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改弦更張,民生為本

字數:5518   加入書籤

A+A-


    晨光微露,一隊精銳騎兵已整裝待發於鄴城南門。為首者乃袁府親衛統領王越,他身披輕甲,腰挎長劍,神情肅穆。
    “王統領,此去洛陽,身負重任。”徐庶手持書信,鄭重交予王越,“此乃主公親筆信函,務必親手交予公主殿下和蔡琰小姐。”
    王越雙手接過,小心置於懷中:“別架放心,末將必定不負所托。”
    “路上多加小心,近來道路不寧。”徐庶叮囑道,“若遇意外,當先保蔡小姐安全,切勿冒進。”
    王越抱拳領命,翻身上馬,揮手示意,二十餘騎隨即策馬揚鞭,煙塵滾滾,向洛陽方向疾馳而去。
    徐庶目送騎隊遠去,轉身回府,心中盤算著今日改革大會的諸多事宜。
    鄴城刺史府正堂,焚香點燈,肅穆莊嚴。
    堂內擺設簡樸,唯中央主案上陳列著幾卷竹簡,正是袁尚親擬的改革條陳。
    堂外,三三兩兩的官員已陸續抵達,低聲交談。
    他們有的來自冀州各郡縣,有的是鄴城本地官吏,麵色各異,神情不一。
    “聽聞安平侯此番召集眾官,意欲變革冀州政製,不知當真否?”一名身著絳紫官袍的中年官員壓低聲音。
    “千真萬確!”旁邊一清瘦官員附耳道,“聽聞安平侯欲收冀州無主之地,分予無地百姓,此事若成,我等世族恐有大難!”
    “荒謬!土地乃祖宗所傳,豈能輕動?安平侯雖受朝廷重用,然變法之舉,曆來凶多吉少。”另一華服官員冷哼一聲。
    正說間,堂內傳來通報:“諸位大人,時辰已到,請入堂就座。”
    眾官員整理衣冠,魚貫入堂。堂內已設數百席座位,按官職高低排列。眾人依次落座,堂內頓時人聲鼎沸。
    “肅靜!”
    隨著一聲洪亮的唱喝,眾人立刻噤聲。隻見袁尚身著冀州刺史官服,神采奕奕地從側門步入。
    徐庶、石韜緊隨其後,各自站立兩側。
    袁尚目光如電,掃過堂內眾官,緩步走到主案前,拱手施禮:“有勞諸位遠道而來,共商冀州大事。”
    眾官員起身回禮:“參見安平候。”
    “諸位請坐。”袁尚揮手示意,隨即正色道,“今日召集大會,為一要事——變革冀州政製!”
    此言一出,堂內頓時議論紛紛。
    有人麵露喜色,有人皺眉不悅,更有甚者暗中握緊拳頭。
    袁尚不為所動,繼續道:“冀州土地凋敝,百姓困苦,根本原因何在?”
    他頓了頓,不待眾人回答,鏗鏘有力地說:“土地不均!”
    “自古以來,土地為民之本。然冀州之地,多年來兼並嚴重。無數百姓失去土地,淪為流民,朝不保夕。”
    袁尚取出一卷竹簡,展開示眾:“據不完全統計,冀州境內,有大量無主荒地,卻無人耕種;有眾多無地農民,卻無地可耕。此乃何故?”
    堂下一名官員起身,拱手道:“稟安平侯,此乃天災人禍所致,非一朝一夕之事。”
    “非也!”袁尚擲地有聲,“此乃土地製度不公所致!從今日起,冀州境內所有無主荒地,一律收歸官府,重新劃分,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
    此言一出,堂內嘩然。
    “安平侯,此舉恐怕不妥!”一名身著華服的官員猛然站起,臉色鐵青,“土地乃祖宗之業,豈可輕易更改?”
    “李大人何出此言?”袁尚微微一笑,“我所言者,乃無主之地,並非侵奪祖業。李大人為何如此激動?莫非這些"無主之地"中,有李家的產業?”
    李姓官員語塞,臉色更加難看。
    “我且問諸位,”袁尚環視眾人,“冀州賦稅,向來如何征收?”
    一名文吏答道:“按人頭征收,一人一年三鬥穀。”
    袁尚點頭:“然則,一畝良田,年產幾何?”
    “豐年可得穀三石。”
    “三石與三鬥,相差十倍。”袁尚語氣沉重,“一家五口,需繳一石五鬥,即半畝之產。若遇災年,所產不足三石,豈非要將全部收成繳納?百姓何以為生?”
    眾人默然。
    “故而,第二項改革——變人頭稅為產出稅!按田畝實際產出征稅,豐年多收,災年少收,使百姓有餘糧度日。”
    這番話說完,堂內頓時分成兩派。
    一派以世家出身的官員為主,麵露不滿;另一派多為寒門出身者,則頻頻點頭。
    一名老成持重的縣令起身道:“安平侯此舉,實乃惠民良策。老朽雖不才,願全力配合。”
    “多謝鮑縣令支持。”袁尚微微頷首。
    “安平侯!”又一名官員站起,麵帶憂色,“此改革若行,必將引起巨大震動。世家大族必不甘心,恐生亂端!”
    袁尚目光如炬:“亂端?何為亂端?若有人膽敢阻撓朝廷政令,擾亂冀州安寧,便是謀逆大罪,當誅九族!”
    此言擲地有聲,堂內瞬間寂靜無聲。
    “諸位大人,”袁尚語氣轉為和緩,“變法之舉,利國利民,並非針對某些人。隻要安分守己,遵紀守法,誰都不會受到傷害。吾袁尚此舉,隻為冀州百姓謀福祉,絕無他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安平侯仁德!”一名年輕官員激動起身,“下官雖才疏學淺,願追隨安平侯,共襄盛舉!”
    隨即,越來越多的官員表示支持,堂內氣氛漸趨熱烈。
    然而,仍有一部分官員神情複雜,眼中閃爍著不安與抵觸。
    袁尚看在眼裏,心中了然。他早料到世家大族不會輕易屈服,此番改革,必將步步為營,循序漸進。
    “諸位,”袁尚環視眾人,“變法非一日之功,需各位同心協力,共渡難關。從今日起,每郡選派得力官員,組成查田隊,實地丈量土地,核實人口。一應所需文書、丈量工具,皆由刺史府提供。”
    “冀州各級官員,需全力配合查田隊工作。若有阻撓,視為抗命,嚴懲不貸!”
    “下官遵命!”眾官齊聲應道,聲音整齊劃一。
    然而袁尚敏銳地察覺到,某些官員雖口稱遵命,眼中卻閃爍著不易察覺的抵抗。
    會議進行到午時,袁尚宣布暫時休息,命人分發午膳。眾官員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低聲交談,氣氛詭譎。
    徐庶悄然走到袁尚身邊,低聲道:“主公,已探得幾名世家出身的官員暗中勾連,欲聯合抵製新政。”
    袁尚不置可否,淡然一笑:“意料之中。讓他們聚在一起也好,省得我們挨個找。繼續監視,看他們有何動作。”
    “是。”徐庶領命而去。
    午膳過後,大會繼續。袁尚詳細闡述了改革的具體步驟和時間表,並宣布各郡縣查田隊的負責人選。這些人選多為寒門出身,忠心可靠。
    “諸位大人,”袁尚最後總結道,“冀州改革,意在富民強國。望諸位以社稷為重,以百姓為本,共襄盛舉!”
    言罷,他環視眾人:“若有異議者,現在可提出。”
    堂內一片寂靜,無人出聲。
    袁尚心中冷笑,他自然知道反對者不敢在此時公然抗命,必是另有打算。
    “既無異議,即日起執行!三日後,各郡查田隊務必啟程,一月內完成初步摸底。”
    “遵命!”眾官員齊聲應道。
    大會散去,眾官員陸續離開刺史府。袁尚獨自立於後堂窗前,望著官員們三三兩兩離去的背影,心中盤算著下一步棋該如何落子。
    徐庶匆匆走入:“主公,剛才大會上,李郡丞、趙縣令等十餘名世家出身的官員,已暗中傳信回族中,請族人設法阻撓查田。”
    袁尚並不吃驚:“查田隊何時能夠組建完畢?”
    石韜拱手道:“回主公,按照計劃,三日內即可完成組建。每隊十人,皆為精幹可靠之士。”
    “給他們三天準備時間,足夠了。”袁尚轉身踱步,“世家大族反撲,無非兩種手段一是官麵上阻撓,二是民間作亂。”
    袁尚眼中閃過一絲鋒芒:“傳我軍令,命典韋調一千精兵,分成十隊,隨查田隊一同出發,沿途護衛,避免意外。”
    “主公英明!”徐庶讚歎道,“如此一來,世家想要阻撓,就難上加難了。”
    “此外,”袁尚繼續道,“命各縣衙張貼告示,向百姓宣講新政,使其明白改革乃為民謀利,免得被世家大族蠱惑。”
    “遵命。”石韜記錄下來。
    “最後,”袁尚語氣驟然冷峻,“秘密監視李郡丞、趙縣令等人的一舉一動。若有違抗朝廷政令、煽動民眾作亂之舉,立刻拿下!”
    “謹遵主公軍令!”徐庶與石韜異口同聲回應。
    夕陽西下,晚霞如血,映照著鄴城的城牆。
    刺史府內,燈火通明。袁尚獨坐書房,案頭攤開著冀州地圖,指尖輕輕點在地圖上代表各大世家勢力範圍的記號上。
    “冀州改革,剛剛開始。”他低聲自語,“棋已落子,我倒要看看,這些世家大族,會如何應招…”
    喜歡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請大家收藏:()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