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段:千禧年的準備第736章 創業初心的回溯
字數:1914 加入書籤
2020年初春,上海的梧桐樹剛抽出新芽,李陽坐在辦公室的老藤椅上,手中的黃銅鎮紙壓著一本邊緣磨損的筆記本。中央空調的嗡鳴中,他翻開扉頁,1985年的墨跡依然清晰——"技術不該束之高閣,要讓每個普通人都能觸摸到科技的溫度"。窗外陸家嘴的摩天大樓在夕陽下投下陰影,與筆記本上用藍墨水畫的簡陋設備草圖形成奇異的時空對話。
當指尖劃過1987年的記錄時,記憶突然翻湧。那時的他騎著鏽跡斑斑的二八自行車,車筐裏塞滿產品說明書,在上海弄堂間穿梭。某個暴雨傾盆的傍晚,他渾身濕透地站在經銷商門前,懷裏卻死死護著樣品,生怕被雨水打濕。"當時就想著,"他對著空氣喃喃自語,"哪怕隻有一戶人家用上我們的設備,也值了。"
辦公室的智能管家突然亮起提示:"李總,博物館籌備組請求視頻會議。"全息投影中,年輕策展人小王舉著老照片激動地說:"您看這張!1992年工廠改造時,您和工人們睡在車間的大通鋪!"畫麵裏,二十多歲的李陽正給身旁的老張包紮手指,牆上用粉筆寫著"質量即生命"。李陽的眼眶微微發熱,那個年代的艱苦此刻都化作了珍貴的勳章。
深夜的辦公室,李陽戴上vr眼鏡,數字孿生係統將他帶回1998年的環保改造現場。虛擬場景中,他看著年輕的自己與環保專家激烈爭論:"我們不能為了賺錢汙染子孫的天空!"當看到團隊最終咬牙投入全部積蓄更新設備時,他摘下眼鏡,發現鏡片上蒙著一層水霧。原來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年代,這份環保初心早已深植血脈。
第二周的晨會上,李陽做出了一個意外決定:將每年5月18日定為"創業紀念日",全員放假一天,要求每人做一件與創業初心相關的事。市場部的年輕人自發組織去敬老院教老人使用智能設備;研發團隊帶著孩子參觀實驗室,講述技術背後的故事;就連財務總監也破天荒地參與了社區的科普講座。
在員工分享會上,95後程序員小林展示了他開發的小程序。"我把老照片做成了互動遊戲,"他點開界麵,"用戶可以扮演當年的創業者,體驗從研發到銷售的每個環節。"當看到虛擬角色在暴雨中保護樣品的場景時,台下不少老員工悄悄抹了抹眼角。李陽走上前,輕輕拍了拍小林的肩膀:"小夥子,你讓更多人看見了我們的初心。"
這場對創業初心的回溯,意外引發了產品設計的革新。工業設計師們從老設備的簡約美學中汲取靈感,推出了"致敬經典"係列智能產品;市場團隊挖掘出早期的客戶故事,製作了《技術溫度》紀錄片,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千萬播放量。最令人感動的是,一位當年接受過企業資助的貧困學生發來郵件,他如今已成為智能醫療領域的專家,希望能加入團隊,"把當年感受到的溫暖傳遞下去"。
某個周末,李陽帶著全家回到老廠區。曾經的車間已改造成企業博物館,門口複刻的二八自行車旁,孫子孫女正興奮地比劃著騎車的動作。走進展廳,全息投影重現了創業初期的場景:年輕的李陽在煤油燈下繪製圖紙,妻子陳靜抱著孩子在一旁縫補工作服。"爺爺,你那時候怕不怕失敗?"小孫女仰著天真的小臉問道。李陽蹲下身,指著牆上"永不言棄"的老標語:"怕,但比起失敗,更怕辜負心裏的那個願望。"
在博物館的留言牆上,密密麻麻的便簽記錄著參觀者的感悟。有員工寫道:"原來我們今天的創新,是在延續三十年前的夢想";客戶留言:"第一次明白,好產品真的會帶著溫度";甚至有競爭對手留下:"這份初心,值得我們學習"。李陽拿起筆,在角落寫下:"技術會迭代,市場會變遷,但讓生活更美好的信念,永遠不該褪色。"
暮色降臨,李陽站在博物館的露台上,看著遠處集團大樓的霓虹與天際線交融。手機震動,收到李曉然的消息:"爸,"初心計劃"讓客戶滿意度提升了22。"他笑著回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風掠過耳畔,恍惚間又聽見1987年那個雨夜,自行車鏈條轉動的聲響——原來三十多年過去,那份對技術與人文的執著,早已化作企業的基因,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
喜歡1949璃院繁星請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