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南陵盛世起農桑

字數:3241   加入書籤

A+A-


    秋收後的第一場朝會,京城裏的氣氛與往日截然不同。
    往日裏議事時,官員們或拘謹不言,或隻撿著陛下愛聽的話說,可今日,不等蕭承煦開口,殿下的官員們就已按捺不住,手裏捧著的奏疏,大多沾著些田埂上的泥土氣息——那是他們這些日子去各地巡查農事時,親手記錄的百姓訴求。
    陸錦棠站在殿中,手裏捧著一卷政策草案,聲音清亮“陛下,臣與楊大人、周尚書商議後,擬了三項新政其一,改‘定額稅製’為‘分成年稅製’,百姓按秋收實際收成的十分之一繳稅,遇災年可再減免,避免豐年多繳、災年無著。
    其二,在全國十三州修引水渠,以籍田春灌的水渠為範本,連通江河湖泊,保障春耕灌溉;其三,修通各州府的官道,在州府所在地建常平倉,豐年儲糧、災年放糧,再設‘義倉’,鼓勵富戶捐糧,以備不時之需。”
    他話音剛落,李修遠就率先出列,手裏捧著一本厚厚的冊子,冊子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陛下,臣附議!臣上月去京郊村落巡查,見一戶百姓,去年因定額稅重,秋收後連種子都留不下,今年籍田豐收,百姓卻還怕稅重不敢多種。若改行分成年稅製,百姓能看得見實惠,定能安心種田。臣這冊子裏,記了京郊五十戶百姓的收成與繳稅意願,皆願按十分之一繳稅,還說‘若能這樣,明年定多種兩畝’!”
    他說著,將冊子遞上去,蕭承煦翻開一看,隻見每頁都記著百姓的姓名、田畝數、收成,甚至還有百姓畫的歪歪扭扭的押印,字裏行間滿是實在的民生。
    蕭承煦抬眼看向李修遠,見他往日裏總端著的禮部尚書架子沒了,眼裏滿是為百姓著想的急切,不由得點頭“李大人用心了,這冊子,朕要仔細看。”
    緊接著,趙烈也出列,鎧甲上還帶著幾分風塵——他昨日剛從西北邊境巡查回來“陛下,臣也附議!修水渠、通官道,於軍於民都有利!西北邊境的村落,去年因缺水,半數田地荒著,若修了水渠,既能種糧,又能養兵;官道通了,邊境的糧草三日就能運到,比往日快了五日,遇著戰事也能及時支援。臣已跟邊軍將士說好了,修渠、修路時,將士們可輪班幫忙,既不耽誤練兵,又能加快進度!”
    他說得鏗鏘有力,殿中不少武將都紛紛點頭。
    往日裏武將們隻關心軍備,今日卻也懂了“糧草足則軍心穩”的道理——那是他們在籍田幫百姓割稻時,聽老農說的“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如今竟成了支持新政的理由。
    王硯也捧著賬本出列,算盤珠子在他手裏打得劈啪響“陛下,臣查了近五年的糧賦記錄,若改行分成年稅製,豐年國庫能多收兩成糧,災年雖少收,卻能避免百姓逃荒。
    常平倉按籍田的儲糧標準,每州需建三座,可儲糧十萬石,臣已算好各州的建倉成本,從國庫撥銀即可,無需額外征繳;官道修繕的銀兩,可從各州府的結餘中抽調,再讓商戶捐些,足夠支撐。”
    他說著,將賬本遞上去,上麵的數字清晰明了,連建倉用多少磚瓦、修路用多少木料都算得清清楚楚——那是他蹲在籍田曬穀場邊,跟著老農學算收成時,練出的“實在賬”,再也不是往日裏隻算朝堂開銷的“虛賬”。
    蕭承煦看著殿下官員們踴躍發言的樣子,又看了看楊明汐和陸錦棠,兩人眼中滿是欣慰。
    他忽然想起春日裏籍田的景象官員們手忙腳亂地翻田,李修遠磨破的手心,趙烈插錯的秧苗,王硯記錄時沾了泥的指尖……
    正是那段沾著泥土的日子,讓這些往日裏隻知朝堂規矩的官員,真正懂了百姓的苦與盼,也懂了“治國先治農”的道理。
    “準奏!”蕭承煦的聲音在殿中回蕩,“就按陸大人擬的新政辦李大人牽頭改稅製,務必讓百姓都知新政好處;趙大人協調邊軍與地方,負責修渠修路;王大人監管建倉與糧儲;楊大人與陸大人總領全局,有任何問題,隨時奏報!”
    新政推行得比預想中順利。
    改稅製時,李修遠帶著小吏們走村串戶,手裏拿著算籌,蹲在田埂上跟百姓算賬“你家今年收了十石糧,按十分之一繳稅,隻繳一石,剩下的九石,夠吃、夠留種,還能賣兩石換些布帛,比往年是不是好太多?”
    百姓們算明白賬,紛紛點頭,繳稅時再也沒了往日的抵觸,有的還主動多繳些,說“給國庫多存些,災年也安心”。
    修水渠時,趙烈帶著邊軍將士和百姓一起挖渠。將士們力氣大,負責挖深渠;百姓們懂水性,負責測水流。
    楊明汐和陸錦棠則帶著農吏,沿著渠線巡查,教百姓用竹管測水位,用石頭砌渠壁,避免漏水。
    有個村落的老人,見將士們日夜趕工,特意煮了粥送到渠邊,說“這渠是咱們的救命渠,得好好修”。
    修官道、建糧倉時,王硯天天泡在工地上,手裏拿著尺子,量官道的寬度,查糧倉的木料。有個糧商想捐劣質木料,被王硯當場識破,他拿著賬本說“糧倉是存百姓口糧的,用劣質木料,若塌了,你賠得起百姓的糧嗎?”
    糧商紅了臉,連忙換了好木料。
    不過半年,南陵國就變了模樣。
    各州的水渠通了,春日灌溉時,再也沒了百姓搶水的爭執;官道修通了,商隊往來更勤,百姓的糧食能賣到更遠的地方;常平倉和義倉滿了,秋收後百姓再也不怕災年,紛紛擴種田地。
    這年冬天,蕭承煦帶著官員們去籍田巡查。
    往日裏冬日荒蕪的籍田,如今蓋了幾間暖棚,裏麵育著明年的秧苗;田埂邊的水渠結了薄冰,卻能看到渠水在冰下流動;不遠處的官道上,商隊的馬車絡繹不絕,車上裝著糧食和布帛;村口的常平倉前,百姓們正排隊領過冬的救濟糧,臉上滿是笑意。
    李修遠看著暖棚裏的秧苗,笑著說“陛下,明年這籍田,定能再增產!百姓們說,要跟咱們比一比,看誰種的稻子好。”
    趙烈拍著官道的石板,大聲道“陛下,這官道修通了,從京城到西北,隻需十日,比往日快了半月!下次再遇戰事,糧草準能及時到!”
    王硯翻開糧倉的賬本,笑著說“陛下,各州的常平倉都滿了,義倉也收了不少捐糧,今年冬天,再沒百姓逃荒了。”
    喜歡穿越後一直在種田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後一直在種田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