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一意孤行

字數:4869   加入書籤

A+A-


    趙佶此刻內心煩悶至極,他望著反對的大臣,冷冷開口:“既然諸位愛卿都言此計行不通,那便講講你們的高明見解。若拿不出能夠迅速平定江南之亂的辦法,朕這朝堂之上可容不下之會誇誇其談之人。”
    大臣們聽到這番話,一時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頭沉默不言。
    趙佶高坐在帝座之上,俯瞰著下方的群臣,見眾人皆沉默不語,不禁冷笑一聲,說道:“朕還當你們有什麽絕妙的主意,既然都無話可說,那平息江南之亂就按蔡愛卿說的辦。”
    “傳朕旨意,封朱勔為隨州觀察使,王黼為宣和殿學士,命他們駐守江南,等候朝廷大軍一同平定江南暴亂。”
    言罷,趙佶將目光投向武將行列,開口問道:“不知你們當中何人願率大軍前往江南平息叛亂?”
    高俅聽到趙佶要派人率軍前往江南平亂,急忙出列,他跨出一步,雙手抱拳,恭敬說道:“官家,微臣願領命率大軍前往江南,為官家排憂解難。”
    雖說他在西北之地未曾有顯著功績,然而在劉仲武麾下與西夏軍隊有過交鋒,見識過戰場的陣勢,自覺得江南之地的暴民在自己所率大軍的鎮壓下很快就能被平息,故而才主動請纓。
    “高愛卿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趙佶望著出列應承的高俅,臉上滿是欣慰之色。
    “那朕便將這平息江南之亂的重任交予愛卿了。”趙佶話音剛落,樞密副使孫固便出列拱手道:“官家,這軍國大事須謹慎用人,是否要等武大人回京再做決議?”
    趙佶聞言,麵露不悅之色道:“怎麽?難道朕身為這大宋之主,還不能任命一路主帥嗎?還是說這滿堂公卿都比不上武植一人知軍事?”
    孫固聞言,臉色黯然。作為樞密副使,對於高俅的能力,他再清楚不過,這人不過是一個會拍馬溜須之輩,想要帶領大軍平息江南之亂,簡直是癡人說夢。
    但此刻見官家心意已決,孫固深知再多言隻會惹得龍顏大怒。他微微歎了口氣,退回列中,暗自思忖著這趟出兵恐怕會生出諸多事端。
    高俅見孫固不再言語,心中暗喜,趕忙向趙佶表決心:“官家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必將江南之亂速速平定,還百姓一個太平。”
    趙佶微微點頭,神色中透著幾分期許,朗聲道:“好,既如此,朕即授予你兩浙路、江南東路、淮南東路三路宣撫使之職。命愛卿率領殿前司捧日、天武、虎翼六廂禁軍奔赴江南平亂。”
    高俅聽到趙佶對自己的差遣,麵色大喜,趕忙拜謝道:“請官家放心,微臣定當為官家平定江南之亂。”
    趙佶微微頷首,又任命宮中內侍官楊戩為監軍,與高俅一同率領大軍趕赴江南。
    散朝之後,高俅帶著心腹即刻趕往殿前司,他招來了捧日、天武、虎冀六廂禁軍的都指揮使,隨後,在高俅的命令下,六廂指揮使緊急集合,第二天便出發,出了汴京城朝著江南之地進發。
    而此刻,武植、周侗、盧俊義一行人剛從湯陰縣回到汴京城。
    剛進城,武植就收到了樞密院的通報。當武植聽聞江南之地出現暴亂時,神色一滯,江南的方臘起義在他前世的記憶裏應當是好幾年之後才發生的,怎會提前了將近十年?
    武植聽聞此言,不敢有片刻耽擱,讓親衛先護送周侗、嶽飛等人回返國公府,自己則快步前往樞密院,並在樞密院內找到了樞密副使孫固。
    “武大人,您總算回來了,朝中發生大事了。” 孫固一看到武植的身影,這幾日緊繃的心神總算放鬆下來。隨後,他將朝中事宜告知了武植。
    “什麽?官家竟然會同意蔡京這種陰毒的計策,還派遣高俅為主帥下江南平亂?”武植臉色一沉,忍不住說道。
    “朝中諸公難道就沒有阻止嗎?”武植忍不住問道。
    “武大人,曾相、韓相等諸位大臣都曾阻止,可如今官家一意孤行,根本不聽勸解。哎,也不知官家如今掌控朝廷大權是好是壞。”孫固忍不住暗自感慨起來。
    “不行,我得進宮麵聖,讓官家收回成命,並另選賢才帶兵前往江南。”武植說完,便打算離開樞密院,前往皇宮麵見趙佶。
    孫固見狀,神色複雜地說道:“依我看,武大人,您還是不必去了。如今官家已然變得剛愎自用,您此番前去,或許不但無法達成心願,改變不了官家的想法,反而會令官家更加厭惡您。”
    說完,他自嘲地笑了笑,“武大人,整個朝堂諸公皆知曉,蔡京此計會令江南各路血流成河,主帥高俅隻會阿諛奉承,可為何最終都默認了官家的旨意?還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啊,天下百姓在皇帝和朝堂諸公眼中,不過是為他們積累財富、滿足私欲的源泉罷了。”
    武植望了孫覿一眼,說道:“孫大人也是這朝堂諸公之一,那大人為何不加以改變?”
    孫固聽後,緩緩搖了搖頭,輕聲歎道:“改變?那都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念頭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罷,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過了許久,他神色充滿了落寞,緩緩開口:“我年輕時,也曾意氣風發,滿心以為憑自己的才華,定能扭轉這如滾滾洪流般的大勢。可如今回想起來,那時不過是年少輕狂,無知又無畏罷了。生在這世間,縱有萬般抱負,也不得不為了自身的生計與安危,隨波逐流啊。”
    武植凝視著孫固,目光中交織著複雜難辨的情緒,轉瞬之間,他不再言語,轉身走出樞密院,帶著親衛朝著皇宮的方向趕去。
    孫固望著武直漸行漸遠的背影,不由自主地輕輕歎了口氣,那聲歎息裏,似藏著無盡的無奈與感慨 。
    來到皇宮門口,侍衛見武植前來,當即進宮稟報。由於江南暴亂,趙佶難得在禦書房批改奏章,未去萬壽宮修道。聽聞武植求見,趙佶微微點頭,命內侍將武植帶進禦書房。
    “武愛卿如今返回汴京,想必已知曉江南之事了吧?此事朕已安排妥當,不知愛卿還有何建議?”趙佶看到武植,率先開口問道。
    武植身為樞密使,掌管大宋軍隊調令。此前,他在西北之地戰場功勳卓著,堪稱大宋最會打仗的文臣,趙佶也想聽一聽他的意見。
    武植聞言,當即拱手抱拳說道:“官家,微臣以為,官家應允對江南之地施行蔡大人的平亂計策,實非妥當之舉,還望官家收回成命。”
    趙佶聞言,麵色微沉,望著武植說道:“武卿前來宮中求見朕,莫非就是為了此事?”
    武植搖了搖頭,接著說道:“還有另一件事,官家派遣高俅領兵南下平亂,此事甚為不妥,微臣懇請官家另選賢能。”
    趙佶聞言頓時氣急,麵色陰沉地道:“武植,難道你認為這滿朝文武就隻有你能征善戰嗎?高愛卿雖說不如你功勳顯赫,可好歹也在西北之地曆經戰事,對付江南那群亂民綽綽有餘。”
    他望了武植一眼,麵色冷酷地再次說道:“至於蔡愛卿的計策,在朕看來,實乃絕佳謀略。雖說會使江南各路百姓損失慘重,但卻能迅速平定叛亂,並且能夠起到殺雞儆猴之效用,讓我大宋天下百姓知曉作為反賊的下場。”
    武植聞言反駁道:“官家如此做法,隻會令江南之地的叛亂愈發擴大,而且還會激起百姓心中的反抗之意,還望官家三思。”
    “百姓的反抗?”聽到武直如此說辭,趙佶嗤之以鼻,望著眼前武植年輕的麵孔,他搖了搖頭,說道:“武植,你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有此想法也在情理之中。但今後若要治國理政,還需多加學習。”
    “今日,朕便要讓你明白一個道理。”
    趙佶神色一凜,目光直直地看向武植,開口說道:“古往今來,為何大臣們會對天子講‘願為天子牧守一方’?
    ‘牧守’,‘牧守’啊!究其根本,是這些大臣都將天下百姓視作牲畜一般。”
    趙佶微微眯起雙眼,語氣中帶著一絲冷意:“武植,難道你覺得你的智慧能比得上古往今來的眾多大臣?想要身居高位,就得把這天下百姓視為牲口,別想著去改變天下大事。在這朝堂之上,規則早已根深蒂固,你若不識時務,強行出頭,隻會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他緊盯著武植,眼中盡是警告之意,語氣森寒地說道:“你乃朕一手提拔之人,朕期望你能識趣些。這大宋自有其規矩,這朝堂亦有其秩序,絕非你能肆意妄為之所。”
    趙佶微微揚起下巴,神色間帶著幾分威嚴與驕慢,“那些所謂以百姓福祉為先的大道理,不過是書生的虛妄空談。於這現實之中,唯有遵循既定之規則,方可令各方相安無事,方能穩固我大宋之根基。”
    “朕因看重你的才幹,方予你如今之地位,莫要以為稍有本事便不知天高地厚。”
    說著,緩緩抬起手,輕輕叩了叩龍椅的扶手,每一下皆似叩在武植的心間,“倘若你執意忤逆朕意,破壞我大宋之規則,哼,朕絕不介意將你打回原形,屆時,休要怪朕不念舊情。”
    言罷,看著沉默不語的武植,趙佶對他下了逐客令:“朕此番話語,望愛卿回去好好思忖。”
    他揮了揮手,讓內侍領著武植出了禦書房,離開了皇宮。
    喜歡大郎別怕,我有掛請大家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