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段:千禧年的準備第737章 技術革新的裏程碑
字數:1858 加入書籤
2020年深秋的傍晚,集團總部地下三層的珍藏室內,恒溫係統發出輕微嗡鳴。李陽用指紋解鎖密碼門,厚重的金屬門緩緩開啟,塵封的時光裹挾著老式電子元件特有的氣味撲麵而來。他的目光掠過陳列架上的第一代電路板、纏繞著膠布的實驗原型機,最終停在玻璃展櫃中央——那台覆著防塵罩的長城0520ch計算機,外殼邊緣磨損出銀白色的金屬光澤。
"明天的會議,就用它開場。"李陽對著隨行的助理輕聲說,指尖拂過罩布邊緣泛黃的折痕。三十年前,他和創業夥伴們曾在這台機器前熬過無數個通宵,顯示器幽藍的光映照著他們年輕而堅毅的臉龐。
次日清晨,創新中心的環形會議室內座無虛席。李陽掀開防塵罩的瞬間,鎂光燈驟然亮起,照亮計算機表麵斑駁的劃痕和褪色的標簽。"這不是一台普通的計算機,"他的聲音在空曠的空間裏回蕩,"1991年,我們花了半年利潤將它從德國運回來,那時財務部的同事甚至擔心它會吃掉整個公司的現金流。"
大屏幕突然亮起,黑白影像重現了1992年的車間:年輕的工程師們圍著自主研發的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有人舉著扳手歡呼,有人在筆記本上飛速記錄數據,李陽穿著沾滿油汙的工裝,正在調試機械臂的抓取精度。"當時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借鑒,"他指著畫麵裏布滿補丁的工裝,"但就是憑著這股子闖勁,硬是把設備故障率從45降到了9。"
影像切換至1995年的深夜,狹小的辦公室裏擠滿了敲代碼的年輕人,李曉然那時還是個紮馬尾的實習生,正踮著腳往飲水機裏續水。"這是我們電商平台的第一行代碼誕生現場,"李陽的語調不自覺變得柔和,"記得當時服務器崩潰了七次,我們就守在機房吃了七天泡麵。"畫麵裏突然爆出的歡呼聲中,一行綠色代碼在屏幕上緩緩浮現,宛如劃破黑夜的第一縷曙光。
當1998年環保專利發布會的影像出現時,會議室陷入了短暫的寂靜。畫麵裏,李陽站在簡陋的講台上,身後是用投影儀投出的模糊ppt:"這張圖裏的數據,是老張帶著團隊在排汙口連續監測了三個月得來的。"他望向坐在前排的老張,對方鬢角已染霜雪,"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覺得環保就是燒錢,但我們堅持了下來,因為這是正確的事。"
"技術革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李陽走到全息投影控製台前,輕輕一揮手,3d時間軸從地麵延伸至穹頂,每個關鍵節點都跳動著立體影像。1992年的生產線化作機械齒輪緩緩轉動,1995年的代碼幻化成數據流在空中奔湧,1998年的環保設備則分解成綠色粒子,最終匯聚成集團如今的智能產業園模型。
年輕的程序員小周突然舉手:"李總,這些老設備現在還能用嗎?"問題引發一陣輕笑,但李陽卻認真地點頭。他示意工作人員推來一輛手推車,上麵擺放著老式鍵盤和顯示器。當數據線接入計算機的瞬間,早已失靈多年的電源指示燈竟微弱地亮起,屏幕閃過雪花後,出現了dos係統的經典界麵。
"看到了嗎?"李陽敲下一串命令,隨著"叮咚"一聲,1991年編寫的簡易庫存管理程序開始運行,"這些看似過時的技術,是我們走向未來的階梯。"他的目光掃過全場,落在角落裏正在擦拭眼鏡的老技術員身上,"沒有他們當年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量子計算、人工智能。"
會議結束時,夕陽的餘暉透過落地窗灑在計算機外殼上。李陽獨自留在會場,輕輕撫摸著發燙的主機箱。手機震動,李紹文發來消息,附了張新設計的工牌草圖,背景是老式電路板與量子芯片的融合圖案。他回複道:"再加上一行小字——致敬每個改變時代的平凡日夜。"
走出創新中心,李陽回望大樓外牆的ed屏幕,上麵正循環播放著曆年技術突破的精彩瞬間。秋風拂過他的衣角,帶著三十年前那個雨夜的氣息——那時他騎著自行車,車筐裏裝著的,是同樣滾燙的夢想。
喜歡1949璃院繁星請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