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明眼人張天德
字數:4392 加入書籤
崇禎三年九月,黃河岸邊朔風怒號,李明望著對岸高迎祥義軍的工事,心中滿是無奈。誰能料到,之前幾次硬抗王嘉胤、高迎祥起義軍攻城而無事的河曲縣就這麽輕易的丟了!高迎祥占領河曲縣後立即搭建三座簡易浮橋,大軍連夜渡過黃河,就在昨天下午,高迎祥義軍聯盟已全部成功渡河並拆除浮橋。現在對岸義軍工事中隱約可見幾十門各式火炮,其中三門炮管粗又長,很可能是朝廷加強邊防從西夷人手中買來的紅衣大炮。李明明白此時強攻渡河毫無勝算。
李明回到營帳中下令召集各營主要將領商議。營帳內氣氛壓抑,燭火搖曳不定。
左營統領趙剛,滿臉絡腮胡氣得直抖,大聲罵道:“他娘的,這山西官兵怎麽這麽不經打!這高迎祥動作忒快,難道咱們就這麽幹瞪眼?”
右營統領焦銘也跟著叫罵:“將軍,不能就這麽算了,得給這幫反賊點顏色瞧瞧!”
中軍副統領張浩,雖年輕卻沉穩,憂慮道:“將軍,對岸敵軍火炮占優,地勢又利其防守,此時渡河,弟兄們必將傷亡慘重,還望將軍三思。”
譚師爺手撚胡須,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樣,慢悠悠道:“各位稍安勿躁,容我思量思量。”譚師爺久曆官場,深知權謀之道。
後營統領滿天星,作為李明的結拜大哥,眉頭緊鎖,緩緩勸道:“賢弟,如今局勢險峻,切不可衝動,咱們得從長計議。”
新兵營統領蘇懷玉,曾為官兵千總,抱拳道:“將軍,依末將之見,對岸義軍火炮射程遠超我軍,強行渡河交戰絕非良策。可分兵一部分守住黃河,防止高迎祥渡河來犯,其餘人馬回府穀休整,再做打算。”
趙剛一聽,氣得直跺腳:“就這麽撤?這也太窩囊了!”
焦銘也附和:“對啊,將軍,就這麽灰溜溜回去,以後還怎麽在軍中立足?”
譚師爺微微一笑,眼中閃過狡黠,壓低聲音道:“各位別急,辦法不是沒有。咱們之前斬獲了一些李自成的細作,不如宣稱與高迎祥大戰一場,陣斬二十多流寇精騎骨幹,俘虜二十多精騎,以此邀功。”
李明聽後,心中一動,卻麵露擔憂:“譚師爺,這法子雖妙,但那俘虜一旦交到上麵,一審問不就露餡了?”
譚師爺神秘一笑,湊近李明輕聲道:“李將軍放心,錢守庸那裏自有辦法讓俘虜按咱們的意思招供。”
李明恍然大悟,他深知自己握有錢守庸的投降書,錢守庸不敢不聽命。且錢守庸也需要這個戰功,總不能出兵徒耗錢糧卻毫無斬獲。
李明略作思忖,果斷下令:“好,就依譚師爺所言。趙剛,你率左營1700多人,加上張良的炮兵總隊300多人,帶著二十四門佛郎機炮,把守黃河沿岸,務必嚴密監視對岸,絕不讓義軍渡河。蘇懷玉,你協助趙剛,做好防務調配。其餘將領,隨我回府穀。另外,譚師爺,你即刻休書一封,連同之前斬獲的細作首級、俘虜,一並交給綏德巡撫錢守庸。告知他按咱們商量的辦,就說他派我主動出擊,在府穀縣境內大敗高迎祥二十多路義軍聯軍,陣斬二十多義軍精騎骨幹,俘虜精騎二十餘人,讓他給三邊總督練國事寫封捷報。”
譚師爺應道:“是,將軍,卑職這就去辦。”
趙剛挺胸抬頭,大聲應道:“得令!將軍放心,俺趙剛在此,定叫那幫反賊有來無回!”
蘇懷玉也抱拳道:“是,將軍,末將定不辱使命。”
眾人領命正準備散去。帳外傳令兵突然進帳稟報到:“報告將軍,營外有個乞丐說是河曲縣令,找大人您有重要軍情稟報。”
李明很是驚訝,於是讓傳令兵把此人帶來詳細問話。不多時,隻見一個光著膀子、滿身泥垢、蓬頭垢麵,看不清麵容的男子跪倒在帳中。李明問道:“你說你是河曲縣令可有憑證?”
乞丐急忙說:“我有朝廷的告身印信,不過遊過黃河時告身已經濕了,但印信還在。將軍請看!”說著從手中一個小布袋裏拿出了一團皺皺巴巴的紙和一枚官印。
旁邊的衛兵把東西放入托盤中,李明自己也不懂這些官方證明怎麽查驗真偽,就示意衛兵把這個交給譚師爺查驗。譚師爺拿著官印上下仔細端詳,還拿來印泥蓋了兩個印章。又小心翼翼展開告身文書仔細辨認上麵模糊不清的字跡和印痕。半天才抬起頭來,說:“將軍,沒錯了,確實是河曲縣令的印信無疑。這河曲縣的官印因為常年使用,很多紋理都磨損較為嚴重,得很用力才能印得清楚,偽造的一般不會注意這個細節。告身雖然被水泡過,但上麵還是能看清有吏部的印記,這個巡撫署的官印還是比較清晰的,我們與巡撫衙門經常有文書來往,這個印章是不會看錯的。”
李明聽後點了點頭,讓人拿來一個椅子,讓縣令坐下詳細敘述到底怎麽回事。
原來,這就是曾經意氣風發的河曲縣令張天德。自三日前兵敗後,張天德自知自己作為地方官,守土有責,丟掉縣城難逃朝廷的一刀,同時因為自己曾多次堅決抵抗,打退義軍攻城,被義軍抓到肯定難逃一死。於是一盤算,河曲縣屬於山西布政使司管轄,往東麵山西內地方向跑容易被朝廷抓,在河曲縣當地不跑容易被起義軍抓,隻有陝西方向活命機會才能大些,於是趁亂脫下官袍,一個猛子紮到黃河裏,仗著年輕體力好,還會水,遊過了黃河。第二天,腹內饑餓難耐,正好看見李明大軍軍威極盛,一想自己反正也沒活路了,就冒險前來投靠,願意隱姓埋名給李明當個師爺甚至書吏都行,隻求能博一線生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明心想,這也是個為了自己活命不顧家人死活的狠人啊。大明皇帝為了防止地方官不戰而逃,規定地方官守土有責,城池丟了地方官就要掉腦袋。如果敢逃,地方官的家屬、親人就要被連坐,該殺頭殺頭,該發配發配,主打的就是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於是李明問道:“那你跑了你的家人怎麽辦?”
張天德咬了咬牙,狠了狠心道:“我家中有一年近六十的老母和妻子,還有兩個女兒,朝廷規定官員上任不能帶家屬,她們都在老家江西。我現在也顧不上她們了。隻要我不死,再娶個媳婦生幾個娃總會再延續我老張家的香火,要是我死了才是真的斷了香火了,嗚嗚嗚。”
李明歎道:“你是個真小人啊,為了活命真是連家人都不顧了!也罷,看在你之前也是跟高迎祥他們義軍交過幾次手的,再問你最後一個問題,你覺得高迎祥他們義軍的戰鬥力怎麽樣?能成事不?”
張天德猛的坐起身來,眼冒精光的說道:“他要是能成事兒,我就不會跑了!他們雖然自稱為義軍,但每到一地就裹挾百姓,每每攻城都是仗著人多驅趕老弱填壕,然後是青壯攻城。就這些人想靠著簡陋的木梯、撞木攻破縣城?嗬嗬,隻要城內能及時動員起百姓上牆守城,肯定能讓他們頭破血流!”張天德頓了一頓,直勾勾的盯著李明,又接著說道:“這些流寇隻知道流動到一處搶一處,不事生產隻知破壞,沒什麽根基,遲早一場大敗就會煙消雲散。實在沒什麽前途。反倒是李將軍您,我這河曲雖然和您這府穀不屬於一個省,卻也相鄰。您這棄暗投明後在府穀招募流民、安置百姓、恢複生產,我看您是要走一條和流寇相反的路啊!”
李明心中一驚,臉色大變,自己的謀劃怎麽連一個臨縣的知縣都能猜得到?看到李明的反應後,張天德立刻知道自己猜對了,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勸慰道:“大人不必擔心,您的謀劃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但您現在不依然好好的嗎?這官場上講究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您有這錢巡撫的照拂,隻要不觸犯別人的利益,大家也不會管的的。”
說罷,張天德突然拜倒在地,說:“李將軍,如今朝廷無道,天下動蕩,百姓流離失所,正需要將軍您這樣的人去安頓天下,救蒼生於水火!在下願意追隨將軍為天下百姓盡一份力,請將軍收留!”
李明心知,張天德這人品雖然不咋地,但這見識是譚師爺比不了的。於是答應道:“那好吧,你就是我的隨軍書記官吧,平時幫我整理文書,參讚軍機。你的名字需要改改,張天德、張天德,不如就把天去掉,叫張德吧!”誰知,隨著會議結束張天德不顧家人死活的缺德事跡開始在軍中廣為流傳,大家還扒出了不少他在河曲縣令任上幹的欺男霸女、貪汙受賄的缺德事兒,於是大家背後都以“張缺德”、“缺德知縣”呼之。
會議結束後,趙剛迅速率部趕到黃河邊,布置防線,將佛郎機炮對準對岸。李明則帶著其餘部隊朝府穀方向緩緩退去。
十天後,綏德巡撫錢守庸收到譚師爺送來的信、俘虜和首級。他看著桌上之物,心中雖有不滿,但權衡利弊後,還是決定按李明所說行事。他叫來李師爺,吩咐道:“你去寫一封捷報給三邊總督練國事,就說本官派參將李明主動出擊,在府穀縣境內大敗高迎祥二十多路義軍聯軍,陣斬二十多義軍精騎骨幹,俘虜精騎二十餘人。另外,告訴審訊的人,讓那些俘虜乖乖按李明的意思招供,別出岔子。”
李師爺點頭稱是,趕忙去辦。
喜歡穿越明末成餓殍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成餓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