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欲弑君桓振闖入宮 鏟餘孽敬宣顯身手

字數:7604   加入書籤

A+A-


    你猜那衛兵頭目是誰?
    原來是益州督護馮遷。
    益州督護馮遷,本是毛璩特遣護送其弟毛璠靈柩歸鄉的勇士,一行人乘船行至江心。
    忽見波濤洶湧之中,一艘大船破浪而來,旗幡招展,氣勢如虹。
    眾人定睛一瞧,哎呀,這不是那惡名昭著的桓玄坐的船嗎?
    毛修之,乃是毛璩之侄,見此情景,心中暗自盤算:“桓玄此賊,作惡多端,若不趁早除去,日後必成大患。”
    他眼珠一轉,悄悄使了個眼色給身旁的費恬和毛佑之。
    二人心領神會,悄無聲息地張弓搭箭,隻待毛修之一聲令下。
    此時,江麵上風平浪靜,卻暗藏殺機。
    毛修之猛然一聲大喝:“放箭!”
    費恬與毛佑之手中的箭矢如同飛蝗一般,嗖嗖嗖直取桓玄。
    桓玄的寵臣萬蓋、丁仙期見狀,挺身而出,欲擋飛箭。
    怎奈箭雨如林,二人被射得倒地不起,哼哼唧唧再也爬不起來。
    桓玄見狀,驚慌失措,正欲逃竄。
    隻見馮遷等諸位勇士如同猛虎下山,一躍上船,手起刀落,寒光一閃,桓玄的頭顱已滾將下來。
    馮遷等勇士又擒住了桓玄之子桓升,以及桓玄的族人桓石康、桓浚,一時間,桓玄一黨人仰馬翻,亂作一團。
    毛修之手持桓玄首級,押著桓升,快馬加鞭,一路塵土飛揚,直奔江陵而去。
    那江陵城中,安帝聞訊大喜,當即封毛修之為驍騎將軍,並在東市將桓升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同時下詔大赦天下,唯桓家之人不在赦免之列,可謂是快意恩仇,大快人心。
    且說桓玄之侄桓振,聞叔父被殺,心中悲憤交加,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咬牙切齒道:“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他躲藏在華容浦中,暗中召集黨羽,誓要為叔父報仇雪恨。
    不多時,桓振便聚攏了數千人馬,個個都是勇猛之士,誓死效忠桓家。
    他打聽到劉毅等人已撤退至尋陽屯兵,心中暗自思量:“此乃天賜良機,何不趁機突襲江陵城,奪回失地,重振桓家雄風?”
    於是,桓振率領人馬,如同狂風驟雨一般,突襲江陵城。
    另一邊,桓謙也藏在沮川之中,糾集人馬響應桓振,二人遙相呼應,誓要一舉攻下江陵。
    江陵城內,守將王騰之與王康產,兵微將寡,麵對桓振、桓謙的猛攻,心中雖有萬般不甘,卻也無力回天。
    城牆上,箭矢如雨,喊殺聲震天,江陵城搖搖欲墜。
    不多時,城破人亡,王騰之與王康產壯烈犧牲,江陵城落入了桓振之手。
    安帝此時正住在江陵行宮之中,聞訊大驚失色,心中暗自禱告:“天不佑我,難道今日便是朕的劫數?”
    正當安帝心灰意冷之際,隻見桓振手持長刀,滿臉怒容,闖進行宮之中,意欲行刺安帝,為叔父報仇。
    安帝見狀,嚇得魂飛魄散,正欲呼救,卻見桓謙及時趕到,攔住了桓振。
    桓謙神色凝重,沉聲道:“叔父已死,我等當為叔父報仇,但若傷了皇帝,恐失民心,日後何以立足?
    還望侄兒三思而後行。”
    桓振聽了,心中雖有不甘,卻也覺得桓謙言之有理,便收起了長刀,哼了一聲道:“便宜了這小子!”
    桓振向安帝行了一禮,眼中閃過一絲不甘和無奈,轉身退出行宮。
    安帝望著桓振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慶幸:“多虧桓謙相救,否則朕今日必命喪於此。”
    他長舒一口氣,心中暗自思量:“此後當如何是好?桓家勢力猶在,朕當如何穩固江山?”
    且說桓振退出行宮後,與桓謙商議後續計劃,二人皆知,雖然此次未能行刺安帝,但桓家與朝廷的恩怨已深,日後必有一戰。
    於是,桓振決定整頓兵馬,蓄勢待發,而桓謙則負責聯絡各地桓家勢力,共謀大計。
    江陵城中,風雲變幻,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
    安帝雖得暫時保全性命,但心中卻明白,這場爭鬥遠未結束,未來的路,將是何等的艱難險阻。
    他隻能默默祈禱,希望天佑大晉,讓他能夠度過這場危機。
    話說那桓玄兵敗身死之後,桓振與桓謙悲痛欲絕。
    二人商議已定,便為桓玄舉哀發喪。
    桓謙帶著朝中百官,一同朝見安帝。
    隻見那桓謙手捧玉璽,腰懸綬帶,恭恭敬敬地交還於安帝,卻又暗中使計,將安帝身邊的侍從護衛全都換成了自己的心腹黨羽。
    這一番動作,朝中大臣皆看在眼裏,卻是敢怒不敢言。
    桓振、桓謙二人借此勢頭,又率兵攻占了襄陽等城,那聲勢之盛,一時之間無人敢與之爭鋒。
    再說那劉毅等人,回到尋陽之後,隻道是元凶桓玄已除,叛逆之氣已然消散,從此便可高枕無憂。
    卻不料,這死灰尚有複燃之時。
    桓振、桓謙兩個餘孽,趁劉毅等人鬆懈之際,又悄然襲取了江陵。
    劉毅聞訊,大驚失色,急忙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令何無忌、劉道規兩位將領,率軍前去討伐桓氏餘孽。
    何無忌、劉道規領命出征,率軍直抵馬頭,卻隻見桓謙已派兵堵住去路。
    兩邊隨即展開了一場激戰。
    那桓謙的軍隊,雖也勇猛無比,但終因寡不敵眾,漸漸敗退而去。
    何無忌、劉道規乘勝追擊,直奔江陵而來。
    桓振聞訊,心中不慌不忙,忙令黨羽馮該在楊林設下埋伏,自己則帶著人馬,在靈溪迎戰。
    那何無忌仗著勝利在手,不免有些輕敵冒進,卻不料被賊軍兩路殺出,一時間陣勢大亂。
    隻見喊殺聲震天響,箭如雨下,何無忌的軍隊大敗而逃,損失慘重。
    劉道規見狀,心中焦急萬分,急忙收攏殘兵,欲與何無忌會合。
    卻隻見何無忌敗軍如潮,狼狽不堪。
    道規心中暗自歎息,卻也無計可施。
    就在這時,隻見一員大將率軍趕來,正是劉敬宣。
    原來這劉敬宣,乃是劉牢之的兒子。
    前時逃往山陽,擬募兵討玄,卻未能如願。
    後又往南燕乞師,南燕主慕容德卻不肯發兵。
    敬宣無奈,隻得潛結青州大族及鮮卑豪酋,謀襲燕都,卻不料事泄,隻得南歸。
    時值桓玄已敗死,敬宣便投奔了劉裕。
    劉裕見他英勇善戰,便令他為晉陵太守,又遷授江州刺史。
    他因知劉毅等人正在討伐桓玄餘黨,所以早已籌備好舟械,隨時準備接應。
    劉敬宣率軍趕到,見何無忌、劉道規敗軍狼狽,心中大痛。
    他急忙命人分發糧食,修繕船隻,接濟無忌、道規。
    無忌、道規見敬宣如此義氣,心中感激不盡。
    卻說那桓振,見劉敬宣率軍前來接濟,心中並不慌張。
    他暗想:“劉毅等人雖勇,但終究還是嫩了些。我且再設一計,定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於是,桓振又令馮該在楊林增設埋伏,自己則親率精兵,在江陵城外等候劉毅等人的到來。
    那桓振心中暗自盤算:“待劉毅等人一到,我便前後夾擊,定能讓他們有來無回。”
    再說那劉毅,見何無忌、劉道規敗歸,心中雖然惱怒,但也知此時不是責備之時。
    他召集眾將,商議再討桓振之策。
    眾將紛紛獻計,劉毅聽後,心中已有計較。
    劉毅令劉敬宣繼續籌備舟械,隨時準備接應。
    又令何無忌、劉道規整軍待發,待時機成熟,再行出擊。
    那劉毅心中暗自思量:“桓振雖勇,但終究還是逆賊。
    我等身為晉臣,定要將其鏟除,以安天下。”
    如此這般,劉毅等人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
    他們知那桓振雖然勇猛,但終究還是孤軍奮戰。
    隻要自己等人齊心協力,定能將其擊敗。
    卻說那桓振,見劉毅等人並未立即出擊,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他令黨羽四處打探消息,卻得知劉毅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舟械,隨時準備接應。
    桓振聞言,心中大驚,暗想:“劉毅此人,果然不可小覷。
    我若不及早應對,恐有滅頂之災。”
    於是,桓振又令馮該等黨羽,四處作亂,以擾亂劉毅等人的視線。
    那馮該領命而去,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劉毅聞訊,心中大怒,誓要將其鏟除。
    然而,劉毅深知此時不宜輕舉妄動。
    話說那何無忌、劉道規得了劉敬宣的接濟,兵馬複振,士氣高昂。
    二人商議已定,再進兵夏口,誓要蕩平桓振餘孽。
    此時,劉毅亦督軍隨進,攻入魯城,與無忌、道規遙相呼應。
    道規更是勇猛無比,拔偃月壘,複會師進克巴陵。
    一路之上,號令嚴整,沿途秋毫無犯,百姓皆稱頌不已。
    再鼓士氣,大軍浩浩蕩蕩直奔馬頭而去。
    那桓振一聽到消息,心裏頭可急了,暗自琢磨:“何無忌、劉道規這夥人又抖擻起來了,我要是跟他們硬碰硬,恐怕討不了好。
    不如挾持安帝,遣使請和,以求割江、荊二州以自安。”
    於是,桓振挾持安帝出屯江津,遣使前往劉毅營中,傳達求和之意。
    那使者戰戰兢兢,來到劉毅麵前,說道:“我家主公桓振,願與將軍議和,求割江、荊二州以自安,望將軍體諒。”
    劉毅聽後,大怒道:“桓玄餘孽,竟敢挾持天子,妄圖割地求和!
    我等身為晉臣,誓要蕩平賊寇,恢複江山社稷。
    你回去告訴桓振,若要議和,也非不可,但他必須親自前來,以表誠意。”
    使者領命而去,回到江津,將劉毅之意告知桓振。
    桓振沉思片刻,冷笑道:“我若親自前往,恐有性命之憂。
    但為大局著想,我願提出一條件,若劉毅答應,我便親自前往議和。”
    眾將問道:“主公有何條件?”
    桓振道:“我要劉毅以江陵城為質,待我安全返回,再將城池歸還。”
    說罷,便令使者再次前往劉毅營中傳達此意。
    那使者又戰戰兢兢地來到劉毅營中,將桓振的條件一一告知。
    劉毅聽後,大怒道:“桓振賊子,竟敢以江陵城為質,真是癡心妄想!
    我等誓死保衛疆土,豈能輕易讓出?”
    眾將也紛紛怒斥桓振的無理要求,皆道:“將軍所言極是,桓振此舉明顯是緩兵之計,他欲借此拖延時間,整備兵馬。我們切不可上當。”
    何無忌道:“將軍,桓振挾持天子,人心惶惶。
    我們應趁此機會,一舉蕩平賊寇,救出皇上。
    若與他議和,隻恐夜長夢多,再生變故。”
    劉道規也道:“無忌所言極是。
    我軍士氣高昂,兵強馬壯,正應趁勢追擊,不可給桓振喘息之機。”
    劉毅點了點頭,道:“二位將軍所言甚是。
    傳令下去,全軍整備,明日一早,向江津進發。
    一定要抓住桓振,救出皇上,恢複咱們晉朝的江山!”
    眾將都領了命,各自去準備了。
    要說眾將怎麽準備的,咱們下回再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