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企業的轉型與升級第632章 技術壁壘的突破
字數:2281 加入書籤
深秋的寒風呼嘯著掠過廠區,李陽裹緊外套,快步走向智能生產線調試車間。車間內,此起彼伏的機械嗡鳴與此起彼伏的爭論聲交織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而壓抑的氣息。德國專家施密特的突然離職,如同在本就艱難的轉型進程中扔下一顆重磅炸彈,讓整個技術團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李總,這是施密特留下的技術文檔,但很多核心參數都沒有詳細說明。”技術部主管老陳滿臉愁容,將一疊厚厚的資料遞到李陽麵前,“而且他的調試思路和我們的技術體係有很大衝突,現在團隊成員都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李陽翻開文檔,密密麻麻的德文和複雜的技術圖表讓他眉頭緊鎖。他深知,此刻若不能穩住局麵,前期投入的大量資金和心血都將付諸東流。“召集所有技術骨幹,我們今晚就駐廠攻堅。”李陽的聲音堅定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心。
當晚,車間內燈火通明。李陽和技術團隊圍坐在會議桌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國外技術,必須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解決方案。”李陽掃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把遇到的問題都列出來,我們逐個擊破。”
機械工程師小王率先發言:“李總,自動化焊接線的焊縫成型一直不穩定,施密特之前采用的是德國的焊接工藝標準,但我們的原材料和設備精度都有差異,照搬這套標準根本行不通。”
電氣工程師老張也點頭補充道:“還有控製係統,他設計的程序邏輯過於複雜,我們的操作人員很難上手,而且在實際運行中經常出現卡頓現象。”
麵對這些難題,李陽果斷做出決策:“一方麵,我們加強與國內高校實驗室的合作,借助他們的科研力量攻克技術難關;另一方麵,技術團隊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負責機械調試、電氣控製和程序優化,大家各司其職,遇到問題隨時溝通。”
在與[國內某知名高校名稱]實驗室取得聯係後,李陽親自帶隊前往高校洽談合作事宜。實驗室的張教授對企業的轉型項目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也提出了擔憂:“智能焊接技術涉及多學科交叉,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支撐,而且研發周期可能比較長,你們能等得起嗎?”
李陽堅定地說:“張教授,我們沒有退路。隻要能突破技術瓶頸,無論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們都願意。”最終,雙方達成合作協議,高校實驗室將派遣科研團隊入駐企業,與技術團隊共同開展研發工作。
接下來的28天,成為了李陽和技術團隊最艱難的日子。他們吃住在廠區,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反複進行調試和實驗。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要連續進行上百次焊接測試;為了優化程序代碼,常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通宵。
“李總,首條自動化焊接線可以進行試運行了!”一個深夜,老陳興奮地跑來報告。李陽立刻趕到車間,看著機械臂緩緩啟動,開始進行焊接作業。然而,當第一批產品下線後,質檢結果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在眾人頭上——良品率僅67,遠低於預期的90目標。
“怎麽會這樣?明明調試時各項參數都很正常!”小王滿臉沮喪,一拳砸在操作台上。
李陽強壓下心中的失望,冷靜地說:“大家別灰心,67的良品率說明我們的方向是對的,隻是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完善。我們重新梳理整個生產流程,從原材料檢測到焊接工藝,再到設備參數,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排查問題。”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李陽和團隊成員們對生產線進行了全麵“體檢”。他們發現,原材料的批次差異對焊接質量影響很大,於是建立了嚴格的原材料篩選標準;通過大量實驗,優化了焊接電流、電壓和速度等參數;還對控製係統進行了重新編程,使其更加穩定和智能。
每一次改進,都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和重新嚐試。但李陽和團隊始終沒有放棄,他們堅信,隻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突破技術壁壘。在這個過程中,李陽不僅是團隊的領導者,更是大家的精神支柱。他經常鼓勵大家:“每一次失敗都是在為成功積累經驗,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了。”
隨著改進措施的逐步實施,自動化焊接線的良品率開始穩步提升。從67到72,再到78,每一個百分點的提升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和汗水。當良品率終於突破85時,車間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許多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然而,李陽知道,這還不是終點。他看著眼前的自動化焊接線,眼神堅定地說:“我們的目標是90以上,大家再加把勁,繼續優化,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做到!”在他的帶領下,技術團隊又投入到新一輪的技術攻關中,向著更高的目標發起衝擊 。
喜歡1949璃院繁星請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