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劉裕失穆急東歸 勃勃暗謀關中亂
字數:7812 加入書籤
劉裕滅掉後秦後,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
可是好景不長,有人急匆匆地跑來報告:“司馬休之那幫人逃跑了!”
原來,司馬休之、魯宗之、韓顏之早年投奔了後秦。
晉軍滅後秦的時候,魯宗之已經死了,司馬休之等人就趁機溜了。
劉裕一聽,氣壞了,馬上下令去追捕他們。
可惜他們已經投奔了北魏,還被北魏皇帝封了官,參與國家大事。
司馬休之沒多久也死了,他的兒子司馬文思和魯軌等人,就成了魏國的臣子。
劉裕派人到處找,但始終沒找到,隻好作罷。
這時候,晉朝朝廷已經派琅琊王司馬德文和司空王恢之先後去洛陽,祭拜祖先的陵墓。
劉裕本來想上書請求把都城遷到洛陽,振興國家,但王仲德勸他說:“我們遠征這麽久,士兵們都想家了,遷都的事情不能太急。”
劉裕覺得有道理,就把遷都的事情先放下了。
晉朝朝廷越來越看重劉裕,已經提拔他做了相國,掌管朝廷大權,還賞給他十個郡作為封地,封他為宋公,並準備了九錫之禮,表示對他的尊敬。
但劉裕卻假裝推辭,不肯接受。
朝廷後來又封他為王,還多賞了十個郡,劉裕還是上書拒絕。
雖然爵位已經很高了,但劉裕心裏還不滿足,他打算繼續向西北進軍,統一全國。
可是,就在這關鍵時刻,京城突然送來急報:“前將軍劉穆之得病去世了!”
劉裕一聽,像挨了一棒,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
劉穆之是劉裕的得力助手和心腹大臣。
自從劉裕西征以來,劉穆之在朝廷裏管政務,在外麵負責軍需,處理事情又快又好,從不拖延。
下屬們抱著一堆堆文件進來報告,屋子裏都擠滿了人,但劉穆之看看、聽聽、批批、說說,一會兒就把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
他平時喜歡和名士交朋友,家裏常常賓客滿座,談笑風生,從不疲倦。
生活也很奢侈,每頓飯都要吃很多菜,從不一個人吃飯。
他曾對劉裕說:“我出身貧賤,家裏缺這少那的。
多虧您賞識我,才讓我過上了好日子。
但現在我吃穿用度都太豐盛了,除了這些,我一點都不敢辜負您的厚意!”
劉裕聽了,當然笑著答應,一直都很信任他。
每當出征時,無論國事家事,都交給劉穆之處理。
劉穆之也盡心盡力,報答劉裕的知遇之恩。
可是,當九錫詔書下來的時候,劉穆之卻沒參與謀劃。
他聽說行營長史王弘奉劉裕密旨,來勸自己接受九錫之禮,心裏覺得很慚愧。
他覺得劉裕這樣做有些不妥當。
於是又愧又怕,竟然因此生病了,最後去世了。
他的為人和才能,和荀彧比起來也毫不遜色。
劉裕失去了這麽好的幫手,心裏難過極了。
他擔心沒人能接替劉穆之的工作,決定回建康去。
但在走之前,必須安排好關中的防守。
於是,他留下次子義真做安西將軍,負責雍、梁、秦三州的軍事,鎮守關中。
義真才十三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
劉裕心裏雖然有些擔心,但也沒辦法。
他隻能希望義真能在將領們的幫助下,守住關中這塊重要的地方。
這天,劉裕把眾將召集起來商量關中防務,沉痛地說:“穆之走了,我心裏像失了魂一樣。現在我要回去了,關中的事情就全靠你們了。”
眾將一聽,都紛紛表態:“我們誓死效忠,一定守住關中,不讓敵人進來半步。”
劉裕聽了,心裏稍微安慰了一些。
這時,有人提出疑問:“安西將軍年紀太小,恐怕難以擔當重任。
要不要再派一位有經驗的將領輔佐他?”
劉裕想了想,搖頭說:“我怎麽不知道義真年少呢?
但現在關中沒人能守,隻能讓他試試。
況且,我身邊也需要有人幫忙,不能把所有精兵強將都留在關中。”
眾將聽了,也不再多說什麽。
他們知道劉裕的決定難以改變,而且關中的事情也確實緊迫。
於是,都表示會竭盡全力輔佐義真,守住關中。
劉裕看眾將都這麽表態,心裏稍微寬慰了一些。
他站起來,環顧眾將,嚴肅地說:“各位,關中是我們朝廷的根本。
如果關中有失,我們朝廷就危險了。希望你們努力去做,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眾將齊聲回答:“遵命!”
劉裕點了點頭,但心裏還是忐忑不安。
他知道義真年少無知,恐怕難以應對關中的複雜局麵。
但他也沒辦法,隻能希望義真能在將領們的幫助下逐漸成長起來。
義真知道自己要被留在關中後,既興奮又緊張。
他知道自己責任重大,但也擔心自己做不到。
於是,他找到父親劉裕,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劉裕看著義真,語重心長地說:“義真,你雖然年少,但也是我們劉家的子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們劉家的子孫哪有怯懦的?
你放心去守關中,有眾將輔佐你,一定能守住這片地方。
而且,這也是你鍛煉自己的好機會。”
義真聽了父親的話,心裏稍微安定了一些。
他點了點頭,堅定地說:“父親放心,我一定竭盡全力守住關中,不負您的期望。”
劉裕聽了,心裏很欣慰。他拍了拍義真的肩膀說:“好兒子,有誌氣!
我相信你一定能勝任這個職務。
去吧,去準備準備,明天就出發去關中。”
義真應了一聲,轉身離去。
安排好關中防務後,劉裕就開始準備東歸的事情。
他把眾將和官員們都召集起來,宣布了自己的決定,並囑咐他們要好好輔佐義真守住關中。
眾將和官員們都表示遵命。
他們知道劉裕的決定難以改變,而且也都希望劉裕能順利東歸,重振朝綱。
在眾將和官員們的簇擁下,劉裕踏上了東歸的路程。
他心裏雖然有些不舍,但也知道這是自己必須做出的選擇。
義真則在眾將的輔佐下留在了關中。
他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心裏既感到孤獨又感到堅定。
他知道自己責任重大,也知道自己必須成長起來,才能守住這片地方。
關中是個重要的地方,劉裕卻偏偏留下年幼的義真來守,眾人都心裏疑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麽意思。
有些好事的人私下裏議論紛紛,但也不敢明說。
劉裕心裏自有打算,他讓谘議將軍王修做長史,王鎮惡做司馬,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做參軍從事,一起留下輔佐義真。
自己則帶著各軍東歸,準備回朝處理政務。
這天,三秦的百姓們聽說劉裕要走了,都紛紛來到軍門,哭著請求說:“我們都是些受苦受難的百姓,很久都沒沾到王化的恩澤了,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今天終於又能看到漢家的禮儀了,大家都互相慶賀,真是三生有幸啊。
長安的十陵是我們公家的祖墓所在;
鹹陽的宮闕是我們公家的舊宅基地。您要是走了,我們可怎麽辦呢?”
劉裕聽了心裏也很難過,他安慰大家說:“我受命於朝廷,不能擅自留下。
你們的心意我很感激,我現在留下次子義真和文武賢才一起守這裏,你們安心居住,不會有意外變動的。
我如果有空,一定會再來看望你們的。”
大家聽了劉裕的話,心裏稍微安心了一些,就紛紛離去了。
卻說沈田子一直嫉妒王鎮惡的功勞,多次說王鎮惡家在關中,不可靠。
這天,他又和傅弘之一起去見劉裕,再次提起這件事。
劉裕笑著說:“猛獸還不如一群狐狸呢,這是古人的名言。
現在我留下你們文武十多人,統兵一萬多,難道還怕一個王鎮惡嗎?
你們隻要同心協力,共守這裏,我就可以放心東去了。”
沈田子、傅弘之聽了心裏雖然不高興,但也不敢再說了。
他們知道劉裕心意已決,再多說也沒用。
劉裕看出軍將們之間有些忌諱和矛盾,心裏也有所察覺。
但他現在已經沒空管這些了,隻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共守關中。
於是說完就出發了,從洛陽進入黃河,開通汴渠回去了。
在後秦的西北部,有一座城叫統萬城,是夏主赫連勃勃的大本營。
赫連勃勃本來姓劉,他父親叫衛辰,以前也是一方霸主。
但後來衛辰被北魏給滅了,赫連勃勃就逃到了後秦,後秦皇帝看他挺有本事,就封他做了個安北將軍,讓他鎮守北方。
後秦和北魏和好之後,赫連勃勃卻心生反意,自己稱王,還改了姓叫赫連,經常帶兵去騷擾後秦的邊境。
他早就想拿下關中這塊寶地,隻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所以一直忍著沒動手。
有一天,赫連勃勃聽說劉裕帶兵進了後秦,心裏樂開了花。
他跟手下的大臣們說:“劉裕這次來,關中肯定是他的囊中之物。
但他不能長待,要是留下些子弟和將領守關中,那可不是我的對手。
我拿下關中,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大臣們一聽,都跟著歡呼起來。
赫連勃勃看大家這麽高興,心裏更得意了。
他馬上整頓軍隊,占領了安定,還收服了嶺北的好幾個郡縣。
一時間,夏軍的威名大震,關中地區的人都嚇得不行。
劉裕在回東邊的路上,曾經給赫連勃勃寫了封信,想跟他結為兄弟。
赫連勃勃收到信後,卻含含糊糊地回了句,沒明確表態。
他心裏盤算著:“劉裕現在雖然厲害,但他顧不上西邊。
我要是現在出兵拿下關中,他肯定來不及管。這可是上天給我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
於是,赫連勃勃就派他兒子璝帶著兩萬兵馬,往長安方向去了。
又讓前將軍赫連昌出潼關,長史王買德出青泥,他自己則帶著大軍在後麵接應。
一時間,夏軍三路大軍一起出發,聲勢浩大。
關中地區這下可亂了套了,到處都是戰火。
義真年紀小不懂事,突然遇到這種變故,嚇得不知所措。
王修、王鎮惡等將領雖然勇敢,但也覺得壓力山大。
他們知道這一戰關係到關中的存亡,一點都不敢馬虎。
再說沈田子,他一直跟王鎮惡不對付。
現在看到夏軍來勢洶洶,他更怕王鎮惡搶了他的風頭。
於是他就暗地裏跟王買德勾結在一起,約定好裏應外合,一起對付王鎮惡。
王鎮惡雖然有所察覺,但現在他顧不上這些了。
他隻知道,自己一定要守住關中,不能辜負劉裕的信任。
關中地區的風雲變幻莫測。
劉裕雖然已經回東邊了,但他心裏一直掛著關中。
他知道這一戰有多重要,也知道義真他們壓力有多大。
但他現在顧不上西邊了,隻能希望他們能團結一心,共同度過這個難關。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