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宋魏對峙南北朝 義康權重惹疑雲
字數:7318 加入書籤
話說那楊難當,在梁州一戰敗了之後,就像隻被拔了牙的老虎,再也不敢對外逞凶了。
他守著自己那點地盤,每年老老實實給宋、魏兩國進貢,圖個太平日子過。
到了公元436年,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北魏太延二年,楊難當竟自立為大秦王,年號建義,還封妻子姚氏為皇後,兒子為太子,設了百官,一切都照著天子的樣兒來。
他還把侄子楊保宗放了出來,讓他去守薰亭。
可老天爺似乎並不眷顧他,稱帝沒多久,仇池就大旱,災異不斷,楊難當隻好取消了大秦王的稱號,又改回武都王。
同年五月,他又在上邽設了個兵鎮。
看到楊難當的這些“僭越”的舉動,拓跋燾氣壞了,心想:“楊難當,你真是膽大包天,竟敢稱帝!”
拓跋燾計劃得很周密,要是楊難當不服軟,就派樂平王拓跋丕、尚書令劉絜等將領去討伐。
他先派平東將軍崔頤帶著詔書去警告楊難當。
楊難當一看詔書,嚇得腿都軟了,磕頭求饒說:“我願意把上邽歸附魏國,讓我兒子楊順撤回仇池。”
拓跋燾一聽,心想:“這還差不多。”
就答應了,隻讓拓跋丕進上邽城,撫慰新歸附的百姓,然後全軍就回朝了。
咱們趁著這空兒,再聊聊東晉的事兒。
那時候五胡並起,先後有十六個國家呢。
可到了晉亡宋興的時候,就隻剩下夏、北燕、北涼這三個國家了。
魏主拓跋燾厲害,把這三國都滅了。
十六國的地,除了蜀地特別點,其餘都歸了北魏。
蜀地先屬成國,後被晉滅,譙縱攻過,劉裕又收複。
劉裕篡晉後,蜀地就歸了宋。
那時,宋占三四成地,魏占六七成。兩國對峙,南北分界,史稱南北朝。
這魏國啊,這時候最強盛了,威震塞外。
西域的龜茲等九大部落,都先後進貢。
還有那破落那、者舌兩國,離魏都約有一萬五千裏,也向魏稱臣。
波斯、高麗等都服從魏國,隻有柔然不服。
不過魏主多次出兵,柔然被逐出漠北,部落也漸漸離散,再也不敢侵犯魏國了。
國家強盛了,拓跋燾就開始專心修文治武。
他命崔浩、高允纂修國史,訂定律曆。
還讓李順考核百官,嚴定升降。
可李順貪性不改,利用考核官員的機會,貪利受賄,品評不公。
拓跋燾察覺了他的贓私,又想起他以前包庇北涼、欺騙誤國的事兒,兩罪並罰,就賜他自盡了。
這一下,官場可就整肅多了。
這時,魏國出了個了不得的人物,把拓跋燾迷得神魂顛倒。
這是個道士,名叫寇謙之,是北魏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
通過崔浩的介紹,拓跋燾和寇謙之相識了。
寇謙之獻給拓跋燾一本神書。
拓跋燾看不懂,就拿給崔浩看。
崔浩一看,驚奇地叫了起來:“不得了,這本神書就是河圖洛書!
天人相合,應受符命!”
拓跋燾聽了這些似懂非懂的話,突然醒悟了。
他想起寇謙之對他說的話:“我遇到了老子的玄孫李普文,他授我圖籍真經,讓我輔佐北方太平真君。”
拓跋燾高興極了,說:“我這魏國,看來是天命所歸啊!”
於是,下詔改元為太平真君元年,還尊寇謙之為天師。
根據寇謙之的安排,接下來該立道場築道壇了。
寇謙之正色對魏王說:“大王,您得建個靜輪宮,建得很高很高,高到聽不到地麵上的雞犬聲,
這樣才能接上天神,得到天神的庇佑。”
拓跋燾真信這些,親自去受符籙。
崔浩一看,嘿,這是個機會,就跟著慫恿,說這事兒多好啊,建成了肯定威風。
結果呢,這工程一開動,錢花得跟流水似的,用了好多年都沒建成。
太子晃看不下去了,進諫說:“父皇,天和人是不一樣的,咱們怎麽能跟神接上呢?
現在這麽耗費國庫,勞民傷財的,一點兒好處沒有,還不如別建了。”
可魏主不聽啊,就信寇謙之那一套。
咱們再說說南邊的宋國。
宋主義隆是個儉約的人,常常告誡皇後袁氏:“你穿衣服別太華麗了,咱們得節省點兒。”
袁皇後也挺懂事的,知道節省,宋主挺喜歡她這一點。
不過,袁皇後娘家窮,有時候,就得從後宮裏求點兒錢帛來接濟。
宋主雖然答應了,但給得不多。
後來,宋主選了個絕色美女進宮,這美女一進宮,就把宋主迷上了。
幾年工夫就封到了淑妃,差一級就是皇後了。
這淑妃姓潘,長得巧笑善媚,她要點兒啥,宋主都答應。
袁皇後聽說了,心裏挺不是滋味的,就故意托潘妃跟宋主求三十萬緡錢。
沒想到一求就得,隔了一宿,潘妃就回來告訴袁後,說錢如數給了。
袁皇後表麵上道謝,心裏頭卻深怨宋主和潘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那以後,她就常托病臥床,不願意見宋主。
宋主得了新寵就忘了舊愛,把袁皇後晾在一邊,每天有空就往西宮跑。
潘淑妃生了個兒子叫浚,這一下子,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潘淑妃更受專寵了,宋主也越來越憐愛她。
宋主本來身體就羸弱,被潘淑妃這麽一迷,更是精神恍惚,骨骨支離的。
軍國大事啊,他都交給彭城王義康去管了。
義康總管朝綱,侍奉主上疾病,忙得不亦樂乎。
宋主的藥啊、食啊,都得義康親嚐後才獻上。
宋主對義康啊,那是友愛更篤,倚任更專,義康陳奏的事兒,沒有不允準的。
方伯以下的官員,都由義康去選用,生殺予奪往往也由他處置。
他這勢力,傾動遠近,府門如市,人都往他那兒跑。
義康聰敏過人,好勞不倦。
內外文牘一經他披覽,曆久不忘。
他尤其能鉤考厘剔,務求精詳,這點兒挺讓人佩服的。
但他有個大缺點,就是不識大體,不拘小節。
他自以為跟宋主是兄弟至親,就不加戒慎。
朝中有才之士,他都引入自己府中,還私置了豪僮六千餘人,這事兒他都沒稟報宋主。
四方獻饋的東西,上品都送到義康府裏去了,次品才給皇上。
就說那冬天吧,宋主吃柑,嫌那味道不好。
義康在旁邊一瞅,就令侍役到自己府裏去取。
不一會兒,就選了幾枚大的柑子進獻給宋主。
宋主一嚐,嘿,這色味俱佳,心裏頭就不免起了疑心。
他想:“這義康怎麽這麽多好東西呢?
我做皇上怎麽都沒見過?”
這事兒就這麽在宋主心裏頭種下了根兒。
領軍劉湛仗著彭城王義康的權勢,在朝廷裏趾高氣揚,奏對的時候經常驕倨無禮。
宋主看在眼裏,心裏頭更覺不平,心想:“這劉湛,也太囂張了些。”
這時候,殷景仁悄悄給宋主上了一道密奏,說:“皇上,相王權重,這可不是社稷之計啊。
應該稍加裁抑,免得他勢力過大。”
宋主一聽,覺得殷景仁說得有理,心裏頭也暗暗點頭。
再說那義康的長史劉斌等人,一個個都是諂媚侍奉義康的主兒。
他們見宋主多病,就私下裏跟義康說:“主上千秋之後,應該立個長君,您看您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這話裏的意思,就是想擁立義康為帝。
恰巧這時候,袁皇後一病不起,竟然去世了。
宋主對袁皇後本是恩愛有加,隻是因為潘妃得寵,才分了心。
袁皇後心裏頭憤怒成疾,於元嘉十七年七月去世了。
臨終的時候,宋主來看她。
宋主握著袁皇後的手,唏噓流涕,問她有什麽話想說。
袁皇後一言不發,隻是含著眼淚注視了宋主多時,然後引被覆麵,喘發而亡。
宋主看到袁皇後的遺體,心裏那是又歎又悔,悲傷得不得了。
他特地讓顏延之寫了一篇悼念的文章,那文章寫得真是感人肺腑,宋主看了更是哭得稀裏嘩啦。
他還親自加上了“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八個字,表達他對皇後的深深懷念。
因為過度傷心,宋主的老毛病又犯了,好幾天都吃不下飯。
這天,他把義康召進宮裏,想商量一下後事怎麽安排。
宋主早就預備好了一份顧命詔書,但心裏還是亂糟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義康聽完後,心裏也沉甸甸的,回到家就把這事兒告訴了劉湛。
劉湛一聽,眼珠子一轉,心裏打起了小九九。
他對義康說:“現在國家這麽亂,小皇帝怎麽能撐得起大局呢?
這皇位,還是得咱們義康王爺來坐才穩當啊。”
義康聽了,心裏七上八下,不知道說什麽好。
他流著淚,就是不說話。
劉湛見義康不表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心一橫,幹脆和孔胤秀等人跑到尚書部曹那裏,翻箱倒櫃地找當年晉朝立康帝的例子,想借此推戴義康為帝。
其實,義康對這事兒根本不知情,他還在家裏坐立不安呢。
劉湛這邊卻已經忙活得熱火朝天了,他覺得自己這麽做是為了義康好,殊不知這是在把義康往火坑裏推。
這天晚上,劉湛又跑到義康府上,一臉神秘地說:“義康王爺,事兒我都安排得差不多了,就等你點頭了。
隻要你一登基,我保證國家能安定下來,百姓們也能過上好日子。”
義康聽了,嚇得臉色都白了,他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這事兒我可不能幹。
我要是當了皇帝,那宋主怎麽辦?他可是我親兄弟啊。”
劉湛急了,他說:“義康王爺,你怎麽這麽糊塗呢?
現在國家這麽亂,你要是不站出來,那國家可就完了。
你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家毀在小皇帝手裏吧?”
義康還是搖頭,他說:“我寧可自己不去當這個皇帝,也不能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你要是再逼我,我就隻能去告訴宋主了。”
劉湛一聽,心裏那個恨啊,但他也知道義康是個倔脾氣,一旦決定了的事情就很難改變。
他歎了口氣,隻好悻悻地離開了義康府。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