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吳三桂得授山海關總兵
字數:4774 加入書籤
錦州城重歸大明版圖,然而城內一片蕭瑟,劫後餘生的百姓們臉上滿是悲戚與茫然。在錦州總兵府那略顯陳舊的議事廳中,錢守庸端坐在主位,神色凝重。李明與馬紹愉分坐兩旁,三人的表情都透著對當前局勢的憂慮。
錢守庸輕咳一聲,率先打破沉默:“錦州收複,雖是喜事,但祖大壽那叛國賊帶來的爛攤子,咱們得好好收拾。這向朝廷奏報的折子,得趕緊擬出來,把事情原原本本說清楚。”
李明眉頭緊皺,按照與錢守庸早就密謀好的說辭,佯裝憤怒地怒道:“祖大壽這狗賊,降清不說,還在錦州城內做出吃老弱婦孺這等喪盡天良之事,簡直豬狗不如!咱這奏折裏,必須強烈要求皇上誅他九族,滿門抄斬,方能解我心頭之恨,也能震懾其他心懷不軌之人。”
馬紹愉也附和道:“確實如此,咱們得讓皇上知道祖大壽所犯下罪行的嚴重性。而且咱們收複錦州曆經多少艱難險阻,犧牲的將士不能白白流血,也得在奏折裏體現出來,讓朝廷明白咱們這勝利來之不易。”
錢守庸點頭稱是,心中對馬紹愉這麽識趣很是高興,轉頭對著一旁待命的李師爺說道:“李師爺,就按李將軍和馬監軍所言,立刻起草奏折。著重把祖大壽投降清軍的叛國之舉,還有他在錦州城內殘害百姓的暴行,寫得清清楚楚。另外,我軍收複錦州時如何奮勇作戰,麵臨多大困難,也都詳細描述。最後明確向皇上請求,對祖大壽及其九族嚴懲不貸。”
李師爺恭敬地應了一聲“是”,隨即便鋪開宣紙,研好墨汁。他略作思索,腦海中梳理著眾人所述要點,隨後提筆蘸墨,筆尖在紙上疾書。李師爺行文流暢,將祖大壽叛國投敵,致使錦州百姓慘遭屠戮的惡行,描寫得入木三分,同時也細致地刻畫了錢守庸、馬紹愉、李明指揮明軍將士在收複錦州過程中英明神武、運籌帷幄以及麾下明軍不畏強敵、舍生忘死的英勇形象。
奏折中這般寫道:“祖大壽本為大明股肱之臣,肩負錦州守土之責,卻背信棄義,屈膝降清,實乃罪大惡極。其於錦州城中,泯滅人性,竟以老弱婦孺果腹,城內百姓苦不堪言,屍橫遍野,慘狀不忍直視。督師錢守庸、監軍馬紹愉秉持忠義,寧遠總兵李明不懼生死,曆經數戰,方克錦州,收複錦州失地。祖大壽此等行徑,若不加以嚴懲,國法威嚴何在?軍心民心何安?懇請皇上降下天威,將祖大壽滿門抄斬,誅滅九族,以正國法,以儆效尤。再者,錦州百姓遭此大劫,幸存之人生活艱難,亟待朝廷賑濟安撫,助其重建家園。”
寫完後,李師爺仔細檢查了一遍,確認無誤,才將奏折呈給錢守庸。錢守庸接過奏折,逐字逐句地審閱起來。看完後,他遞給李明和馬紹愉,兩人看過皆點頭表示無異議。
錢守庸隨即請李明選派軍中騎術最為精湛的士兵,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務必以最快速度將奏報送至京師。
時間回溯到祖大壽被困錦州之時,吳三桂彼時在京師為舅舅祖大壽求援兵。吳三桂此人久曆世事,深知在朝中若無強大助力,求援之事恐難有成。於是,他不惜花費大筆錢財,多方打點關係,不僅成功拜權勢頗大的大太監高起潛為義父,還暗中賄賂了朝中幾位有影響力的大臣。
吳三桂在高起潛麵前,聲淚俱下地訴說祖大壽的困境,言辭懇切地懇請高起潛設法在皇上麵前為祖大壽美言,求得援兵。高起潛見吳三桂奉上厚禮,又言辭恭順,便應承下來。此後,高起潛多次瞅準時機,在崇禎皇帝麵前拐彎抹角地為祖大壽說話。他向崇禎皇帝進言,稱祖大壽向來對大明忠心耿耿,此次被困錦州,實在是形勢危急,此刻正在城內拚死抵抗。若陛下此時能派兵救援,祖大壽必定感恩戴德,日後定會為大明更加盡心效力雲雲。崇禎皇帝聽後,雖最終未能從京營抽調部隊前去援救,但也派出了馬紹愉千萬遼東督促錢守庸組織兵馬援救錦州,此後對祖大壽的處境也多了幾分關注,又多次派太監傳旨督促進兵。
待祖大壽投降的消息傳來後,崇禎皇帝龍顏震怒,朝堂上下一片嘩然,眾人皆在商議如何嚴懲祖大壽及其相關人等。高起潛此時擔心自己剛收的義子吳三桂是祖大壽外甥,會受牽連。畢竟,若吳三桂因祖大壽之事被下獄,自己不僅麵上無光,也會讓其他想求他辦事的人認為自己沒能力,連剛收的義子都保不住,轉而去求其他朝中大佬,斷了外財的來路。於是,高起潛尋了個崇禎皇帝獨處且心情稍緩的時機,再次為吳三桂求情。
高起潛滿臉諂媚,低聲下氣地對崇禎皇帝說道:“陛下,吳三桂這孩子一直對陛下忠心耿耿啊。當初他為祖大壽求援,純粹是出於甥舅之間的親情。而且,吳三桂年輕有為,弓馬嫻熟,在軍中威望頗高,屢次與清兵對陣都有斬獲。祖大壽暗中投降之時,他正在京師求援,確實並不知曉啊。陛下若因祖大壽一人之過,牽連吳三桂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可惜了。如今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山海關一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正需要像吳三桂這樣的猛將鎮守,以抵禦後金啊。”崇禎聽後雖未表態,但內心中卻對吳三桂上了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鏡頭轉到崇禎八年四月初三,天色陰沉,鉛雲低垂。紫禁城的乾清宮內,崇禎皇帝朱由檢正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批閱著堆積如山的奏章。各地軍情、民生奏報如雪片般飛來,無不讓他憂心忡忡。
這時,一名太監匆匆走進殿內,跪地稟報道:“陛下,錦州前線加急奏報。”崇禎皇帝聽聞,心中一緊,趕忙放下手中朱筆,說道:“呈上來。”太監小心翼翼地將奏報呈上,崇禎皇帝迫不及待地展開閱讀。
隨著目光在奏章上移動,崇禎皇帝的臉色愈發陰沉,先是憤怒得滿臉通紅,隨後又轉為鐵青。讀到祖大壽投降清軍,還在錦州城內做出殘食百姓這等令人發指的行徑時,他猛地一拍龍案,“砰”的一聲巨響,桌上的筆墨都被震得跳動起來,怒喝道:“祖大壽這逆賊,簡直喪心病狂,罪不容誅!”
滿朝文武大臣此時都在殿中,被崇禎皇帝這突如其來的震怒嚇得紛紛跪地。內閣首輔溫體仁率先出列,他心思深沉,一直想鞏固自己的權位,此時便想借此事打壓異己,於是說道:“陛下,祖大壽叛國,其罪當誅。但此事背後或許還有隱情,說不定有朝中官員與他暗中勾結,通敵賣國。陛下不可不察呀。”他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竊竊私語,不少大臣心中一凜,擔心溫體仁將矛頭指向自己。
禮部侍郎錢謙益站出來反駁道:“溫首輔,此時應先商議如何處置祖大壽及其親眷,以正國法,安撫民心。無端猜測朝中官員通敵,恐會造成人心惶惶,不利於朝堂穩定。”錢謙益與溫體仁一直存在黨爭,溫體仁主張對後金強硬,而錢謙益則傾向於先穩定內部,兩者政見不合,時常互相攻訐。
溫體仁冷笑一聲,說道:“錢侍郎,難道你就如此篤定朝中無人與祖大壽勾結?錦州城防堅固,祖大壽若無人暗中支持,怎能如此輕易投降?”
這時,兵部尚書楊嗣昌也站了出來,他一向主張“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策略圍剿農民軍,同時也希望在對後金戰事上有所建樹,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他說道:“陛下,當務之急,一是嚴懲祖大壽及其親眷,以儆效尤;二是加強邊關防禦,防止後金趁勢進攻。至於溫首輔所言朝中官員通敵之事,可待日後詳查,此時不可因小失大,誤了抵禦外敵的大事。”
崇禎皇帝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更加煩躁。他怒視著群臣,說道:“都別吵了!祖大壽叛國,朕定要將其滿門抄斬,誅滅九族,以正國法!”言罷,他又看向奏報中關於錦州百姓亟待賑濟、明軍收複錦州艱辛等內容,沉思片刻後說道:“錦州百姓遭此大難,朕心甚憂。戶部即刻籌措錢糧物資,送往錦州,賑濟百姓,助他們重建家園。至於錢守庸、李明等收複錦州有功之人,論功行賞,不得有誤。”
戶部尚書倪元璐趕忙出列領命:“臣遵旨。”
然而,溫體仁仍不死心,繼續說道:“陛下,祖大壽久鎮錦州,與遼東將領多有往來。如今其叛國,難保這些將領不受牽連。為防患於未然,陛下應對遼東將領進行徹查。”他這一招看似為了大明江山,實則想借此機會打擊與遼東將領關係密切的官員,擴大自己的勢力。
錢謙益立刻反駁:“溫首輔,遼東將領守衛邊關,抵禦外敵,勞苦功高。怎能僅憑祖大壽一人叛國,便對他們全盤懷疑?此舉恐寒了邊關將士之心。”
就在此時,工部尚書王應熊站了出來,他暗中收受了吳三桂的錢財,此刻為了替吳三桂說話,清了清嗓子說道:“陛下,說到遼東將領,吳三桂實乃不可多得之人才。他雖為祖大壽外甥,但一直對朝廷忠心耿耿,之前為祖大壽求援,也是出於親情。如今國家正值用人之際,山海關防務至關重要,吳三桂熟悉邊務,由他鎮守山海關,必能保一方平安。”
高起潛此時正在崇禎帝旁伺候,見有人幫腔,也趕緊在崇禎帝耳旁說道:“陛下,王尚書所言極是。吳三桂年輕有為,且在軍中素有威望,若能委以重任,定能不辱使命,為大明抵禦清兵。”
崇禎皇帝此時也有些猶豫,一方麵他覺得溫體仁的話並非全無道理,祖大壽叛國,確實可能牽出其他問題;另一方麵,他又擔心徹查會影響軍心。對於吳三桂的任用,他同樣舉棋不定。正在他猶豫不決之時,高起潛和王應熊的話讓他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思索再三,崇禎皇帝覺得高起潛和王應熊所言也有幾分道理。當下大明外患未除,確實需要能征善戰之人守衛邊關。而且吳三桂在軍中也有一定影響力,如果妥善任用,或許真能為大明守住山海關。
於是,崇禎皇帝做出決定,不僅沒有追究吳三桂與祖大壽的關係,反而授予吳三桂山海關總兵之職,希望他能鎮守山海關,抵禦後金,為大明守住這重要防線。同時說道:“就依王愛卿所言。先對收複錦州的將士論功行賞,安撫錦州百姓。至於對遼東將領的徹查,暫且擱置。但祖大壽叛國之事,朕絕不姑息,其在京親眷,即刻收押,待查明屬實,滿門抄斬,誅滅九族!”
眾大臣齊聲高呼:“陛下聖明,臣等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殿外烏雲滾滾,雷聲隱隱,大明王朝在這內憂外患、黨爭不斷的局勢下,不知還能承受多少風雨。
喜歡穿越明末成餓殍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成餓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