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大宋會被包拯帶向何方

字數:4796   加入書籤

A+A-


    包拯所說的道理,趙禎何嚐不明白。
    作為一代仁君,趙禎天生對百姓有有悲憫之心。
    但這不代表他就認為百姓是左右一個王朝命運的階層。
    相反,在古代帝王的眼裏,左右一個王朝命運的,恰恰是貴族,是官僚集團,是地主階級,而非平民百姓。
    百姓頂多是一個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沒辦法,畢竟從古至今,就沒有一個王朝是農民階級推翻的。
    即便漢高祖,也並非農民階級,他能開創四百年的大漢王朝,靠的也是貴族和地主階級。
    所以,縱然趙禎再仁慈,對平民百姓懷著一顆悲憫之心。
    可作為一個帝王,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江山和統治。
    百姓和官僚地主之間,他首先考慮得是官僚地主的利益。
    百姓謀反,在大宋朝並不是什麽新奇之事。
    隻要牢牢掌控兵權,隨手可鎮壓。
    然而若是官僚地主謀反,對大宋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好了包卿,朕知道你愛民如子,一心為民謀福。”
    “可朕也有朕的苦衷,其他新法朕不反對,唯獨取消權貴特權這一條,朕不準!”
    抑製土地兼並,已經讓官僚地主對朝廷心生怨恨,若徹底取消他們的特權,難保他們不會真的謀反。
    至於其他新法,說實話,趙禎內心深處感到極為震撼。
    沒想到,包拯可以把律法分得這麽細致。
    光是一個殺人罪,便有多種不同情況。
    關鍵是,他又能解釋得天衣無縫。
    若非把人性研究到極致,不可能製定出如此完美的律法出來。
    是的,在趙禎眼裏,新法足以用“完美”兩個字來形容。
    大宋以前的律法中,對於殺人並沒有過多的解釋,全憑地方父母官根據情況而定。
    若是情節嚴重,上報到朝廷裁決的,朝廷甚至也會吵做一團,莫衷一是。
    有時候為了一件案子,皇帝下令殺,卻被中書省駁回。
    有時候中書省認為該殺,可皇帝又覺得可以有矜憫的地方,不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便是律法不夠完善。
    如今有了包拯的新法,一切問題似乎都不再是問題了。
    大事小事都有法可依。
    如此完美的律法,趙禎沒有不批準的道理。
    想到這裏,趙禎道:“包卿,你製定的新法朕很滿意,合乎天意。”
    “多謝陛下讚賞!”包拯微微一笑。
    開玩笑,前世的律師可不是白當的。
    在律法這一塊,包拯掌握的東西,領先了一千年。
    而且,穿越之後,包拯在地方幹了多年,對大宋律法也是滾瓜爛熟。
    包拯將後世的律法,結合了當今的實際情況,在不嚴重違背古代禮教思想的前提下,才製定出來的。
    可以說,新法更符合人性。
    光是新法的出爐,便足以推動中原文明向前跨越八百年。
    隻是,皇上沒有同意取消權貴的特權,讓包拯略感失望。
    終究還是自己太過理想化了。
    但也想得通,畢竟是古代。
    一個王朝,原本就是官僚地主和君主共同組建的一個機構,和普通百姓的關係不大。
    君主和官僚地主才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百姓隻是被統治者。
    沒有官僚地主,也就沒有君王。
    封建朝廷的本質,就是剝削,損不足而奉有餘。
    對君主而言,要做的,就是平衡官僚地主和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
    這是趙禎能同意抑製土地兼並,卻不同意取消權貴特權的真正原因。
    所以,對此事,包拯沒有繼續勸諫,說道:“陛下,既如此,即刻著刑部和大理寺將條例公布。”
    “臣建議,將心法刊印之後再進行頒發,不僅每一個官員手中都要有一本心法,甚至每一個普通家庭都應該有一本。”
    趙禎聞言,眉頭皺了起來:“包卿,這未免有些小題大做。”
    “不然!”包拯鄭重道,“國法乃一國之根本,不僅官員要精通律法,百姓也應該了解律法,如此方能知法守法,乃是懂得如何為自己申訴,這是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體現。”
    趙禎見包拯如此認真,點了點頭,頗為認同,可心裏又覺得,印刷成本太高,這可不是什麽小數目。
    更何況,平民百姓都不識字,給他們頒發了,又有何用,百姓也看不懂啊!
    包拯微微一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陛下,這就是臣要啟奏的第二件事。”
    “包卿請說!”
    “臣建議在地方廣建學堂,不但州府,便是鄉鎮也理應擁有一所學堂,以供平民百姓也能讀書認字,為朝廷培養更多的人才。”
    趙禎和範仲淹更是目瞪口呆,包拯也太能想了,真是什麽都想幹啊!
    修建學堂,那可是要花錢的,而且不是小數目。
    範仲淹輕笑道:“包大人此話有些天方夜譚了,修建學堂的開支並非眼下朝廷的財力所能承擔,朝廷現在每年的稅收不過五千萬兩白銀,光是修建學堂的費用,都無力承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相爺所言極是!不過修建學堂,可號召和鼓勵百姓參與,隻要參與修建學堂,子女可免費上學。”
    “平民百姓沒有機會上學,如今有了讀書識字改變命運的機會,包拯以為百姓定能積極參與。”
    “如此一來,朝廷便能省下工人的成本。”
    “那麽石材的錢呢?”範仲淹反問道。
    “可向地方鄉紳地主募捐,誰出的錢多,便給一個功名。”
    “鄉紳地主並不缺錢,他們需要的隻是一個名聲,既然如此,那就給他們名聲,未嚐不可!”
    “如此一來,朝廷不用花一分錢,便能修建學堂。”
    趙禎和範仲淹都再度沉默起來,都不知道該怎麽評價包拯了。
    如此複雜的問題,在包拯麵前,卻能如此之簡單,其才當真不可估量也!
    雖周公、呂望在世,也不及萬一。
    包拯看著兩人那驚歎的神情,嘴角微微上揚,心裏不免有些得意。
    “一旦學堂修建完成,官府便能聘請地方的秀才和舉子為老師,教書育人,這樣他們便也有了一份糊口的工作,不再無用武之地。”
    範仲淹微微歎氣:“包大人想法雖好,可未必就能實施。”
    包拯笑道:“是否可行,隻有試了才知道。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先在開封府先行試點,若是可行,再全麵推廣。”
    “若無人響應,再想其他辦法。”
    趙禎和範仲淹被包拯說得心動不已,倘若真能如包拯所想一般,大宋今後豈不是就能儲備源源不斷的人才。
    不出五十年,估計全國的百姓都能認字了!
    那將是一個多麽美好的國度……
    趙禎向往不已,他不敢想象,包拯將來會引領大宋走向何處。
    除了強大,他想不出其他詞匯來形容。
    範仲淹道:“但願能如包大人所言!地方鄉紳地主和百姓能積極響應。”
    喜歡大宋:人間為青天,地府做閻羅請大家收藏:()大宋:人間為青天,地府做閻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