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秦危求援魏猶豫 崔浩獻計道可借

字數:6670   加入書籤

A+A-


    話說回來,這姚懿是秦主姚泓的同母弟弟,姚恢則是姚泓的叔父。
    他們本應是休戚與共的至親,但在國家危難之際,卻倒戈相向,發動內亂。
    試想姚氏到了這個地步,兄弟拆台、自相殘殺,全然不顧外侮,又怎麽能保全國家呢?
    雖然姚恢和姚懿等人已經伏法,但秦國的兵力已經損失了大半,國力大衰。
    而晉國的太尉劉裕,則像一頭蓄勢待發的猛虎,率領著水軍,從彭城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他留下三子彭城公劉義隆鎮守彭城,並掌管徐、兗、青、冀四州的軍事事務,自己則親自督率大軍,向西進發,誓要一舉滅秦。
    王鎮惡,這位勇猛的將領,帶兵攻入了澠池,然後馬不停蹄地向潼關進發。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與此同時,檀道濟和沈林子也從陝北渡過黃河,向蒲阪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蒲阪,這座堅固的城池,成為了他們前進路上的攔路虎。
    秦國的東平公姚紹,後來被升為魯公,還擔任了太宰的職位。
    他深知潼關和蒲阪的重要性,一旦失守,秦國將岌岌可危。
    於是,他率領武衛將軍姚鸞等人,帶著五萬步兵和騎兵,匆匆趕往潼關支援。
    另外,他還派遣了副將姚驢去救援蒲阪,希望能守住這兩道防線。
    檀道濟和沈林子攻打蒲阪,但蒲阪城池堅固,守軍眾多,他們一時難以攻下。
    沈林子焦急地對檀道濟說:“蒲阪城池堅固,守軍又多,我們這樣打下去,不知何時才能攻下。
    不如先去和鎮惡會合,合力攻打潼關。
    如果潼關攻下來了,蒲阪自然就不戰而勝了。”
    檀道濟聽了沈林子的建議,覺得很有道理。
    於是,他帶兵前往潼關,與王鎮惡會師。
    兩支軍隊合在一起,氣勢如虹,向潼關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姚紹見晉軍來勢洶洶,不敢大意。
    他打開潼關城門,率領秦軍迎戰。
    然而,檀道濟和沈林子等人奮勇殺敵,如入無人之境。
    秦軍抵擋不住,大敗而逃,死傷無數。
    姚紹見狀,隻好退守到定城,憑借險要的地勢堅守不出。
    然而,姚紹並沒有就此罷休。
    他命令姚鸞帶兵駐紮在大路上,企圖截斷晉軍的糧道。
    姚鸞領命而去,他帶著數千士兵,在大路上紮下了營寨,嚴陣以待。
    沈林子得知姚鸞的行動後,決定給他一個措手不及。
    他挑選了精銳士兵,趁著夜色悄悄地向姚鸞的營地進發。
    夜色中,晉軍士兵如同幽靈一般,悄無聲息地接近了姚鸞的營地。
    當姚鸞發現晉軍時,已經為時已晚。
    沈林子率領精銳士兵如猛虎下山一般,衝進了姚鸞的營地。
    姚鸞措手不及,被晉軍殺得節節敗退。
    他拚命抵抗,但無奈晉軍士氣高昂,戰鬥力極強。
    最終,姚鸞被晉軍殺死,他的數千士兵也全軍覆沒。
    戰場上,鮮血染紅了土地,屍體橫七豎八地躺著。
    晉軍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此刻,姚紹又派遣東平公姚讚,帶著一支精兵,悄悄地在黃河邊布下了陣勢,企圖切斷晉軍的水路,給晉軍來個釜底抽薪。
    然而,沈林子仿佛有未卜先知之能,早早地就察覺到了秦軍的動向。
    他率領著一支驍勇善戰的騎兵,如同狂風驟雨般衝向姚讚的陣地。
    戰場上,塵土飛揚,喊殺聲震天。
    沈林子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手中的長劍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每一次揮動都帶走一名秦軍士兵的生命。
    姚讚見狀,心中大驚。
    他原本以為自己的計劃天衣無縫,沒想到卻被晉軍識破,而且對方的攻勢如此猛烈,讓他措手不及。
    秦軍士兵在晉軍的衝鋒下,紛紛潰敗,姚讚也隻好狼狽地逃回定城,心中充滿了不甘和沮喪。
    而沈林子則乘勝追擊,一路追殺,讓秦軍損失慘重。
    秦軍接連失敗,秦主姚泓在宮中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他深知,如果再不尋求外援,秦國恐怕就要滅亡了。
    於是,他連忙派人去向魏國求援,希望魏國能看在兩國聯姻的份上,伸出援手。
    使者快馬加鞭,很快就來到了北魏的國都。
    此時,北魏國主拓跋嗣正坐在禦書房中,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著什麽重大決策。
    他聽到秦國的求援消息,心中不禁泛起了一絲漣漪。
    恰好此時,劉裕的軍隊也逆流而上,來到了北魏的邊境,請求借道北魏,以便繼續攻打秦國。
    這讓北魏國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既不想得罪秦國,又不想與強大的劉裕為敵。
    於是,北魏國主決定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
    大臣們紛紛來到禦書房,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潼關是天險之地,劉裕用水軍攻打很難成功。”一位大臣說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如果他上岸向北進攻,那就比較容易了。”另一位大臣補充道。
    “況且劉裕雖然聲稱是攻打秦國,但他的真實意圖卻難以捉摸。
    今日他攻打秦國,誰又能保證他日他不會來攻打我們呢?”一位老臣憂心忡忡地說道。
    “我們與秦國是聯姻之國,更應該相互救援。”又有一位大臣附和道。
    “因此,我們應該發兵截斷黃河上遊,阻止劉裕向西進軍。”
    大臣們紛紛表示讚同。
    然而,就在這時,博士祭酒崔浩卻站了出來。
    他搖了搖頭,表示反對大臣們的意見。
    “劉裕早就圖謀攻打秦國了。”
    崔浩緩緩說道,“現在姚興已經死了,姚泓又懦弱無能,國內又發生了很多動亂,秦國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
    劉裕這次大舉進攻秦國,誌在必得。”
    “如果我們阻止他向上遊進軍,他一定會心生憤怒,轉而向北進攻我們。”
    崔浩繼續說道,“這樣我們就會代替秦國成為他的敵人。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那我們應該怎麽辦?”北魏國主問道。
    “我認為我們應該借道給劉裕,讓他向西進軍。”
    崔浩說道,“然後我們再出兵堵住他的東路。
    如果劉裕成功了,他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之恩,不會與我們為敵;
    如果他失敗了,我們也有救援秦國的美名。這是一舉兩得的上策。”
    “可是,南北習俗不同,我們怎麽能放心讓劉裕占據恒山以南的地方呢?”
    一位大臣擔憂地問道。
    “即使我們放棄恒山以南的地方讓劉裕占據,”崔浩微笑著說道,“他也無法驅使吳、越的士兵與我們爭奪河北的地盤。
    因為南北之間的差異太大了,他們無法適應北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
    所以,我們不必過於擔憂。”
    崔浩的一席話,讓大臣們紛紛點頭稱是。
    他們覺得崔浩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既考慮到了當前的形勢,又預見了未來的可能發展。
    然而,北魏國主卻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明白,崔浩的建議雖然有道理,但借道給劉裕畢竟是一件冒險的事情。
    一旦劉裕反悔,北魏就將麵臨巨大的威脅。
    “國主,我認為崔浩的建議值得考慮。”
    一位親信大臣低聲說道,“劉裕現在正需要我們的支持,如果我們借道給他,他一定會感激我們的。
    而且,我們也可以借此機會,與劉裕建立友好關係,為未來的合作打下基礎。”
    北魏國主抬頭看了看崔浩,又看了看其他大臣,心中猶豫不決。
    “國主,此事關係重大,需要謹慎考慮。”
    另一位大臣說道,“我們不妨先派人與劉裕協商,看看他的態度如何。
    如果他願意承諾不攻打北魏,我們就可以考慮借道給他。”
    北魏國主點了點頭,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
    他決定先派人與劉裕協商,看看對方的態度如何。
    然而,就在北魏國主猶豫不決的時候,劉裕的軍隊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借道北魏了。
    他們派出了使者,向北魏國主表達了借道的意願,並承諾不會攻打北魏。
    北魏國主接到了劉裕的使者,心中更加猶豫不決。
    他既想借道給劉裕,又不想得罪秦國。
    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知道該如何抉擇。
    “國主,此事拖延不得。”崔浩見狀,急忙說道,“如果我們遲遲不做決定,劉裕可能會心生疑慮,轉而采取其他行動。
    到時候,我們就被動了。”
    北魏國主聽了崔浩的話,心中更加焦慮。
    他深知,崔浩說得沒錯,此事確實拖延不得。
    但是,他還是很難做出決定。
    就在這時,一位大臣站了出來,他說道:“國主,我們不妨先答應劉裕的借道請求,但同時也要做好防範準備。
    一旦劉裕反悔,我們就能迅速應對。”
    北魏國主聽了大臣的話,心中稍微有些安慰。
    他覺得這是一個折中的辦法,既能借道給劉裕,又能防範可能的風險。
    然而,北魏國主心中還是有些擔憂。
    他不知道該不該相信劉裕的承諾,也不知道借道給他會不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有關借道之事,博士祭酒崔浩與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而北魏國主則陷入了“借與不借”的兩難境地之中。
    最終,北魏國主究竟有沒有答應劉裕的借道要求,請看下回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