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高山下的花環

字數:4209   加入書籤

A+A-


    讀完建軍的來信,季宇寧在心裏不由想到了前世的那篇《高山下的花環》。
    《高山下的花環》是創作於1982年,發表在《十月》雜誌1982年第6期。這是一部9萬多字的中篇小說,作者是一位部隊的專職作家。
    這篇小說當時在國內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國內一共有74家報紙全文連載這篇小說,有60多家劇團把它改編成話劇、歌劇、舞劇、京劇、評劇、曲劇。
    之後這篇小說又被譯成英、德、法、俄、日、匈、捷、越等各種文字,在海外傳播。
    京城出版社隨後發行的單行本《高山下的花環》,連續8次印刷,銷量達到了158萬冊。
    加上全國其他7家出版社發行的,總印刷數量達到了驚人的1100萬冊。
    1983年初,總政下發通知,部隊將這部小說以及作者的創作談印成單行本,直接下發到班,組織部隊閱讀。
    這篇小說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感動了全國人民的作品。當時巴老爺子就曾經說:這篇小說是一部能夠洗滌人們心靈的作品。
    這篇小說的內容反映了部隊的一些問題,所以當時這篇小說完成以後,《人民文學》以及部隊的文學刊物在考慮發表的時候有一些猶豫,都是希望作者做一定的修改。
    但《十月》雜誌卻非常積極,是原封不動一字未改發表出來的,所以後來《十月》雜誌被譽為國內文學刊物“四大名旦”中的“刀馬旦”。
    這篇小說在季宇寧看來,故事內容和結構都很不錯,但作者的文筆卻比較一般,甚至可以說比較粗疏。
    這是這一代作者的通病,原因就是讀書太少。
    比如說作者在小說開篇的題記中寫道:記不清哪朝哪代哪位詩人,曾寫過這樣一句不朽的詩——“位卑未敢忘憂國”。
    但是要季宇寧來寫開篇的題記,他就會直接寫: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這就夠了。
    季宇寧記得,前世莫言曾經評論過這位作者的另一篇小說,當時他說自己仿佛聞到了連隊小報的油墨的味道。
    這實際上就是說這位作者寫的小說文學性比較差。
    前世這篇小說發表的時間是在82年,是在81年思想有過碰撞之後,而現在季宇寧準備在79年就把它發表出來,他覺得這個時候正合適。
    正當季宇寧還在心裏考慮賀建軍信裏的那些素材的時候。
    電話鈴響了。
    打來電話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文學編輯部的副主任,姓孟。
    季宇寧此前去過不少次人文社,跟人文社的大部分人都見過。
    但跟這位孟主任說不上特別熟。隻是見過幾次麵,說過幾次話而已。
    略微寒暄幾句之後,孟主任說出了來電的意圖。
    “小季,是這樣,咱們人文社就準備成立一家刊物,嗯,刊物的名字已經定了,叫《當代》。這是大型文學期刊,每期有50萬字左右,尤其重視報告文學和長、中篇小說。嗯,有點兒類似於滬上的《收獲》雜誌。
    嗯,這幾天出版局的幾位領導已經基本同意了,雖然還要再走正式的手續,但這個刊物的創立已經沒問題了。
    這個刊物現在是季刊。創刊號發行時間預計是6月份。”
    季宇寧當然知道《當代》這個刊物,前世這個刊物可是和《收獲》、《花城》、《十月》一起並稱為“四大名旦”。
    他記得這個刊物創刊號出版發行的實際時間,是在今年的7月份。
    “嗯,這個雜誌是我提議的,所以現在呢,由我負責。
    我打電話給你,就是為了創刊號的組稿。
    嗯,上個月初,在友誼賓館的中長篇小說座談會上,我聽你講了你寫的那篇小說《芙蓉鎮》,嗯,可惜那個小說給了《收獲》,不過我聽津門的大馮說,你還有一篇長篇小說是寫知青生活的。”
    “噢,孟主編你打電話的這個時間還真是趕巧了,我那篇寫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也剛剛寫完,小說的名字叫《蹉跎歲月》。這篇小說差不多有20多萬字。”
    原本季宇寧這篇小說《蹉跎歲月》也是想像前世那樣,仍然登在滬上的《收獲》雜誌上。
    前世,《蹉跎歲月》是登在了《收獲》80年第5期和第6期上。
    不過在上次友誼賓館開的中長篇小說座談會上,他聽說《收獲》今年下半年要登載一篇同樣寫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叫《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這篇小說的整體篇幅,跟他寫的這篇《蹉跎歲月》差不多,可能要占《收獲》雜誌下半年兩期的版麵。
    所以他估計恐怕《收獲》收到他這篇小說不太好在今年繼續安排刊登,很有可能會放在明年刊登。
    所以與其放在《收獲》,等著明年刊登,還不如現在就把稿子給新創刊的《當代》呢。
    一般雜誌的創刊號更容易讓人關注。
    而且,《當代》就是人文社辦的,在《當代》刊登完了以後,還可以很方便的在人文社繼續出單行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放下電話,季宇寧從他的書桌的抽屜裏拿出小說《蹉跎歲月》的稿子。
    他在這篇小說的題目和作者後麵,又加了一頁,這算是小說的引言頁,或者說叫題記,這是用來概括書籍的主旨或情感基調的一段話或者一句話。
    他用了一段話,實際上是一首詩。
    這首詩,就是後世他穿越的時候,仍然非常出名的一首詩,詩的名字叫《溫柔的部分》。
    我有過寂寞的鄉村生活,
    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溫柔的部分。
    每當厭倦的情緒來臨,
    就會有一陣風為我解脫。
    至少我不那麽無知,
    我知道糧食的由來。
    你看我怎樣把清貧的日子過到底,
    並能從中體會到快樂。
    而早出晚歸的習慣,
    撿起來還會像鋤頭那樣順手。
    隻是我再也不能收獲些什麽,
    不能重複其中每一個細小的動作。
    這裏永遠懷有某種真實的悲哀,
    就像農民痛哭自己的莊稼。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號稱第3代詩人代表的韓東,在80年代中期寫的。
    所謂第3代詩人,是在朦朧派詩人之後的一代詩人。也叫新生代詩人。
    這首詩算是這一代詩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堪稱經典之作。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感情真摯,帶著一絲傷感,而且非常流暢,朗朗上口,一氣嗬成。
    季宇寧覺得把這首詩放在小說《蹉跎歲月》的卷首,用作引言或者題記,簡直太合適了。這正是他在蘇北插隊多年之後的感受。
    喜歡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請大家收藏:()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