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斬桓修無忌扮使者 伐桓玄劉裕多妙計
字數:17185 加入書籤
話說劉裕和眾人一番密謀之後,心裏已經有了計較。
他找了個由頭,對何無忌說:“無忌兄,咱們今日出去打獵如何?”
何無忌一聽,心裏明白,這打獵不過是幌子,實則是要去召集那些心懷忠義的勇士們。
二人一路快馬加鞭,四處聯絡英豪。
不多時,便聚集了一百多人。
這其中,有二十餘位更是聲名顯赫,個個都是能獨當一麵的好漢。
說起來,這二十餘人可真是不得了。
有劉裕的親弟弟劉道憐,那是一條響當當的漢子;
還有魏詠之,以及他的兩個弟弟魏欣之、魏順之,一家子都是英雄;
檀憑之和他的弟弟檀祗隆、叔叔檀道濟、堂兄檀範之、堂侄子檀韶,這一家子更是了得,個個武藝高強;
劉毅的堂弟劉藩,那也是一員猛將;
孟昶的同族弟弟孟懷玉,也是智勇雙全;
再加上向彌、管義之、周安穆、劉蔚、劉珪之、臧熹、臧寶符、臧穆生、童茂宗、周道民、田演、範清等人,這二十餘位,哪一個不是智勇雙全之士?
他們被選為起義的先鋒,那是實至名歸。
何無忌看著這一群英豪,心中豪情萬丈。
他說道:“各位兄弟,今日咱們就要假扮皇帝使者,去斬了那桓修,為天下除害!”
眾人一聽,皆是熱血沸騰,齊聲應道:“願聽無忌兄差遣!”
於是,何無忌一馬當先,身披使者服飾,揮鞭直入丹徒城。
其餘黨徒緊隨其後,個個神色肅穆,仿佛真的是皇帝派來的使者一般。
桓修在城中,絲毫未覺異樣。
他聽聞有皇帝使者至,心中還暗自得意,以為是朝廷要嘉獎他呢。
於是,他興衝衝地出城迎接,哪知迎接他的卻是死神的鐮刀。
無忌一見桓修,二話不說,拔出佩刀便斬。
那桓修還未反應過來,登時便斃命於刀下。
無忌這一刀,幹淨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隨後,無忌與手下人大喊:“討伐叛賊,為民除害!”
城中官員士兵一聽,皆是驚恐四散,無人敢與之抗衡。
他們知道,這些人是來真的,不是鬧著玩的。
劉裕也騎馬衝入官府,張貼安民告示。
那告示上寫著:“桓修叛逆,已伏法。
吾等乃忠義之士,特來除害安民。
望百姓勿驚,各安生理。”
城中百姓一看,心中稍安,不多時,城中便安定下來。
眾人將桓修的屍體裝入棺材,抬到城外,挖了個坑埋了。
這桓修一生作惡多端,如今終於落得個如此下場,也是罪有應得。
埋了桓修之後,眾人又召來東莞人劉穆之,任他為官府主簿。
劉穆之也是個有才能的人,他一來,便把官府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接著,劉裕又派劉毅前往廣陵,囑咐孟昶與劉道規即刻響應。
劉毅領命而去,心中暗自思量:“此次起義,關乎天下興亡,定要全力以赴。”
孟昶與劉道規依計而行。
他們假意勸桓弘去打獵,約定次日清晨出發。
桓弘這個蠢貨,還以為真的是去打獵呢,心中還暗自高興,以為能玩個痛快。
次日天方蒙蒙亮,孟昶等人便帶著數十壯士,候在官府門前。
那桓弘還在夢中呢,哪知死神已經悄悄逼近。
門一開,孟昶等人便如猛虎下山一般,衝入府中。
桓弘正在喝粥呢,見眾人衝進來,還愣了一下。
劉道規可不客氣,持刀上前,一刀便將桓弘劈死。
那桓弘就此不明不白地喪了命,連句話都沒留下。
眾人隨即集合人馬,渡過長江,與劉裕會合。
劉裕見孟昶等人前來,心中大喜,說道:“兄弟們來得正好!
咱們如今已經斬了桓修、桓弘兩個叛賊,接下來便是要討伐桓玄了。
大家可要齊心協力,共謀大事!”
眾人齊聲應道:“願聽劉大哥差遣!”
劉裕看著這一群英豪,心中充滿了信心。
他知道,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
於是,眾人便商議起接下來的計劃來。
有的說要先攻打桓玄的老巢,有的說要先切斷他的糧草供應,還有的說要先策反他的手下。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熱火朝天。
劉裕聽了大家的意見後,沉思片刻,說道:“兄弟們說得都有道理。
不過,咱們要先穩住陣腳,慢慢籌劃。
不能急於求成,以免打草驚蛇。”
眾人一聽,都覺得劉裕說得有理。
於是,大家便按照劉裕的吩咐,各自去準備去了。
他們知道,接下來的戰鬥將會更加艱難,但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就這樣,劉裕和眾義士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
且說那徐州司馬刁弘,聞聽丹徒有變,心中甚是驚疑。
他趕忙召集了手下的文武官員,帶著一眾兵馬,浩浩蕩蕩地來到了丹徒城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刁弘騎在高頭大馬上,遠遠望去,隻見城牆上人影綽綽,似是有備而來。
他心中暗自嘀咕:“這丹徒城中究竟發生了何事?莫非是有人謀反?”
正當刁弘心中疑惑不解之時,隻見城牆上一人挺身而出,身著鎧甲,手持長劍,威風凜凜。
那人正是劉裕,他站在城牆上,高聲詐稱道:“郭江州已擁護皇帝,在尋陽反正。
我等亦接密詔,欲除叛賊。
今日,桓玄之首級,當懸於大航之上示眾。
諸君皆為大晉之臣,無故至此,究竟意欲何為?”
刁弘等人聞言,皆是一愣。
他們抬頭望去,隻見劉裕神色堅定,語氣鏗鏘,不似作偽。
刁弘心中暗自思量:“這劉裕所言,莫非是真?
若真是皇帝密詔,我等豈不成了叛賊?”
他越想越覺得心虛,便趕忙下令撤兵而去。
恰在此時,隻見遠方塵土飛揚,一隊人馬快馬加鞭趕來。
那隊人馬正是劉道規、孟昶等人從廣陵帶來的千餘兵馬。
他們一路疾馳,眨眼間便來到了城下。
劉裕見狀,心中大喜。
他即刻命劉毅去追殺刁弘,務必將其擒獲。
劉毅領命而去,帶著一隊人馬追了出去。
不多時,便見劉毅歸來複命,稱已將刁弘擊潰,其兵馬四散而逃。
劉裕聞言,點了點頭,心中稍安。
他隨即又令劉毅修書一封,派周安穆持信進京,催促其兄劉邁起兵響應。
原來劉毅之兄劉邁留在建康為官,桓玄欲使其任竟陵太守,劉邁正欲收拾行李赴任。
且說那周安穆接了書信,心中明白此事關乎重大。
他不敢耽擱,趕忙騎馬進京。
一路上,他心中忐忑不安,生怕計劃泄露,禍及自身。
待他來到劉邁府中,將書信呈上,劉邁接過書信,看罷之後,卻是猶豫不決。
劉邁心中暗自思量:“這起兵之事,非同小可。一旦失敗,便是身家性命難保。
我若參與其中,豈不是將自己置於險地?”
他想來想去,難以決斷。
周安穆見劉邁猶豫不決,心中焦急萬分。
他恐計劃泄露,禍及自身,便匆匆告辭而去。
連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等人亦未及告知。
劉邁思來想去,仍是難以決斷。
他心想:“我若赴任竟陵太守,或許能避開這場風波。
待事態明朗之後,再做打算也不遲。”
於是,他決定半夜上船,先赴任以避禍。
然而,事有湊巧。
就在劉邁準備上船之際,忽接桓玄來信。
那信中問道:“北府人心如何?近日見劉裕,不知其所為。令卿一一稟報。”
劉邁接信之後,心中大驚。
他本以為桓玄對此事尚不知情,如今看來,卻是早已有所察覺。
劉邁心中慌亂不已,他誤解了桓玄的用意。
以為桓玄已察覺劉裕之計謀,自己須趕緊告發,以表忠心。
這實乃是做賊心虛之態。
於是,他未上船,坐等天明。
天明之後,劉邁趕忙進宮向桓玄稟報。
他將自己所知的一切和盤托出,稱劉裕已起兵造反,意圖謀奪皇位。
桓玄聞聽此言,大驚失色。
他萬萬沒想到,劉裕竟敢如此大膽,公然起兵造反。
桓玄心中暗自思量:“這劉裕乃是我手下猛將,如今卻起兵造反,實乃大患。
我若不及早除之,恐後患無窮。”
他當即下令,當麵封劉邁為重安侯,欲穩其心。
劉邁磕頭謝恩之後退朝而出,心中卻是忐忑不安。
然而,事有不幸。
就在劉邁退朝之後,卻有人於桓玄麵前進讒言。
那人說道:“陛下,那劉邁放走周安穆,必與其同謀。
他如今雖被封為重安侯,但心中未必服氣。陛下當心其反噬之。”
桓玄聞言,心中大怒。
他本以為劉邁已歸順自己,卻沒想到他竟敢背叛。
他當即下令,將劉邁下獄治罪。
同時,將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三人亦抓入獄中,與劉邁一同治罪。
且說那桓玄召來弟弟桓謙及丹陽尹卞範之等人,商議對策。
眾人圍坐一堂,各抒己見。桓謙主張立即發兵,攻打劉裕。
他說道:“那劉裕起兵造反,意圖謀奪皇位。
我等若不及早除之,恐後患無窮。
當即發兵攻打,將其一舉殲滅。”
桓玄聽了桓謙的話,卻是猶豫不決。
他心想:“那劉裕乃是我手下猛將,如今起兵造反,必有所備。
我若貿然發兵攻打,恐難以取勝。
不如駐軍覆舟山,堅守待敵。
待其糧草耗盡之時,再出兵攻打,定能取勝。”
桓謙見桓玄猶豫不決,心中焦急萬分。
他再三堅持自己的主張,說道:“陛下,那劉裕起兵造反,士氣正盛。
我等若不及早攻打,待其勢力壯大之時,便難以收拾了。
望陛下三思而後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桓玄聽了桓謙的話,心中仍是猶豫不決。
他想來想去,難以決斷。
最後,他勉強點了點頭,說道:“好吧,就依卿之言。
命頓邱太守吳甫之及右衛將軍皇甫敷往北阻擋劉裕之軍。
務必將其阻截在江北之地,不得讓其渡過長江。”
桓謙等人聞言,心中大喜。
他們趕忙領命而去,準備出兵攻打劉裕。
一場大戰,即將拉開序幕。
而那劉裕得知桓玄已派兵阻截自己,心中卻是毫不畏懼。
他聞聽桓玄已經發兵,心中那股積壓已久的怒火瞬間被點燃,士氣大振。
他挺直了腰杆,自稱總督徐州事務,任命孟昶為長史,鎮守京口。
京口,這個戰略要地,此刻在劉裕的眼中,就如同他起義的基石,堅不可摧。
他迅速集結了兩州的義軍,一共一千七百人,這些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南下討伐逆賊。
劉裕看著他們,心中充滿了信心。
“何無忌,你來起草檄文,聲討桓玄的罪行!”劉裕的聲音堅定而有力。
何無忌領命,當夜便伏案撰寫檄文。
燭光搖曳,映照著他專注的臉龐。
他的母親劉氏悄悄走到門邊,偷窺著兒子的一舉一動。
看著兒子那激昂的文字,劉氏邊哭邊說:“吾兒啊,吾雖不及東漢之東海呂母,但你能如此有出息,為娘死也瞑目了!”
她知道,這是兄弟之仇,不可不報。
無忌撰完檄文,已是雞鳴時分。
次日一早,他便將檄文呈上了劉裕。
劉裕接過檄文,仔細瀏覽了一遍,隨即命人將檄文發往各地。
那檄文上寫著:
自晉以來,國家多難,忠良受害,逆臣桓玄篡權肆虐。
天未忘我,桓玄氣數已盡。
其篡權以來,連年幹旱,百姓困苦,家破人亡。
吾等痛心疾首,日夜奮戰,搜尋忠烈,暗中謀劃。
輔國將軍劉毅等皆忠烈之士,誓死一戰。
益州、江州等地亦與吾等心意相通,共掃荊楚。
近日已斬偽官,義軍已集,文武官員爭先恐後。
吾劉裕推辭不過,擔此重任。
望上靠祖宗保佑,下賴義士之力,消滅逆賊,清掃京城。
諸公侯大人皆應向忠向義,豈可向那狡猾小子低頭?
今日之舉,乃良機也。
檄文到後,望如律令執行!
再說桓玄自劉裕起兵以來,日日驚慌失措,如坐針氈。
有人在他麵前說劉裕等人乃是烏合之眾,成不了氣候,有何可怕?
桓玄搖了搖頭,對左右的人道:“你們不懂,劉裕是當今的英雄人物;
劉毅家裏窮得叮當響,賭博卻能一擲百萬;
何無忌跟他舅舅特別像,都是勇猛無畏之人。
他們一起幹大事,怎麽能說他們成不了呢?”
言罷,他長歎一聲,滿麵憂色。
不多時,壞消息如潮水般湧來,吳甫之在江乘戰敗身亡,皇甫敷在羅洛橋也敗死。
桓玄心中大亂,急召桓謙、卞範之商議對策。
二人領命前來,桓玄將當前的局勢一一告知,並命桓謙駐守東陵,卞範之駐守覆舟山西,合兵兩萬,以禦劉裕大軍。
劉裕大軍浩浩蕩蕩地開至覆舟山東,他令將士們飽餐一頓,隨後將餘糧盡棄,誓師決戰。
將士們個個士氣高昂,他們知道,這一戰關乎國家的命運,關乎百姓的安危。
戰鼓擂響,喊殺聲震天撼地。
劉毅執長矛一馬當先,衝入敵陣。
劉裕提刀緊隨其後,他眼神堅定,動作迅猛,如同猛虎下山。
將士們個個奮勇當先,如虎入羊群一般衝進敵陣,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
喊殺聲、刀劍相交聲響成一片,直欲把天穹撕裂。
恰此時,風起雲湧,劉裕趁機順風放火。
火勢熊熊,映紅了半邊天際。
桓謙、卞範之的部隊被大火燒得焦頭爛額,亂作一團。
他們紛紛逃竄,有的被火燒死,有的被劉裕的將士們斬殺。
劉裕乘勝追擊,幾路並進,勢如破竹。
他揮舞著戰刀,一路砍殺過去,敵人聞風喪膽,紛紛潰逃。
桓玄早知劉裕軍勇猛無比,早已令殷仲文在石頭城備船,以備不時之需。
此刻聞聽桓謙敗訊,他急令兒子桓升騎馬出城,至石頭城外上船順江而逃。
劉裕乘勝而入,一鼓作氣攻占了建康。
城中百姓惶恐不安,四處傳言著桓玄敗逃的消息,人心惶惶。
劉裕深知此刻穩定民心的重要性,於是立即命人貼出告示,安撫百姓的情緒。
告示上寫著:“桓玄逆賊已敗,我劉裕誓要恢複晉朝之榮光。
百姓們無需驚慌,安心生活即可。”
貼完告示後,劉裕又將軍隊移鎮守於石頭城,設立留守官署,統管百官。
他站在城頭上,望著城中逐漸恢複平靜的街道,心中暗自慶幸自己及時安撫了民心。
隨後,劉裕下令毀掉桓家的祖宗牌位,重塑晉朝祖宗的神牌,供奉於太廟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舉動,讓城中百姓看到了劉裕對晉朝的忠誠和決心,也讓他們更加相信,劉裕是真正能夠帶領他們走出困境的領袖。
接著,劉裕派劉毅等人追擊桓玄,務必將其擒獲。
同時,他令尚書王嘏帶領百官前往迎接被桓玄挾持的皇帝。
王嘏領命後,立即組織百官出發,他們心中都充滿了期待和激動,終於要迎回真正的皇帝了。
在處理完這些緊急事務後,劉裕又下令將桓氏親族盡數擒獲斬首,以示懲戒。
同時,他命臧熹入宮清理圖書器物,封存國庫,確保國家的財產不受損失。
司徒王謐,本是桓玄的走狗,在桓玄篡位時,他親手解下安帝的玉璽交給了桓玄。
眾人皆欲殺之以謝天下,然而劉裕卻念及舊情。
想當年,王謐曾助他還債,這份恩情他一直銘記在心。
因此,劉裕不忍下手殺他,仍然讓他為官。
王謐得知自己逃過一劫後,感激涕零。
他跪在劉裕麵前,誓死效忠劉裕,並表示願意推舉劉裕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並八州軍事,兼徐州刺史。
劉裕推辭再三,但最終還是接受了這一職位。
他知道,這是王謐對他的一份厚禮,也是城中百姓對他的期望。
隨後,劉裕又封劉毅為青州刺史,何無忌為琅琊內史,孟昶為丹陽令,劉道規為義昌太守。
他將這些重要的職位交給了自己信任的人,以確保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所有軍事政務,劉裕都交給了劉穆之處理。
劉穆之才華橫溢,處事果斷,他迅速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
眾人都對他的能力讚不絕口,劉裕也對他充滿了信任。
然而,在這風平浪靜的背後,卻隱藏著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諸葛長民拖延未行,陰謀敗露被擒。
原來,他一直暗中與桓玄勾結,企圖在劉裕穩定局勢後反叛。
然而,他的計劃卻被劉裕識破,最終落入了劉裕的手中。
刁逵未知建康變故,仍然將諸葛長民囚於車中,遣使者押送京城。
然而,使者途中卻聞聽桓玄敗逃,建康已歸劉裕的消息。
他心中大驚,隨即釋放了諸葛長民,二人一同返回曆陽。
曆陽軍民見機而起,圍攻刁逵。
刁逵見勢不妙,企圖突圍而逃。
然而,他剛逃到城門口,就恰遇諸葛長民。
諸葛長民見他狼狽不堪,心中暗自得意。
他攔下刁逵,大聲喝道:“刁逵,你也有今天!”
城中士兵追至,將刁逵束手就擒。
他們將他押至石頭城,一刀斬首示眾。
這一消息傳出後,城中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他們終於看到了正義的力量在行動。
此時,桓玄已經逃至尋陽。
尋陽刺史郭昶之仍然奉他為帝,供以車馬儀仗。
桓玄自稱楚帝,威風依舊不減當年。
然而,他心中卻充滿了惶恐和不安。
他深知劉裕的厲害,也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當桓玄聞聽劉毅等人率軍追至時,他更是慌恐不已。
他急忙派庾雅祖、何澹之守湓口,自己則挾持著安帝及兩位皇後西逃江陵。
他心中暗自祈禱著能夠逃過這一劫,然而命運卻似乎並不眷顧他。
劉毅、何無忌、劉道規等人追至桑落洲時,與何澹之的水軍展開了激戰。
他們奮勇殺敵,大破何澹之的水軍,奪得了湓口,占領了尋陽。
隨後,他們遣使報捷,將這一喜訊傳回了石頭城。
劉裕得知這一消息後,心中大喜。
他深知自己已經離勝利越來越近了。
然而,他卻並沒有因此而放鬆警惕。
他深知桓玄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必須將其徹底消滅才能確保國家的安寧。
由於安帝被桓玄挾持西逃,劉裕決定擁立武陵王司馬遵為大將軍,入東宮代理朝政。
他相信司馬遵能夠勝任這一職位,也相信他能夠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和富強。
同時,劉裕又令劉毅等人繼續西追桓玄。
他深知隻有徹底消滅桓玄,才能確保國家的穩定和安寧。
劉毅等人領命後,立即整裝待發,準備再次踏上征途。
桓玄逃至江陵後,收攏了荊州軍隊兩萬餘人。
他挾持著安帝東行,企圖與劉裕決一死戰。
然而,當他行至崢嶸洲時,卻恰遇劉毅大軍揚帆而來。
劉道規見桓玄船隊駛來,立即令手下衝鋒在前。
劉毅、何無忌亦搖槳緊隨其後,他們心中都充滿了鬥誌和決心。
時值盛夏,西南風猛吹,劉道規乘風放火,劉毅等人添薪助燃。
長江上下煙霧彌漫,火光衝天,桓玄的戰艦大半被焚毀。
士兵們亂作一團,紛紛跳水逃生。
桓玄見狀,慌忙換小船逃跑。
他仍然挾持著安帝,企圖逃回江陵。
然而,命運卻似乎已經注定了他的失敗。
此時,桓玄的部將殷仲文卻背叛了他,投靠了劉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帶著兩位皇後返回京城,將她們安全地交給了劉裕。
這一消息傳出後,城中百姓無不歡呼雀躍,他們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而桓玄的敗局,也已經無法挽回了。
桓玄一路狼狽,再至江陵時,人心已散,昔日的威風早已不複存在。
他望著這座曾經屬於自己的城池,心中五味雜陳。
無奈之下,他隻得趁夜逃往漢中,企圖在那裏找到一線生機。
而南郡太守王騰之與荊州別駕王康產,則護著安帝入了南郡府。
他們深知,此刻的安帝是晉朝的正統,是國家的希望。
因此,他們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安帝,生怕他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
不久之後,他們又將安帝遷往江陵,以確保他的安全。
此時,益州刺史毛璩的侄兒毛修之,卻在桓玄身邊擔任屯騎校尉。
他心中早有打算,要誘使桓玄前往四川,那裏是他的叔父毛璩的勢力範圍。
一旦桓玄踏入四川,便如同甕中之鱉,插翅難飛。
桓玄對毛修之的話信以為真,他以為在四川可以找到一片安身立命之地。
於是,他西行至枚回洲,心中還盤算著如何在四川重建自己的勢力。
然而,命運卻似乎並不眷顧他。
當他行至枚回洲時,恰遇幾艘辦喪事之船。
船頭立著一個衛兵頭目,他眼神犀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毛修之與他對視一眼,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
那衛兵頭目高聲喝道:“來船可有反賊?”
他的聲音洪亮有力,震得江麵都仿佛為之一顫。
毛修之未語,他深知此刻不是自己說話的時候。
而桓玄卻戰戰兢兢地站了出來,他顫聲說道:“朕乃當今新天子,何來反賊,休要胡言!”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顯然已經被眼前的局勢嚇破了膽。
話音未落,船上又跳出兩將,他們張弓搭箭,箭矢如流星般向桓玄射來。
桓玄的寵臣萬蓋、丁仙期挺身而出擋箭,然而他們終究還是敵不過那如雨的箭矢,紛紛被射倒。
桓玄驚慌失措之際,忽有幾人持刀躍上船來。
他們動作迅猛,氣勢如虹。
為首者正是那衛兵頭目,他手持長刀,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桓玄顫聲問道:“你……你們是何人?敢冒犯天子!”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絕望和不甘,他深知自己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衛兵頭目冷笑道:“吾等乃誅奸臣之人!
你桓玄篡位奪權,禍亂朝綱,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正義和憤怒,仿佛要將桓玄碎屍萬段。
言罷,手起刀落,隻見刀光一閃,桓玄的頭顱便已落地。
那頭顱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最終落在了江麵之上,濺起了一片水花。
桓玄的身體也隨之倒下,他的眼中充滿了驚恐和不甘,仿佛不敢相信自己就這樣結束了生命。
欲知斬殺桓玄頭顱的衛兵頭目姓甚名誰,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