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希望的曙光009
字數:9911 加入書籤
第五章:雨夜的搶修
第一批十台智能儀表送到化工廠時,正趕上梅雨季的暴雨。
葉東虓和王師傅、小周蹲在車間角落,渾身都是油汙。化工廠的管道裏全是腐蝕性氣體,安裝設備時必須戴防毒麵具,悶熱的麵具裏全是汗,順著下巴往下淌。
“最後一台了。”小周抹了把臉,把傳感器往管道上固定,“app連接成功,數據傳輸正常。”
王師傅用扳手把螺絲擰緊,動作仔細得像在繡花。“記著每天遠程看數據,有一點波動都得記下來。”他叮囑道。
廠長在旁邊看著,眉頭緊鎖:“葉廠長,不是我信不過你們,這設備要是出問題,整個車間都得停工。”
“張廠長放心,”葉東虓摘下麵具,喘了口氣,“我們留了兩個人在廠裏盯三天,有任何問題,半小時內到現場。”
傍晚往回趕時,雨越下越大,高速路都封了。他們繞著省道走,麵包車在泥濘裏顛簸,車後鬥裏的工具箱哐當哐當響。
“王師傅,您先睡會兒。”葉東虓看著副駕駛座上打盹的老人,眼裏有紅血絲——為了趕工,他已經兩宿沒合眼了。
老人擺擺手:“睡不著,琢磨著那幾台設備的密封膠夠不夠厚,別讓雨水滲進去。”
正說著,葉東虓的手機響了,是化工廠的值班員,聲音急得發顫:“葉廠長!不好了!三號車間的儀表報警了,數值亂跳!”
葉東虓心裏一沉:“穩住,我們馬上到!”
掉頭往回趕時,雨更大了,雨刷器根本趕不及,前方的路一片模糊。麵包車陷在泥坑裏兩次,都是王師傅和小周下去推才出來的。
趕到化工廠時,三號車間已經停了工。張廠長臉色鐵青地站在設備旁,指著屏幕上亂跳的數字:“你看!這就是你們說的‘零故障’?”
葉東虓沒說話,戴上防毒麵具就往管道上爬。雨水混著油汙往脖子裏灌,他檢查了傳感器接口,又摸了摸線路——沒鬆動。
“小周,把筆記本拿來。”他喊了一聲。
小周遞過電腦,葉東虓調出後台數據,手指飛快地敲著鍵盤。王師傅在下麵舉著燈,燈光在雨裏晃得厲害。
“找到了!”葉東虓忽然喊道,“是濕度傳感器太靈敏,雨水滲進接線盒,導致數據漂移。”
“那怎麽辦?”張廠長追問。
“我們帶了密封膠,”王師傅從工具箱裏掏出一管膠水,“把接線盒重新密封,再裹層防水布,保證沒問題。”
雨夜裏,三個人趴在管道上忙活。葉東虓扶著傳感器,王師傅往縫隙裏打膠,小周用防水布一圈圈纏緊。雨水順著安全帽往下流,滴在設備上,發出嗒嗒的聲響。
淩晨三點,儀表終於恢複了正常,屏幕上的數字穩定下來。張廠長看著葉東虓他們滿身的泥汙,臉色緩和了些:“行了,先這樣吧,要是再出問題……”
“絕不會有下次。”葉東虓摘下麵具,聲音嘶啞,“我們明天就改設計,把接線盒換成全密封的。”
回去的路上,麵包車在雨裏慢慢開著。小周在後座睡著了,王師傅靠在椅背上,閉著眼哼起了老歌,是《咱們工人有力量》。
葉東虓望著窗外的雨,心裏卻鬆了口氣。至少,問題找到了。
第二天一早,江曼帶著新的接線盒趕到廠裏時,葉東虓他們剛躺下。“我跟供應商急調了一批防水配件,”她把零件往桌上一放,“李姐已經在車間等著了。”
葉東虓掙紮著坐起來,眼裏全是紅血絲:“讓師傅們先改設計,我去化工廠換配件。”
“你去睡覺,我去。”江曼按住他,“王師傅說你昨天在管道上趴了三個小時,再熬就垮了。”
葉東虓看著她轉身的背影,忽然想起大學時,她也是這樣,總能在他快撐不住的時候,把肩膀遞過來。
那天下午,江曼從化工廠回來,帶回了張廠長的話:“他說,你們這股較真的勁兒,像當年的紅星廠。”
葉東虓正在車間看王師傅改零件,聞言笑了。陽光從高窗照進來,落在嶄新的接線盒上,亮得晃眼。
“等這批設備穩定了,”他說,“咱們就申請防爆認證。”
王師傅手裏的扳手頓了頓,眼裏閃著光:“好。”
窗外的雨停了,遠處的田埂上,冒出了點點新綠。
第六章:老賬本裏的秘密
防爆認證的申請材料堆了滿滿一桌子。葉東虓趴在桌上填表格,鋼筆沒水了,他甩了甩,忽然發現筆筒裏插著支舊鋼筆,筆帽上刻著“紅星”兩個字。
“這是誰的?”他問正在整理圖紙的江曼。
“哦,上次整理老廠長辦公室找到的,在抽屜最裏麵。”江曼頭也沒抬,“還有個舊賬本,你要不要看?”
葉東虓接過賬本,牛皮封麵已經磨得發亮,扉頁上寫著“1993年 紅星儀表廠成本賬”。他翻開來看,裏麵記著原材料采購價、人工工資,甚至還有食堂的買菜錢,字跡娟秀,不像老廠長的手筆。
“這字挺好看的。”他笑著說,“不像咱們王師傅,寫的字跟雞爪似的。”
江曼湊過來看了一眼,忽然愣住了:“這字跡……有點眼熟。”
她從包裏掏出個舊相冊,翻到某一頁——是大學畢業照,背麵有行贈言,字跡和賬本上的一模一樣。
“這是……林老師?”葉東虓也愣住了。林慧是他們的專業課老師,當年帶他們做智能監測係統的畢業設計,後來聽說辭職去了南方,再也沒聯係過。
“不可能吧?”江曼翻著賬本,越翻越心驚,“你看這筆賬,1993年5月,采購‘高精度彈簧片’,供應商是‘城南五金廠’,聯係人‘林’。”
城南五金廠?葉東虓忽然想起什麽,王師傅提過,老廠長的愛人以前就在城南五金廠上班,姓林。
“王師傅!”江曼朝車間喊了一聲。
王師傅擦著手進來:“咋了?”
“您認識老廠長的愛人嗎?”江曼把賬本遞過去。
老人看了看,歎了口氣:“認識啊,林工,當年可是咱們廠的技術骨幹,彈簧片校準的手藝沒人比得過。可惜……”
“可惜什麽?”
“九五年那場事故,”王師傅聲音低了下去,“車間電路老化起火,林工為了搶一批剛校準的零件,沒跑出來。”
葉東虓和江曼都愣住了。
“老廠長從那以後就像變了個人,”王師傅繼續說,“以前總跟林工一起琢磨新設計,後來就隻盯著老生產線,誰說改設備就跟誰急。”
賬本上,最後一頁的日期停在1995年10月,正是事故發生的那個月。葉東虓摸著那頁空白的紙,忽然明白為什麽老廠長守著舊設備不肯變——不是固執,是怕碰了愛人留下的東西。
“你看這個。”江曼指著賬本夾層裏的一張紙條,上麵畫著個簡單的草圖,是彈簧片的改良設計,旁邊寫著:“加個阻尼器,精度能提0.2。”
葉東虓的心跳突然快了起來。他們現在用的彈簧片,還是老款的設計,如果按這個草圖改,精度還能再提升!
“王師傅,您能做這個阻尼器嗎?”他指著草圖。
老人看了半天,眼睛亮了:“能!林工當年就提過,可惜沒來得及試。”
那天下午,車間裏又熱鬧起來。王師傅帶著徒弟們畫圖紙、車零件,李姐在旁邊算材料賬,小周則琢磨著怎麽把新彈簧片和傳感器匹配。
葉東虓坐在辦公室裏,翻著林工的賬本。每一頁都記得清清楚楚,連邊角料的利用率都算到了小數點後兩位。在最後那頁空白紙上,他忽然發現有淡淡的劃痕,像是用指甲刻的。
他對著光看了看,隱約能認出幾個字:“東牆……第三塊磚……”
東牆?是老廠長辦公室的東牆嗎?
葉東虓跑到三樓老廠長的辦公室——那裏還鎖著,鑰匙在他手裏。他打開門,灰塵嗆得他直咳嗽。東牆是實心磚,他摸著一塊塊敲過去,當敲到第三塊時,聲音有點空。
他用螺絲刀撬開磚,裏麵藏著個鐵皮盒子。
打開盒子,裏麵是一遝設計圖紙,還有封信。信封上寫著“致繼任者”。
葉東虓展開信紙,是林工的字跡:
“若你看到這封信,想必紅星已到了難以為繼的時候。我和老鄭老廠長)都知道,守著老設備遲早會被淘汰,但我走後,他總說‘這是你嫂子的心血,不能動’……這些圖紙是我攢的改良方案,尤其是智能監測的構想,跟你們年輕人現在做的,或許能合上拍。
紅星的根,是精度,是手藝,但魂,得跟著時代走。
望你讓它活下來,帶著我的圖紙,也帶著老鄭的念想。”
窗外的陽光照進來,落在圖紙上,林工畫的智能儀表草圖,和葉東虓他們現在做的,幾乎一模一樣。
葉東虓捏著信紙,忽然想起老廠長交鑰匙時,眼裏的淚光。
“我們會的。”他對著空蕩蕩的辦公室說。
那天傍晚,江曼拿著新做的彈簧片進來,上麵的阻尼器閃著金屬光。“王師傅試了,精度真的提了0.2!”
葉東虓把圖紙遞給她,她看著看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林老師肯定沒想到,”她抹了把臉,笑了,“二十多年後,她的學生接了她的班。”
車間裏,王師傅正在調試新設備,齒輪轉動的聲音清脆響亮,像在唱一首老歌,也像在說一個新故事。
第七章:夏日的訂單
七月的太陽把廠區曬得發燙。葉東虓蹲在車間門口,看著王師傅帶著徒弟們裝儀表,額頭上的汗順著皺紋往下淌。
“東虓,電話!”江曼從辦公室探出頭,手裏舉著手機,“啟明科技的張主管!”
葉東虓心裏一緊,擦了擦手接過來。“張主管?”
“葉廠長,恭喜。”張峰的聲音難得帶了點笑意,“兩個試點廠的數據我們查了,三個月零故障,準確率100。廠長讓我跟你們簽正式合同,五十台,單價按之前說的,每台三千五。”
葉東虓握著手機的手都在抖:“真的?”
“當然是真的,”張峰說,“明天我讓人把合同送過去,你們準備好發票。對了,還有個好消息,我們剛接了個大項目,給省裏的化工園區做監測係統,要是你們能拿下防爆認證,後續至少三百台的量。”
掛了電話,葉東虓愣了半天,忽然跳起來,往車間裏跑:“師傅們!簽合同了!五十台!”
車間裏瞬間炸開了鍋。王師傅手裏的扳手都掉在了地上,李姐捂著嘴哭了,小周抱著電腦轉圈,嘴裏喊著“太好了太好了”。
葉東虓站在車間中央,看著歡呼的眾人,眼眶也紅了。這五十台訂單,是他們熬過無數個日夜,修過無數次故障換來的,是紅星儀表廠起死回生的第一步。
“都別光顧著高興,”王師傅撿起扳手,大聲說,“趕緊幹活!五十台,一個月交貨,時間緊著呢!”
眾人立刻行動起來,葉東虓也跟著投入到緊張的生產安排中。原材料采購、生產流程規劃、質量把控,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江曼則忙著準備合同簽訂的相關事宜,整理發票,聯係財務,確保一切手續都能順利進行。
第二天,啟明科技的合同送到了廠裏。葉東虓和江曼仔細地審閱每一條條款,確認無誤後,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江曼把合同放進文件袋,像守護著最珍貴的寶貝。“這是咱們的‘續命丹’,可得收好。”她笑著說。
接下來的日子,廠裏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車間的機器晝夜轟鳴,王師傅帶著徒弟們加班加點,每一台儀表都經過精心調校。葉東虓每天穿梭在各個工序之間,檢查進度,解決突發問題。有一次,一台關鍵設備突然出現故障,導致生產停滯。葉東虓和王師傅在悶熱的設備間裏搗鼓了幾個小時,汗水濕透了他們的工作服,終於將設備修好,恢複了生產。
與此同時,江曼也沒閑著。她一邊跟進原材料的供應,確保不會因為材料短缺影響生產,一邊與防爆認證機構溝通,準備認證所需的各種資料。認證過程繁瑣複雜,需要提交大量的技術文件、測試報告等,但她沒有絲毫退縮,每一項都認真準備。
隨著交貨日期的臨近,五十台智能儀表陸續完成組裝和調試。它們整齊地排列在車間裏,銀灰色的外殼在燈光下閃爍著金屬光澤,仿佛在訴說著紅星儀表廠的重生。
“可以交貨了。”王師傅擦了擦臉上的油汙,看著這些凝聚著大家心血的產品,眼中滿是欣慰。
葉東虓拍了拍王師傅的肩膀:“師傅,多虧了您和大家。”他轉頭看向江曼,“小曼,聯係啟明,安排發貨吧。”
江曼點頭,立刻打電話給張峰。電話那頭,張峰表示會盡快安排運輸車輛過來提貨。
當貨車緩緩駛出廠區時,葉東虓、江曼和廠裏的眾人都站在門口,目送著這批承載著希望的訂單離開。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映出他們疲憊卻又充滿希望的臉龐。
第八章:認證的波折
交貨後的日子並沒有輕鬆下來,防爆認證成了擺在紅星儀表廠麵前的又一道難關。江曼已經提交了申請資料,但認證機構反饋需要補充一些額外的測試報告。
“他們說我們的儀表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測試數據不夠完善。”江曼拿著認證機構的反饋文件,眉頭緊鎖,“這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做一係列的測試。”
葉東虓看著文件,心裏有些著急:“重新測試?那得花多少時間和費用?”
“時間上,至少還得半個月,費用大概要五萬左右。”江曼歎了口氣,“而且,這還不一定能保證一次性通過。”
五萬塊,對於剛剛有了起色的紅星儀表廠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但如果不通過防爆認證,就無法拿到啟明科技後續三百台的訂單,之前的努力可能都會付諸東流。
“再難也得想辦法。”葉東虓咬咬牙,“我去聯係幾家合作過的實驗室,看看能不能便宜點。你再跟認證機構溝通溝通,看能不能簡化一些流程。”
接下來的幾天,葉東虓四處奔波,聯係了好幾家實驗室。大多數實驗室給出的價格都超出了廠裏的預算,直到他找到了一家新開的實驗室。實驗室的負責人是個年輕的工程師,對紅星儀表廠的經曆很感興趣,願意以相對優惠的價格幫他們做測試。
“我也是從創業的艱難中走過來的,能理解你們的處境。”年輕工程師說,“但測試標準我可不會降低,畢竟這關係到產品的安全。”
葉東虓連忙點頭:“那是當然,我們也希望產品能達到最高標準。”
與此同時,江曼也在與認證機構不斷溝通。她詳細地解釋了廠裏的情況,以及產品在實際應用中的穩定性表現,希望能爭取到一些寬鬆的條件。經過多次溝通,認證機構同意在一些非關鍵指標上給予一定的靈活性。
在實驗室進行測試的日子裏,葉東虓和江曼每天都提心吊膽。他們密切關注著測試進度,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終於,半個月後,測試報告出來了。大部分指標都符合要求,但有一項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抗幹擾能力稍稍有些勉強。
“這個指標可以通過優化軟件算法來提高。”小周看著測試報告,自信地說,“給我三天時間,我一定能搞定。”
葉東虓看著小周堅定的眼神,點了點頭:“好,就看你的了。”
小周立刻投入到緊張的算法優化工作中。他在辦公室裏沒日沒夜地編寫代碼、進行模擬測試。江曼給他送了好幾次飯,他都顧不上吃,眼睛始終盯著電腦屏幕。
第三天傍晚,小周終於完成了優化。再次送去實驗室測試後,結果顯示所有指標都完美通過。葉東虓和江曼得知消息後,相擁而泣。
“我們做到了。”江曼哭著說,“防爆認證終於有希望了。”
葉東虓擦了擦眼淚,看著窗外的夕陽:“這隻是第一步,後麵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我們。但隻要大家齊心協力,沒什麽能難倒我們。”
很快,補充完善後的資料再次提交給認證機構。這一次,他們滿懷信心地等待著認證結果。
第九章:希望的曙光
等待防爆認證結果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格外漫長。葉東虓和江曼一邊繼續關注廠裏的日常生產,一邊焦急地盼望著認證機構的消息。
廠裏的生產並沒有因為等待認證而停滯。在完成啟明科技的五十台訂單後,他們又接到了一些小訂單,雖然數量不多,但也讓車間保持著忙碌的狀態。王師傅帶著徒弟們不斷優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確保每一台出廠的儀表都保持著高水準的質量。
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江曼的手機鈴聲打破了辦公室的寧靜。是認證機構打來的電話。她深吸一口氣,接起電話。
“江女士,恭喜你們,紅星儀表廠的智能壓力表通過了防爆認證。”電話那頭傳來認證機構工作人員的聲音。
江曼激動得差點跳起來:“真的嗎?太感謝你們了!”她掛了電話,立刻跑到車間,大聲喊道:“師傅們,防爆認證通過了!”
車間裏瞬間響起一片歡呼聲。王師傅放下手中的工具,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好啊,咱們的努力總算沒白費!”
葉東虓也興奮不已,他立刻聯係啟明科技的張峰,告知了這個好消息。張峰在電話那頭也很高興:“葉廠長,這可是個大喜訊。我馬上向上麵匯報,三百台的訂單很快就會落實下來。另外,我們還想邀請你們參加下個月的行業展會,展示一下你們的產品。”
葉東虓欣然答應:“好啊,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一定好好準備。”
掛了電話,葉東虓看著熱鬧的車間,心中感慨萬千。從瀕臨倒閉到通過防爆認證,再到即將迎來三百台的大訂單和行業展會的展示機會,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他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實現了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