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裂痕
字數:4849 加入書籤
走出皇宮,武植麵色陰沉,緘默不語。他轉頭望向眼前這座矗立上百年的宮殿,心緒難平。
前世的他不過是一個底層的尋常人,穿越到這大宋已有七年,在身居高位之後,才終於看清了統治者對待百姓的態度。
宋朝建立伊始,推行的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策。曆經百餘年的演進,如今皇帝和士大夫已然構成一個掌控規則與利益的統治階層。
身為統治者及既得利益者的他們,根本不在意天下平民百姓的生死存亡,他們所憂心的是自身的統治地位會被動搖。
而蔡京所提出的策略,能夠更有效地快速平息江南暴動,從而穩固他們的統治地位。
回到國公府後,武植登上國公府的閣樓高處,俯瞰著汴京城內依舊熱鬧非凡的景象。
“來到這大宋已然快七年,我原以為大宋是曆朝百姓最為富裕的朝代,可我所看到的不過是表象罷了,其實質在於,大量財富被官僚士大夫掌控,百姓依舊在苦苦掙紮而已。”
“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然而,卻無人能夠做到啊!在這個階級固化的時代,除非借助外力,或推倒一切重來。”他的眼神逐漸變得冰冷,喃喃自語道。
轉身走下閣樓,來到書房內,對身旁的侍衛說道:“傳信西北宗澤,令他立刻進京。”
親衛領命後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刻前去執行。
之後幾天,沐休結束,早朝會上,作為禦史中丞的蘇轍忽然跨步出列,抱拳對著趙佶說道:“官家,微臣有事要奏。”
趙佶望了望他,說道:“哦?蘇愛卿有何事,盡管說便是。”
“官家,微臣如今已年近七旬,身體大不如前,微臣打算辭官致仕,還望官家應允。”蘇徹望著趙佶神色,一字一句地說道。
“蘇愛卿竟已打算辭官致仕?朕前幾日方才同意了你大哥蘇軾蘇老大人的致仕奏章,未曾料想蘇卿如今也要致仕了。”趙佶滿臉詫異。
聽到趙佶所言,蘇轍稟告道:“當年我蘇氏一門三進士,家父帶著臣與兄長蘇軾,從眉州眉山趕赴京師,承蒙朝廷厚恩,得以同朝為官。如今,家父已經故去多年,往昔同朝為官之人也大多四散。兄長已然致仕,臣也年事漸高,心中愈發思念故鄉,懇請陛下恩準,讓臣能與兄長一同歸鄉,安享晚年。”
蘇轍本想在朝中再多留幾年,也好幫扶武植。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武植這樣正直且有抱負的官員實在難得,他希望能為朝廷多保留一些清正的力量 。
然而,宋徽宗竟同意了蔡京對江南之地的平略之策,任憑群臣如何反對,都無濟於事。
至此,蘇轍算是徹底看清了趙佶剛愎自用的本性,繼續留在這朝堂,他深知自己已無力回天,更可怕的是,若不早早抽身,日後恐怕會因這混亂朝局累及自身清譽,落得個被後人唾棄的下場。
趙佶目光深深地投向蘇轍,隨後將視線轉向隊列中的武植,隻見武植麵色平靜,不見絲毫波瀾。“既然如此,那朕就同意蘇愛卿的致仕請求。”
趙佶話音剛落,樞密副使章惇便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官家,老臣如今已然年事已高,且樞密院內有武大人這等年輕有為之人,老臣也能夠放心致仕了,還望官家應允。”
趙佶望著章惇那麵容蒼老的模樣,心中不禁暗自感歎。四年前,章惇便已向自己提出致仕請求。隻是那時,樞密使一職由宰相曾布兼任,整個樞密院內,也就隻有章惇這位三朝老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與曾布相互製衡。
趙佶心裏清楚,倘若當時就批準章惇致仕,樞密院恐怕很快就會淪為曾布的“一言堂”,這對朝廷的權力平衡極為不利。所以,他當時沒有同意章惇的請求。
直到武植從西北歸來,被任命為樞密使,樞密院的局勢才有所改變。
看著眼前的章惇,趙佶思緒萬千,念及過往種種,終於開口說道:“章愛卿,你多年來為我大宋盡心盡力,勞苦功高。朕準你致仕,往後你便安心休養吧。”
朝堂之上,諸位朝臣見禦史中丞和樞密副使職位空缺,皆不由得蠢蠢欲動。趙佶望著下方的情形,心中暗自冷笑,但仍開口道:“諸位愛卿,如今這禦史中丞及樞密副使職位空缺,不知諸位可有合適人選推薦?”
朝堂之上頓時一片交頭接耳之聲,眾人各懷心思,眼神中閃爍著捉摸不定的光芒。片刻後,尚書右丞蔡京向前一步,拱手行禮道:“官家,臣以為殿前司都指揮使高俅高大人深諳軍事韜略,如今雖領兵在外為陛下征戰,但可擔任樞密副使之職。”
蔡京話音剛落,曾布、趙挺之等人馬上出列:“官家,此計不妥。高大人如今身為殿前司都指揮使,若再擔任樞密副使之位,不符合我大宋定下的規矩。”
蔡京看到眾大臣紛紛反對,便未再多言。畢竟高俅與他乃是同盟,如今高俅領兵在外征戰,自己隻是幫他一把而已,至於此事能否成功,倒也不必太過在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佶居高臨下地望著下方爭論不休的群臣,心中有些煩躁。
忽然,他瞥見武植麵色平靜地站在一旁,仿若周遭的紛爭與他毫無關係,便開口問道:“武愛卿,你身為樞密使,對軍事要務及朝中官員最為了解,如今樞密副使一職空缺,不知你可有合適的推薦人選?”
這話一出口,原本喧鬧的朝堂瞬間安靜下來。群臣們紛紛閉上嘴巴,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武植,眼神中或是好奇,或是期待,又或是暗藏著幾分審視 。
武植聞言,麵色平靜,拱手抱拳道:“稟官家,臣這裏有兩個人選可擔任樞密副使之職。”
對於章惇請辭致仕之事,武植身為樞密使,章惇已事先與他商議過。因而武植召宗澤回京,便是想讓宗澤擔任樞密副使之職。
“兩個人選?”
趙佶及朝廷眾臣一聽,臉上都露出好奇的神色。
“不知武愛卿所推薦的兩人分別是何人?”趙佶詢問道。
武植拱手回答:“稟官家,一人是現任永興軍路都轉運使宗澤。他雖是文臣,卻熟諳軍事,完全能夠擔任樞密副使這一職務。另一人是當今的河北西路安撫使種師道。種師道忠勇雙全,戰功卓著,以他的能力擔任樞密副使綽綽有餘。”
“種師道?宗澤?”趙佶與群臣聽到這兩個名字,都不由自主地微微點頭。他們對這二人都有所耳聞,尤其是種師道,在西北那可是聲名赫赫的將領。他所率領的種家軍,在大宋軍隊中戰鬥力相當強勁 。
然而,眾人隨即想到要將種師道調到朝廷來擔任樞密副使,又不禁微微皺起了眉頭。
種家在西北戍守邊疆多年,種師道麾下掌控著多達五萬的軍隊。樞密副使擁有調兵之權,而種師道麾下又有眾多軍隊。想到若讓種師道進入朝廷擔任樞密副使,趙佶和朝廷眾人都紛紛搖頭。權衡之下,大家心裏都默默把種師道從合適人選裏排除了。
反觀宗澤,雖說隻是在近幾年才嶄露頭角,但他身為文臣,而大宋向來推行以文驛武的策略,宗澤無疑更符合朝廷的心理預期。
趙佶沉思片刻,緩緩開口說道:“武愛卿所推薦的二人確實都很合適。不過當下種師道在河北任安撫使,肩負著防範遼國的重任,責任重大,實在不可輕易調動。這樞密副使的職位,便由宗澤來擔任吧。”
朝堂之下的群臣聽聞,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眾人對宗澤擔任樞密副使一事頗為認可,那種師道盡管戰功赫赫,可在他們眼裏,不過是個一介武夫,宗澤雖是名聲不顯,卻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
在大宋,重文輕武可不是徒有虛名,這一觀念深深紮根於朝廷上下,所以宗澤任職樞密副使,在群臣看來再合適不過。
隨後,趙佶與群臣又開始商議禦史中丞這一職位的任命事宜。禦史中丞肩負著監察百官的重任,按道理,任職之人必須正直敢言、剛正不阿。
然而趙佶心中卻另有一番算計,他壓根不打算挑選一位鐵麵無私的臣子來出任禦史中丞這一要職。在他看來,這個職位上的人隻需對他唯命是從即可。於是,他竟決定讓皇宮大內總管李彥擔任禦史中丞。
朝堂上的大臣們聽聞要讓一個宦官來出任此職,頓時炸開了鍋,紛紛站出來反對。盡管眾人心中滿是憤懣,但麵對趙佶的決定,多數人也隻能敢怒而不敢言。
武植站在朝堂一側,冷眼旁觀著趙佶與群臣之間的這場紛爭,心中暗自冷笑。
他身為樞密使,深知江南的局勢。如今這些人還在朝堂上爭權奪利,全然不知江南的方臘勢力正日益壯大,局勢已岌岌可危 。
但他如今已然下定決心要打破大宋延續了一百多年的統治階層格局,所以並未多做言語。
畢竟當下的局勢很明顯,想要從外部來推翻大宋已無可能。西夏已被他所平定,遼國自身也陷入困境,自顧不暇。如此一來,他隻能將希望寄托於方臘起義,試圖借由這股內部力量,來打破大宋百年來所構建的穩固統治階層。
喜歡大郎別怕,我有掛請大家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