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流民潮湧,困境思變(上)
字數:4039 加入書籤
甲子,暮秋。
冀州刺史府內,袁尚手持一卷竹簡,眉頭緊鎖。秋日的陽光透過窗欞,斑駁地灑在案幾與地麵,映照出他專注的神情。
自查田令頒布以來,已過半月有餘。世家大族縱有千般不滿,表麵上也不敢公然抵抗。然而,袁尚卻愈發感到一種隱藏在平靜表象下的暗流。
他手中的這卷竹簡,正是各縣呈報的流民情況。
“冀州南境朗陵縣,一日內湧入流民三百餘人,多為逃荒之民,請示安置…”
“元氏縣報,西來流民已達千人,縣令無法妥善安頓,請刺史府撥糧…”
“高邑縣流民日增,現有帳篷不足,恐生變故…”
竹簡上密密麻麻記錄著類似的情況,幾乎遍布冀州各郡縣。這些流民如潮水般湧入冀州,不少是聽聞袁尚分田改革的消息而來,希望能獲得一塊田地安身立命。
“若處理不妥,恐怕世家就要借題發揮了。”袁尚放下竹簡,輕聲自語。
他抬頭望向窗外,庭院中落葉紛飛。秋風蕭瑟,預示著一個寒冬的到來。若不及時安置這些流民,冬日將至,必生大亂。
“來人,請徐先生前來議事!”
不多時,徐庶匆匆步入書房。作為冀州別駕從事,這半月來他一直在奔走各地,監督查田令的執行情況。
“主公喚我前來,可有要事?”徐庶行禮問道,臉上還帶著風塵仆仆的痕跡。
袁尚指了指案幾上的竹簡:“元直,你看看這些。”
徐庶拿起竹簡快速瀏覽,麵色漸漸凝重起來:“流民問題確實棘手。以往年景不佳時,各地流民便會四處逃荒。今年加之主公推行改革,分田惠民的消息傳開,更是吸引了大批流民前來冀州。”
“鄴城周邊情況如何?”
“鄴城因為主公親自坐鎮,政令通暢,流民倒是安置得平穩。我們將他們編入各個工坊,或參與城防修築,以工代賑,情況比外圍縣郡要好得多。”徐庶回答道,“然而,鄴城的容量畢竟有限,若流民持續湧入…”
袁尚起身踱步,手指輕敲桌麵:“我擔心的正是這點。冀州改革剛起步,內部就已經麵臨世家的暗中掣肘。如今這些流民湧入,若處理不好,必定會被世家用來做文章。”
“主公的顧慮非常有理。”徐庶順著袁尚的思路分析,“世家可能會暗中挑唆流民鬧事,製造混亂,然後將責任推給我們的改革政策,甚至向朝廷告發主公不顧民生,妄圖改革。”
“不止如此。”袁尚停下腳步,背手而立,“現在冀州雖無大的動亂,但周邊各州卻未必安寧。特別是關東一帶,天災人禍不斷,流民隻會越來越多。若一味被動應對,終非長久之計。”
徐庶點頭表示讚同:“那主公有何良策?”
袁尚轉過身來,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其實,這或許是個契機。之前我們一直在謀劃如何治理冀州、改善民生,但受限於人力和財力,不少計劃隻能緩步推進。如今鄴城錢莊、商會、工坊運作順利,積累了相當財富,加之今年秋收剛過,冀州今年風調雨順是個豐收年,或許可以借此機會,將一些構想提前實施。”
“請主公明示。”徐庶恭敬道。
“第一,道路建設。”袁尚在室內踱步,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宏圖,“冀州境內道路破敗,阻礙了商貿往來和政令傳達。我們可以組織流民修建一條貫穿冀州南北的大道,並修繕各郡縣間的支路,既安置了流民,又改善了交通。”
徐庶眼前一亮:“此計甚妙!道路修好,不僅便於商旅往來,增加冀州財富,也有利於我軍調動和政令傳達。”
“第二,工坊城擴建。”袁尚繼續闡述,“鄴城外的工坊區發展迅速,人口日增。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將工坊區擴建成一座附屬城池,既解決流民安置問題,又能擴大生產規模。”
“確實可行。”徐庶讚同道,“工坊城若成,不僅能容納大量流民,還能吸引更多工匠和商賈,壯大冀州實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興建書院。”袁尚語氣中帶著前所未有的鄭重,“冀州改革推行以來,最大的困境不在於物資或政策,而在於人才匱乏。我們缺乏足夠的忠誠幹吏貫徹政令,也缺乏能與世家抗衡的文化陣地。”
徐庶深為感觸:“主公所言極是。冀州世家之所以能盤踞數代,除了財力和人脈外,關鍵在於他們壟斷了文化教育。寒門子弟難以獲得良好教育,更遑論入仕為官。”
“正是如此。”袁尚麵色嚴肅,“我欲在鄴城建一座大型書院,廣納寒門學子。一方麵培養忠於朝廷、願為民請命的官吏,另一方麵打破世家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待書院建成,再推行啟蒙讀物,普及教育,開民智,方能從根本上動搖世家統治的基礎。”
徐庶心中震動,幾乎想要抱拳長跪:“主公此計,非一時之謀,乃百年大計也!若成,冀州必將人才輩出,民智大開,再不為世家所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正因如此,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袁尚拿起案幾上的地圖,攤開在桌麵上,“道路建設可即刻開始,以鄴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工坊城的選址我已有腹案,就在鄴城東郊的工坊區一帶,那裏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可容納數十萬人口。至於書院,則需建在一處僻靜之地,利於學子潛心修習。”
徐庶凝視著地圖,思索片刻:“主公的構想極為宏偉。不過,此三大工程若同時進行,所需人力物力恐怕不小,冀州府庫雖殷實,恐難以全部支應。”
“這點我已考慮到了。”袁尚胸有成竹,“道路建設和工坊城擴建可以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流民參與。給予基本口糧和少量錢幣作為報酬,既解決了他們的生計問題,又能完成建設。至於資金,除了府庫撥款外,還可以向商會和大漢錢莊融通。”
徐庶點頭讚同:“如此一來,確實可行。隻是,世家那邊…”
“世家自會有人應對。”袁尚笑道,“這些工程看似與改革無關,實則是在為改革打基礎。世家若想阻撓,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何況,道路建設、城池擴建曆來是地方官府的職責所在,他們反而不好公然阻撓。”
徐庶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主公這是借著安置流民之名,行強化冀州根基之實,主公高明!”
“話雖如此,但流民安置確實是當務之急。”袁尚正色道,“我需要你立即擬一份詳細計劃,包括人員調配、物資準備、工期安排等各個方麵。三日內交到我手上,我們要在寒冬來臨前啟動這三大工程。”
“遵命!”徐庶抱拳應道,眼中滿是敬佩。
袁尚轉向窗外,陽光穿透雲層,灑在冀州大地上。他心中湧起一股使命感:冀州的未來,已經在他的構想中逐漸成型,而這些流民,將成為他改變這片土地命運的重要力量。
“對了,元直。”袁尚忽然想到一事,“派人去幽州送信,請荀攸來冀州一趟,順便把趙雲也招回。書院的事情,我想聽聽軍師的意見。”
“主公英明。荀攸學富五車,若由他參與書院的籌建,必能事半功倍。”徐庶讚同道,隨即轉入實務,“關於流民的安置,眼下已有三千餘人集中在鄴城郊外,情況尚且可控,但若再拖延,恐生變故。”
袁尚沉吟片刻:“先安排他們臨時住在糧倉附近的空地上,搭建帳篷,每日供應基本口糧。同時,挑選身強力壯者參與道路修建前期的準備工作,比如運送石料、整理場地等。”
喜歡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請大家收藏:()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