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大義公主興風浪 隋朝君臣議對策
字數:10873 加入書籤
話說太子通事舍人蘇夔,是尚書右仆射蘇威的兒子。
這小子從小就聰明過人,特別懂音樂。
他原本叫伯尼,因為精通樂理出了名,他爹蘇威就給他改名叫“夔”
“夔”就是古代的音樂之神。
越國公楊素特別欣賞他,還跟蘇威開玩笑說“我楊素沒有兒子,你兒子蘇夔倒像沒爹管似的。”
這話表麵是玩笑,其實暗藏深意。
那時候,蘇夔正和國子監博士何妥他們一起研究修訂宮廷雅樂。
幾個人討論時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
沒辦法,隻好召集百官來評理。
滿朝文武大多勢利眼,看蘇威位高權重,都不敢駁他兒子的麵子,結果十個人裏有八九個都支持蘇夔。
這把何妥氣得夠嗆,心裏暗罵“老子在朝廷幹了四十多年,現在居然被個毛頭小子壓一頭?”
越想越氣,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簡直無法無天了!”
何妥怒吼道,“這幫馬屁精連是非黑白都不分了嗎?”
第二天,何妥直接給皇帝遞折子彈劾蘇威父子,連帶著把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這幫人都告了,說他們拉幫結派、任人唯親。
隋文帝接到奏折皺起眉頭,琢磨了半天,最後派自己的四兒子蜀王楊秀去查這個案子。
這楊秀原先封的是越王,後來改封蜀王,辦事向來雷厲風行。
朝廷裏暗流湧動,蘇夔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惹上大麻煩了。
他還沉浸在跟何妥爭論音律的麵子之爭裏,哪想得到更大的風波馬上就要來了。
等到上柱國虞慶則等人查清案件,證據確鑿後,隋文帝大怒,直接撤了蘇威的官職和爵位,命令他回開封老家待著。
盧愷因為私下接受蘇威的請托,推薦王孝逸擔任書學博士,也被牽連免職。
薛道衡等人隻是被稍微訓斥了一下,官職倒是保住了。
於是朝廷任命楊素為右仆射,和高熲一起掌管朝政。
楊素這個人外表風度翩翩,比高熲更有派頭,但心胸氣量卻差得遠。
朝中大臣從蘇威以下的官員,大多被他欺負輕視,大家都憋著一肚子火卻不敢吭聲。
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尤其不服氣。
“我立下的戰功比楊素大多了,宰相的位置本該是我的!”
賀若弼越想越氣,每次上朝麵見皇帝時,說話也越來越不客氣。
有一次朝會上,隋文帝冷著臉問他“朕任用高熲、楊素為宰相,你曾說他們不過是‘吃白飯的’,這話什麽意思?”
賀若弼揚起眉毛說“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表舅的兒子,我太了解他們的底細了,所以才這麽說。”
他昂著頭挺著胸,一臉傲慢,完全沒有半點敬畏的樣子。
隋朝皇帝臉色突然沉了下來。
大殿上的大臣們最擅長看人臉色,馬上有人站出來告發賀若弼,說他心懷不滿,按法律應該處死。
“陛下!”
禦史大夫捧著奏章站出來,“賀若弼仗著功勞自大,最近在府裏說了不少不敬的話,這實在是……”
皇帝擺擺手打斷他,陰沉地盯著階下被鐵鏈鎖住的賀若弼,冷冷問道“賀將軍,按大隋律法,你覺得你還能活嗎?”
賀若弼抬起頭,鐵鏈嘩啦作響。
他突然咧嘴一笑“當年臣帶八千精兵活捉了陳叔寶,就憑這份功勞,陛下也該饒我一命。”
這話一出,滿朝震驚。
站在武將最前麵的韓擒虎瞬間握緊拳頭——當年明明是他親手抓住陳後主,賀若弼竟敢當眾搶功!
“賀卿,”皇帝冷笑,“滅陳的功勞,朕賞你的金銀田宅還少嗎?”
“那臣今天就厚著臉皮,”賀若弼梗著脖子,“再討一次賞——賞我一條活路。”
大殿裏靜得連銅壺滴漏的聲音都能聽見。
皇帝盯著這個倔強的老將,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他們一起討伐陳國的日子。
沉默許久,他長歎一聲“罷了,削去爵位,貶為平民。”
一年後,賀若弼官複原職。
反倒是韓擒虎氣得生了一場大病,沒過半年就吐血而亡。
說來可笑,這兩個鬥了一輩子的老將軍,一個因為驕傲惹禍,一個因為傲氣喪命。
如果不是韓擒虎死得早,恐怕也逃不過“兔死狗烹”的下場。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段擒虎的故事。
的確,曆史有時候比戲文還離奇,這位隋朝名將的死,竟扯上了陰司的差事。
那天是開皇十六年十一月,寒風吹得門環叮當響。
鄰居老太太顫巍巍地挎著菜籃,突然在擒虎家門口刹住腳步——隻見朱漆大門前烏泱泱站滿儀仗隊,金瓜鉞斧映著雪光晃眼。
“這、這是要迎哪位貴人啊?”
老太太揪住個穿皂衣的差役問。
那差役板著臉答“我等奉旨來迎王爺。”
話音剛落,整隊人馬像被風吹散的煙灰,“唰”地沒了影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正說著,東頭張屠戶家突然炸了鍋。
患癆病臥床半年的兒子竟赤腳衝出來,眼珠子直勾勾往擒虎家闖。
兩個門房橫著水火棍攔他。
這病人卻扯著嗓子喊“讓我進去拜見閻王爺!”
“胡唚什麽?
哪來的閻王爺?”
門房氣得直跺腳。
“就、就在裏頭”
病人渾身打擺子,“我剛才看見牛頭馬麵在院牆上飄”
吵嚷聲驚動了擒虎的兒孫們。
大少爺提著馬鞭出來,眼看要抽這個滿嘴胡話的病秧子。
“住手。”
擒虎披著貂裘踱出門檻。
五十多歲的老將軍須發皆白,倒真像年畫裏的判官。
他擺擺手讓人送張屠戶兒子回家,轉頭對兒孫笑道“活著當上柱國大將軍,死後能做閻羅王,我這輩子值了。”
更鼓剛敲三響,擒虎突然高燒說胡話,藥碗還沒煎好就斷了氣。
至於他到底當沒當上閻王爺?
縣誌裏寫得玄乎,可誰又能去地府查證呢?
這樁公案,終究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這個世界上,最具諷刺意味的事情之一,就是用無數白骨堆砌起來的宮殿,卻要被冠以“仁壽”這樣美好的名字。
“仁壽”本代表著仁慈與長壽,可這座宮殿背後,卻是無數人的血與淚。
第二年二月,隋文帝的一紙詔書,如同黑暗中的一聲驚雷,拉開了這場人間慘劇的序幕。
當時,楊素背著手站在半山腰,他身上的官袍被山風刮得呼呼作響。
他身後跟著兩個官員,一個是新上任的土木監宇文愷,另一個是封德彝,這兩人都一副點頭哈腰、阿諛奉承的模樣。
楊素看著岐州北麓,問宇文愷“宇文愛卿,你看這岐州北麓的風水咋樣?”
封德彝搶著回答說“楊公您就放心吧,我已經讓人測算過了,這兒龍脈旺盛……”
他話還沒說完,山腳下突然傳來一陣淒慘的叫聲。
三個人順著聲音望去,隻見十幾個民夫正拖著染血的麻繩,把一具屍體往深穀裏扔。
那麻繩把民夫的手磨得血肉模糊,在青石板上拖出一道道暗紅色的痕跡。
可宇文愷就像沒看見這一幕似的,興奮地指著圖紙說“主殿的地基再墊高七尺,等朝陽升起的時候……”
時光匆匆,春去冬來,督造衙門的朱漆大門開了又關。
衙門外麵堆著凍死的民夫的屍骨,這些屍骨總是在深夜被偷偷運走。
第二年開春的時候,監工發現地基老是滲血水。
一個老石匠小心翼翼地提議“要不做場法事吧……”
封德彝一聽,大罵道“混賬東西!
要是耽誤了聖上的壽誕,你們幾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他轉身對著楊素賠笑的時候,臉上還沾著香灰,接著說“這些刁民就知道偷懶耍滑,死幾個反倒省了口糧。”
宮殿竣工那天,楊素帶著百官來驗收。
陽光照在鎏金的穹頂上,晃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有個小官突然指著漢白玉台階說“這、這石紋怎麽像……”
話還沒說完,就被宇文愷拉到了一邊。
回京城向隋文帝複命的時候,隋文帝摸著宮殿模型,不停地稱讚。
楊素跪在宮殿的台階下,袖子裏還揣著那份沒交上去的死亡名錄,上麵歪歪扭扭地畫了一萬多個“正”字,每一個“正”字都代表著一條鮮活生命的消逝。
當天夜裏,一場暴雨衝刷著新建成的宮殿,排水溝裏泛起詭異的紅色。
什麽仁壽宮啊,分明就是用百姓的膏血塗成的閻羅殿!
隋主楊堅下令,讓仆射高熲去仁壽宮看看。
高熲回來後報告,說這宮殿奢華得過分,還浪費了不少人力。
要說這隋主,向來節儉,聽到高熲這話,心裏自然就對負責造宮的楊素不滿了。
楊素得知隋主的態度,心裏有點慌。
他趕忙派人悄悄給獨孤後送信,說“曆代帝王都有離宮別館。
現在天下太平,就造這麽一座宮殿,哪能算浪費呢?”
獨孤後當天就回了話,讓楊素別擔心,她自有辦法解決。
過了些日子,隋主楊堅親自到仁壽宮轉了一圈。
這一看,他更覺得宮殿太奢華了。
他把楊素叫來,質問他“我讓你督造這宮殿,是覺得你老成又謹慎,能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好建造的規模。
你怎麽把它造得這麽華麗,這不是讓我被天下人埋怨嗎?”
楊素被問得啞口無言,隻好“撲通”一聲跪下,低著頭,不停地磕頭謝罪。
可隋主根本不搭理他,徑直往偏殿走去,打算在那裏休息一會兒。
其實啊,這楊素也是想把宮殿造得氣派些,好討隋主歡心,沒想到弄巧成拙。
不過獨孤後既然說有辦法,說不定楊素還有轉機。
隻是此刻的隋主,滿心都是對這奢華宮殿的不滿,也不管楊素的狼狽模樣,自顧自地走向便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楊素心裏七上八下,怕被皇上狠狠斥責。
封德彝悄悄跟他說“您別太擔心!
等皇後一到,肯定有好消息。”
這話剛說完,就有人來報“皇後到啦!”
楊素趕緊迎上去,獨孤皇後好言安慰了他一番,之後就進去見隋主了。
楊素可不敢跟著進去,在外麵等了好一會兒,才接到旨意讓他進去。
隋主坐在上麵,還沒開口呢,獨孤後就在旁邊柔聲說道“您知道我們夫妻倆上了年紀,沒什麽樂子,所以把這宮殿裝飾得這麽漂亮,讓我們能安享晚年,您真是又忠又孝啊。”
從這“我夫婦”三個字,就能看出獨孤後權勢大、受寵呢。
隋主雖然沒直接誇楊素,但臉色明顯緩和了,跟之前的嚴厲判若兩人。楊素趕忙跪下拜謝。
獨孤後接著又替楊素求情,說“皇上,楊素費心費力把宮殿建好,功勞不小,您就賞賜他點東西吧。”
隋主點了點頭。
於是,就有旨意下來,賜給楊素錢百萬緡,絹三千匹。
楊素聽到這個消息,心裏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趕緊再次拜謝。
他知道,多虧了獨孤後的美言,自己才逃過一劫,還得到了這麽豐厚的賞賜。
以後啊,更得好好為皇上和皇後效力了。
楊素又對獨孤後說“老臣沒什麽功勞可說,要說監工幹活勤快,還得是封德彝最突出。”
哎,這佞人入朝,楊素可真是罪魁禍首啊。
獨孤後點點頭,說“德彝自然會另外賞賜,你就別推辭這賞賜了。”
楊素謝過賞賜就退下了。
沒多久,詔書下來,提拔封德彝做了內史舍人。
從那以後,隋主楊堅常常去仁壽宮,每次出門都和皇後一起。還派了宮女到仁壽宮常住,讓她們負責洗漱、膳食、打掃這些活兒。
宮裏人不夠,就隨時挑選新人進來。
你說這隋主楊堅,也被外物迷惑了,漸漸開始貪戀聲色了。
唉,習俗這東西能改變人,就算是中等資質的君主也難以避免啊。
有一回,楊堅到了仁壽宮,看著那些忙碌的宮女,不禁對身邊的獨孤後說“這宮裏添了這些人,倒也熱鬧了些。”
獨孤後皺皺眉頭,說“陛下可別隻顧著這熱鬧,別失了分寸。”
楊堅笑了笑,說“皇後放心,我自有分寸。”
話說回來,之前隋朝平定江南的時候,得到了陳叔寶的屏風,把它賞賜給了突厥的大義公主。
這大義公主就是千金公主。
大義公主做了都藍可汗的可賀敦,之前雖然改了姓楊,但這終究不是她的本意,不過是暫時救急,勉強認了。
這天,那屏風送到了大義公主麵前。
她看著這屏風,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舊日的傷感一下子就被勾起來了。
她越想越難過,心中感慨萬千。
她叫來身邊的侍女,說“拿筆墨來。”
侍女趕忙把筆墨備好。大義公主提筆,在屏風上寫下了因陣亡之事有感而發的詩。
她一邊寫,一邊想著自己的身世,眼中滿是哀愁。
就這樣,大義公主特借陣亡作詩,書入屏中。
詩裏寫道
盛衰如朝露,世事似萍輕。榮華難久守,池榭終夷平。
富貴今何在?徒留畫裏形。杯酒無歡意,弦歌少韻聲。
我本皇家裔,飄零入虜營。一朝觀興廢,悲喜意難平。
千古皆同此,非吾獨顯名。唯有昭君事,遠嫁最傷情。
這首詩傳入了隋廷。
隋主看了詩,一下就明白了詩裏的寓意,心裏頭不免就有了恨意。
從那以後,對大義公主的禮遇和賞賜就越來越少了。
要說這大義公主,實在是沒什麽道義可言。
她都已經三次改嫁了,還不老實,又和胡人安遂迦暗中搞到了一起。
這時候,有個叫楊欽的流人逃到了突厥。
他瞎忽悠說“彭國公劉昶,已經和他妻子那邊的宇文氏家族聯合起來了,馬上就要起兵造反。
隻要突厥發兵在外接應,肯定能把隋朝給滅了。”
大義公主一聽,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有機可乘啊。
她就開始煽動都藍可汗,讓他別再給隋朝進貢了,還偷偷地出兵去騷擾隋朝邊境。
隋主知道了這事,就派車騎將軍長孫晟趕緊去突厥,傳達敕令責問。
長孫晟到了突厥,見到大義公主,說話裏就帶了點指責的意思。
公主也不是好惹的,回起話來一點都不示弱。
長孫晟也不跟她多爭辯,就在突厥住了十來天。
他一邊住著,一邊偵察突厥的機密情況。
沒多久,他就弄清楚了,都藍可汗要背叛隋朝,這事就是楊欽和公主挑起來的。
而且啊,他還把公主的那些私事也打聽了個大概。
等了解得差不多了,長孫晟就起程回朝了。
回到朝廷,他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詳細報告給了隋主。
隋主聽了,眉頭緊皺,說道“這大義公主如此不安分,實在是個麻煩。
長孫將軍,你這次立了大功,把情況摸得這麽清楚。
但接下來該如何應對,還得好好商議。”
長孫晟拱手道“陛下,如今已掌握了大義公主和都藍可汗的諸多情況,可再做打算。”
旁邊有大臣也說“這突厥之事不可小覷,還需謹慎行事。”
隋主點頭道“是得好好想想辦法,不能讓他們這般肆意妄為。”
朝廷裏一番討論,卻還沒得出個定論。
這突厥和大義公主接下來還會鬧出什麽事兒,隋主又會想出什麽應對之策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喜歡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南北朝風雲世事百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