總監老周低頭轉著鋼筆,財務總監陳琳緊攥著報表,指節泛白,“我提議啟動‘智改數轉’戰略,三年內完成全生產線的智能化升級。”
話音未落,老周猛地站起,金屬座椅在地麵劃出刺耳的聲響:“李總,廠裏300多名老工人怎麽辦?新設備一上,至少一半人要下崗!這些跟著公司十幾年的兄弟,你讓我怎麽交代?”他的聲音裏帶著壓抑的憤怒,會議室的空氣仿佛瞬間凝固。
陳琳推了推金絲眼鏡,調出財務模型:“更現實的問題是資金。初步估算,光是首年的設備采購、技術引進和人員培訓,就要燒掉3000萬。現在電商平台還在持續輸血,公司賬上能動用的現金流......”她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後幾個字淹沒在窗外的雷鳴聲中。
股東代表王董敲了敲保溫杯:“小李啊,不是我潑冷水。咱們穩紮穩打做了二十年製造業,現在突然搞這麽激進的轉型,風險太大了。你怎麽保證這3000萬花出去,就能有回報?”
李陽沉默片刻,從文件夾裏抽出一疊調研報告。紙張邊緣還帶著昨夜車間的機油味——那是他通宵走訪三個廠區,和27名一線工人深談的成果。“大家看這個。”他點開一段視頻,畫麵裏,58歲的老鉗工老張正在用遊標卡尺測量零件,“張師傅這樣的老師傅,一天最多加工20個精密部件,誤差率3。而智能化生產線,每小時就能產出120個,誤差控製在0.1以內。”
他又調出一張柱狀圖:“這是近半年的客戶投訴數據,70的質量問題都出在人工操作環節。再看看這個。”屏幕切換成行業新聞截圖,“上個月,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宣布完成智能改造,生產成本下降35,訂單排到了明年年底。”
老周的臉色緩和了些,但仍倔強地別過頭:“道理我都懂,可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工人......”
“所以我準備了配套方案。”李陽點開新的ppt,“成立職業培訓中心,讓老員工轉崗為設備運維員;和職業院校合作定向培養技術工人;對確實無法適應新崗位的,保留崗位發基本工資,直到退休。”
經過6個小時的激辯,董事會最終以微弱優勢通過轉型方案。散會後,李陽獨自坐在空蕩的會議室,看著窗外被雨水模糊的霓虹燈牌。手機突然震動,財務總監發來消息:“李總,首筆3000萬研發資金劃出後,賬戶餘額僅夠維持三個月運營。”
次日清晨,李陽出現在注塑車間。機器轟鳴聲中,他拍了拍正在調試設備的技術員小王:“聽說你在自學自動化編程?”得到肯定答複後,他當場宣布:“從今天起,成立青年技術攻堅小組,攻克生產線聯網難題的,獎金翻倍!”
然而,轉型的陣痛比預想來得更快。新設備調試期間,生產線停機三天,延誤了兩筆急單。憤怒的客戶直接打來電話:“李陽,你要是搞不定,我們就換供應商!”與此同時,老員工的抵製情緒也在蔓延。食堂裏,幾個老師傅邊吃飯邊嘀咕:“搞這些洋玩意兒,就是想趕我們走!”
最棘手的還是資金問題。李陽帶著財務總監跑遍了所有合作銀行,得到的答複都是“製造業貸款收緊”。深夜的辦公室,他盯著電腦上跳動的股價,突然抓起電話:“聯係王董,我要和他單獨談談股權融資。”
談判桌上,王董推過來一份協議:“接受這個估值,我可以注資5000萬,但董事會要增加兩個席位。”李陽盯著條款,指甲幾乎掐進掌心。窗外的霓虹倒映在文件上,像一道道割裂的傷口。最終,他深吸一口氣,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當首條智能化生產線試運行成功時,李陽站在監控室裏,看著屏幕上精準運轉的機械臂,耳邊卻回響著老周的話:“別讓兄弟們寒了心。”他轉身走向員工休息區,那裏,一群老員工正圍著新設備議論紛紛。
“張師傅,來試試這個操作麵板?”李陽遞過平板電腦,“您經驗豐富,肯定能發現優化空間。”老張猶豫著接過設備,布滿老繭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動:“這參數設置......不對,和實際工況有偏差!”
看著老張認真調試的背影,李陽悄悄鬆了口氣。他知道,這場轉型之戰才剛剛開始,現金流的警報仍在嘶鳴,技術瓶頸和人員矛盾隨時可能爆發。但此刻,車間裏新舊設備交相輝映,就像企業的過去與未來在碰撞中尋找平衡。他掏出手機,給財務總監發了條消息:“啟動第二輪融資計劃,我們沒有退路。”
喜歡1949璃院繁星請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