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幽燕來信,基業日隆

字數:4975   加入書籤

A+A-


    夜風帶著涼意,吹拂著袁尚的衣袍。他站在望樓上,緩緩移向城中世家大族聚居的方向。那裏燈火輝煌,卻透著一種與周遭熱火朝天格格不入的沉寂,仿佛蟄伏的巨獸,在暗中窺伺。
    水泥已成,冀州建設的引擎已被點燃。道路、工坊城、書院……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基業,是穩固統治、改善民生的磐石。
    然而,袁尚深知,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建設,還遠遠不夠。世家大族最可怕的力量,並非塢堡私兵,而是他們對知識、對人才選拔途徑的壟斷。冀州六成縣令、九成縣丞出自世家,這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
    書院的建立,是為了培養屬於自己的官吏隊伍,打破這種壟斷。但書院招收的,必然是有一定基礎的學子。更廣大的底層百姓,目不識丁,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如何能真正參與到這場變革中來?又如何能抵禦世家利用信息差進行的蠱惑與操縱?
    “得讓更多人識字……”袁尚低聲自語,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前世記憶裏的蒙學讀物。“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三字經》、《千字文》。
    這兩部書,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包含了基礎的常識、道理和曆史典故,是開啟民智、普及基礎教育的絕佳工具。若能編撰出來,配合簡化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在冀州乃至幽州推廣開來,日積月累,必能從根本上動搖世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想到這裏,袁尚心中豁然開朗。建設物質基礎的同時,必須抓緊思想文化的陣地。這比單純修建城池道路,意義更為深遠。他轉身走下望樓,回到書房,迫不及待地取過紙筆,開始憑借模糊的記憶,嚐試著默寫《三字經》的開篇。
    “人…之…初…性…本…善…”
    寫了寥寥數字,便有些卡殼。畢竟年代久遠,許多細節已然模糊。袁尚皺著眉,苦苦思索,筆尖懸在紙上,遲遲未能落下。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親兵恭敬的聲音:“啟稟主公,軍師荀攸先生、趙雲將軍已抵達鄴城,正在府外等候。”
    “哦?公達和子龍來了?”袁尚聞言,臉上頓時露出喜色,剛才的煩惱一掃而空。他放下筆,快步向外走去,“快請他們進來!”
    袁尚親自來到刺史府前廳,隻見兩人已在等候。
    荀攸依舊是一襲青衫,麵容沉靜,眼神中透著洞察世事的睿智,隻是略顯風塵仆仆,見到袁尚,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禮:“攸,參見主公。”
    趙雲則身著勁裝,身姿挺拔,麵容英武,那雙眸子比離開時更加銳利沉穩,透著一股百戰餘生的悍勇之氣。他抱拳單膝跪地,聲音洪亮:“雲,參見主公!”
    “公達,子龍,一路辛苦!”袁尚連忙上前,親自扶起二人,“不必多禮,快快請起。”
    他打量著兩人,笑道:“公達清減了些,看來幽州事務繁雜,讓你費心了。子龍倒是愈發精悍了,這趟回來,可得好好歇息一番。”
    荀攸微微一笑:“為主公分憂,乃攸分內之事,不敢言苦。”
    趙雲則咧嘴一笑,露出兩排整齊的白牙,帶著幾分年輕人特有的爽朗:“主公謬讚,雲一切安好。能回鄴城再見主公,心中甚是歡喜!”
    “好好好,回來就好!”袁尚心情大好,拉著二人的手,“走,隨我到書房詳談,我正好有許多事情要問你們。”
    三人來到書房落座,侍女奉上茶水。
    袁尚屏退左右,看向荀攸,神色變得鄭重起來:“公達,我離開幽州已有一段時日,幽州那邊,如今情況如何?”
    荀攸放下茶杯,從隨身攜帶的行囊中取出一卷整理好的文書,雙手遞上,同時沉穩地開始匯報:“啟稟主公。幽州目前一切安穩,各項事務皆按主公離去前所定方略穩步推行。”
    “軍事方麵,”荀攸語速平緩,條理清晰,“按照主公吩咐,優先保障騎兵建設。自各地搜羅及從烏桓、鮮卑處購得的良馬,已悉數裝備到位。目前,幽州可戰之騎兵,已達兩萬三千餘,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之士,由趙將軍親自督練,戰力強悍。”
    袁尚聽到這個數字,眼中袁尚聽到這個數字,眼中精光一閃,難掩喜悅之色。兩萬三千精銳騎兵!這在漢末諸侯中,絕對是一支足以傲視群雄的可怕力量。要知道,曹操後來起家時,虎豹騎也不過數千之眾。
    荀攸繼續道:“步卒方麵,整合原有郡兵、屯田兵及新募之兵,加以整訓,目前亦有四萬餘眾。兵甲器械,皆按主公所定標準打造,糧草儲備亦足可支撐半年以上戰事。幽州邊境,依賴長城防線與騎兵巡弋,烏桓、鮮卑各部懾於我軍兵威,近來尚算安分,不敢輕易南下。”
    趙雲在一旁補充道:“主公放心,幽州將士,尤其是騎兵,皆日夜勤練不輟,士氣高昂。新式馬鞍、馬鐙已全軍配備,騎射、衝鋒之術,遠勝往昔。若有戰事,必不負主公所托!”他語氣鏗鏘,眼神堅定,充滿了自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好!甚好!”袁尚撫掌讚道,“公達運籌帷幄,子龍練兵辛苦,幽州能有今日之強盛,二位功不可沒!”
    他頓了頓,又問:“民生、經濟方麵呢?”
    荀攸接著匯報:“幽州局勢穩定,吸引了大量流民前來投靠,人口較主公離去時,已增長近兩成。各地推廣曲轅犁、新式水車,屯田墾荒卓有成效,今年糧產預計可再增三成以上。大漢錢莊在各郡縣分號運轉良好,極大便利了商貿往來。幽州商會亦在逐步拓展與遼東、塞外的貿易,皮毛、藥材、馬匹等交易日漸繁盛,府庫收入穩定增長。總體而言,幽州百姓安居樂業,呈現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與中原動蕩之地,已是天壤之別。”
    聽著荀攸條理分明的匯報,袁尚心中愈發滿意。幽州,這塊他最早經營的根據地,在他的規劃和荀攸、趙雲等人的努力下,已然被打造成了一個穩固、富庶、兵強馬壯的後方基地。這為他在冀州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底氣。
    “公達深謀遠慮,將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實乃我之子房、蕭何!”袁尚由衷讚歎。
    荀攸謙遜道:“皆賴主公高瞻遠矚,定下良策,攸不過是拾遺補缺,勉力執行罷了。”
    袁尚擺擺手,笑道:“公達不必過謙。對了,此次請你來冀州,除了商議幽冀兩地協調之事,還有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想聽聽你的看法。”
    他將目光轉向書案上那幾張寫著零散字句的紙,神色變得認真起來:“冀州改革,如今已初見成效。水泥燒製成功,道路、工坊城、書院等工程都在加速推進。然,我深感世家之患,其根源在於壟斷文化與仕途。欲破此局,非一朝一夕之功。興辦書院,選拔寒門俊才,固然是重要一步,但還不夠。”
    他拿起那張寫著“人之初,性本善”的紙,遞給荀攸:“我意欲編撰此類蒙學讀物,如這《三字經》,以及另一部《千字文》,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教授基礎的識字、道理、常識。待將來紙張、印刷之術改良,便可在幽冀兩地廣泛推行,使尋常百姓子弟,亦有讀書識字之機。如此,方能真正開啟民智,動搖世家之根基。公達以為如何?”
    荀攸接過紙張,仔細看著上麵那寥寥數語,又聽完袁尚的闡述,眼神中先是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化為深深的思索,最後是抑製不住的讚歎與激動。
    他緩緩放下紙張,對著袁尚鄭重一揖:“主公此策,實乃經天緯地之才,釜底抽薪之計!自古以來,學在官府,後雖下移,然終為世家大族所壟斷。尋常百姓,莫說入仕,便是識文斷字亦是奢望。主公此舉,若能功成,不啻於為萬千寒門開啟一條通天大道,其功績,足以彪炳千秋!攸,願傾盡全力,助主公完成此事!”
    荀攸的反應,印證了袁尚的想法。這位頂級智囊,立刻就看透了普及基礎教育背後那深遠的戰略意義。
    袁尚見狀,心中大定,笑道:“好!有公達此言,我便更有信心了。這《三字經》與《千字文》,我尚在構思回憶之中,待整理完畢,便交由公達斧正完善,並籌劃推行事宜。此事,與冀州各項建設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關鍵。”
    “攸,定不辱命!”荀攸再次躬身。
    一旁的趙雲雖然對這些文縐縐的東西不太懂,但也聽明白了大概意思,知道主公又要搞大動作,而且是對付那些討厭的世家大族,不由得也跟著興奮起來,拍著胸脯道:“主公但有吩咐,雲必效死力!”
    袁尚笑著點頭:“子龍的用武之地,將來多得是。眼下,你先熟悉一下鄴城防務,與典韋、許褚他們多親近親近。”
    談完了正事,氣氛輕鬆了許多。袁尚留荀攸和趙雲在府中用了晚膳,席間又詳細詢問了幽州的一些人事細節和邊境情況,直至深夜,才讓二人下去歇息。
    送走荀攸和趙雲,袁尚獨自回到書房,看著桌上那幾張寫著“人之初”、“天地玄黃”的紙,心中充滿了幹勁。
    幽州穩固,冀州改革初見成效,人才班底逐步建立,科技水泥)取得突破,連後院也一片和諧蔡琰融入)。現在,又有了荀攸這位大才來主持教育改革這件關乎長遠大計的要事。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袁尚並未因此而鬆懈。前方的道路,依舊布滿荊棘。
    “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袁尚拿起筆,蘸飽墨汁,繼續在紙上默寫著《三字經》,“性相近,習相遠……”
    窗外,月色如水,靜謐的夜色中,仿佛能聽到冀州這片古老土地上,新生的脈搏正在有力地跳動。
    喜歡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請大家收藏:()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