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勾連

字數:8667   加入書籤

A+A-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各位看官肯定問了,肖勁怎麽就出現在王府宴席上了,別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就說這夏日裏的太原城呀,也是乍雨乍晴的,善變的很!
    禦史中丞王令騎在馬上,望著遠處漸漸清晰的街道住宅心中更百感交集。
    多少年沒有回來呀,可這次來也是有求於家人,期待這族長能夠一如既往的給力。
    王令把頭轉向隊伍中央那輛裝飾華貴的馬車中。
    肖勁就坐在裏麵。這不是為了把場麵搞起來嗎?
    一是可以彰顯自己高貴的身份,二是讓王家人不敢小覷同時還能夠感到光榮
    畢竟此行的目的很簡單——說服太原王氏的族長同意徐同知扶正小妾,
    雖然肖吟也是妥妥的帝室之胄,可畢竟她爺爺被逐出玉蝶,她自己也是在風塵中曆練了一些時日呀!。
    "停。”王令抬手示意隊伍停下,策馬來到馬車旁,輕聲道:"仲石呀,太按照禮製,我們需先派人通報族長,待族長安排後才能進門。"
    "逢源兄,你是本地人,一切依你安排便是,今兒我是客隨主便,聽你吩咐,指哪打哪呀!"
    肖勁說是這麽說呀,可眼中閃過一絲深意,"不過,本王希望此事能盡快辦妥。”
    王令低頭應是,心中也直接打鼓,太原王氏也是幾百年不墮的大族,家風還是很嚴厲的。族長不吐口,已故徐夫人親人就不敢應承下這事情!
    說來說去,這事成功的關鍵就是要看族長的態度了!
    王令當然明白那位等待扶正的小妾,是曾經造反被殺的老王爺的孫女,如今雖脫了賤籍,但出身終究是個隱患。
    若能得太原王氏這樣的名門認可,對肖勁一派自然是極大的助力。
    "來人,持我的名帖先去告知族長王安道大人,就說王令攜貴客前來拜訪。"王令從懷中取出一封早已備好的名帖,交給身旁的親信。
    望著親信遠去的背影,王令不禁回想起自己在這座城中的過往。
    父母早亡,是族長王安道將他這個遠房侄子接回府中,供他讀書識字,才有了今日的禦史中丞。這份恩情,他從未敢忘。
    "逢源似乎心事重重呀?"肖勁不知何時已下了馬車,站在王令身側。
    王令回過神來,淺笑道:"隻是近鄉情怯,多年未歸,不知族長大人身體可還康健。老族長對我有恩,想想這麽多年我確實回來的少了。”
    肖勁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你此番回來,族長定會欣喜。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逢源見機行事不行也沒什麽,我們在想別的辦法,如果那成了自然是更好的了!”
    王令心中一緊。肖勁這話看似平常,實則暗含壓力。
    他深吸一口氣,“老族長為人剛正,最重禮法。難免愚直了一些,若要他同意徐同知扶正妾室,恐怕要費些心力呀”
    "所以才需勞動我們兩個人一起登門呀!”
    肖勁打斷他的話,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相信,以逢源在族長心中的地位,再加上咱們那投其所好的禮物,此事並非沒有轉圜的餘地。”
    王令隻能點頭稱是。
    他知道,肖勁所說的投其所好,除了即將呈上的貴重禮物外,還包括承諾解決王氏子弟在京城讀書的問題——這對一個重視教育的大家族來說,無疑是極具誘惑力的籌碼。
    不一會親信回來了“稟大人,族長得知大人歸來,十分欣喜,已在祠堂備下接風宴,請大人與貴客即刻入祠堂。”
    王令聞言,心中稍安。
    族長願在祠堂接待,說明對他仍視如家人。
    祠堂乃一族重地,非親信不得入內。”
    王氏祠堂位於城西,是一座三進的大院落。
    青磚灰瓦,飛簷翹角,處處彰顯著這個千年望族的底蘊與氣派。
    祠堂門前,兩排家丁整齊站立,中間一位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老者負手而立,正是族長王安道。
    王令遠遠看見那道熟悉的身影,眼眶不由發熱。
    快步上前,在族長麵前跪下,行了大禮:"不孝侄兒王令,拜見族長大人!"
    王安道伸手將他扶起,上下打量,眼中滿是欣慰"好孩子,果然成了棟梁之材,你是王家的驕傲呀。”
    他拍了拍王令的肩膀,“在京城可還習慣?禦史台的事務可繁忙?”
    王令連連回答"托族長的福,一切都好。隻是時常想念族長,想念家鄉。”
    王安道這才將目光轉向肖勁,不卑不亢地行禮“老朽王安道,見過王爺。寒舍簡陋,恐怠慢了貴客。”
    肖勁連忙還禮“王族長言重了,本王冒昧來訪,打擾了族長清淨,還望見諒。"
    "王爺光臨,是王氏一族的榮幸。"王安道側身讓路,“請王爺入內敘話。”
    一行人進入祠堂前院。
    院內古柏參天,青石鋪地,處處透著莊嚴肅穆。
    正廳門前懸掛著"忠孝傳家"的匾額,筆力雄渾。
    王安道淡淡的說了一句這是唐高祖李淵親筆所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肖勁不覺站定仔細看了看,來的時候王令也是給肖勁科普了太原王氏與李唐王朝的曆代姻親關係。
    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嫁給了太原王氏的王裕。
    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南平公主嫁給了太原王氏的王敬直。
    唐高宗李治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為妃。
    李治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在失意時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為妻,並在後來成功發動政變時得到了太原王氏的支持。
    這些聯姻不僅顯示了太原王氏在唐朝的權勢之大,也表明了其與皇室之間的緊密關係。
    雖然現在已經不是唐朝了,可肖勁這個皇帝的子嗣,當朝親王,也是從心裏就不敢小覷太原王氏的。
    進入正廳,隻見廳內陳設古樸典雅。正中擺放著一張紫檀木八仙,桌上已備好香茶。
    兩側牆上掛滿了王氏曆代先賢的畫像與事跡,無聲地訴說著這個家族的輝煌曆史。
    王安道請恭親王上座,自己陪坐一旁。王令則站在族長身側,以示尊敬。
    "王爺遠道而來,不知有何指教?"王安道開門見山地問道,同時示意仆人上茶。
    肖勁接過茶盞,輕啜一口,稱讚著“好茶!"然後放下茶盞,正色道"實不相瞞,本王此次前來,確有一事相求。”
    王安道眉頭微挑,卻不接話。
    肖勁也不是藏著掖著的人,心裏想著直話直說更容易坦誠相見呀!
    “徐同知乃本王摯友,其原配夫人是王家嫁出去的姑娘,可是也過世幾年了,
    徐同知有意扶正側室,以主持中饋。按禮法,需得夫人本家首肯。”
    王安道麵色一沉:"王爺是說徐同知那個出身風塵小妾要被扶正嗎?”他冷哼一聲,"此事恐怕不妥吧?”
    廳內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王令見狀,連忙上前一步:"族長息怒。王爺此來,正是為了妥善處理此事。
    徐大人並非薄情之人,可畢竟人死入燈滅呀,那肖姑娘已經給徐同知生了兒子呀!”
    王安道銳利的目光掃向王令:“令兒你離鄉多年,不知其中內情,就不要大放厥詞了。
    我王氏家族一直是要顏麵,今兒一個風塵女子做了王家姻親繼室,
    說出去丟的可不光徐家的臉,更是丟我們王家的臉,我們還怎麽給別人說自己是守禮人家呀!
    王令額頭滲出細汗,族長這倔勁兒上來了,但他又不能說出全部實情——那位等待扶正的妾室,背後牽扯著複雜的政治關係。
    肖勁見狀,微微一笑"王族長愛護族人,本王十分欽佩。不過..."他壓低聲音,“此事另有隱情。,不如我們稍後再詳談?"
    王安道沉吟片刻,點了點頭"也好。王爺遠道而來,老朽已備下薄酒,請王爺賞光。令兒,你陪王爺先去客房休息,晚宴時再敘。"
    王令如蒙大赦,連忙引肖勁退出正廳。
    出了祠堂,肖勁低聲道“王族長果然如傳聞中一般剛直啊。”
    王令苦笑"族長看重家族名譽。此事若無足夠理由,恐怕...”
    “所以需要逢源多多美言啊。對了,晚宴上,我會提出解決王氏子弟在京讀書一事。屆時還請逢源從旁協助。"
    王令點了點頭,心裏想著這個太極要打好呀。
    將肖勁安頓在客房後,他獨自一人來到祠堂後院的小花園。
    這裏是他兒時常來的地方,每當讀書讀累了,族長便會帶他來此散步談心。
    "怎麽,在想著如何說服我這個老頭子?"身後突然傳來族長的聲音,嚇得王令一激靈。
    他連忙轉身行禮“族長...”
    王安道擺擺手,在一張石凳上坐下:"令兒,你我雖非親生父子,
    但我視你如己出。今日見你神色有異,可是有什麽難言之隱?"
    王令多靈呀,知道現在是說服族長的大好時機,“族長!”
    王令顛顛跑到族長身邊,把嘴巴伸到族長耳邊,"此事確實另有隱情。那位等待扶正的妾室,身份特殊...”
    王安道目光如電"哦?如何特殊法?"
    "她是...前被誅的老恭親王的孫女。”
    "什麽?"王安道猛地站起,臉色大變,"那個造反的恭親王?他的孫女不是被沒入官妓了嗎?怎會......”
    王令低頭:“正是。她後來被徐同知贖出,脫了賤籍。如今皇上念及畢竟是皇親,有意為其後人恢複一些體麵...”
    王安道來回踱步,半晌才道:"所以,肖勁此來,實則是奉了皇命?"
    王令默認,
    "糊塗!"王安道突然怒斥,"令兒,你讀聖賢書,當知禮義廉恥。讓一個曾經的官妓做正室,還要我王氏點頭認可,這不是要我王氏蒙羞嗎?”
    王令額頭觸地:"族長息怒。侄兒知道此事難辦,但皇命難違.”
    王安道長歎一聲,扶起王令:"罷了,晚宴上再說吧。你去準備一下,記得換上我當年送你的那件墨藍色長袍。"
    王令心中一暖,那件墨藍色長袍是族長在他中進士時特意命人縫製的,他一直珍藏至今,老族長這麽吩咐,其實態度已經很明顯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令興高采烈的笑著“侄兒遵命。”
    夕陽西下,王氏祠堂內燈火通明。
    宴客廳內,一張可容納百十人坐的大圓桌擺在中央,桌上已擺好了精致的青花瓷餐具。
    四周牆壁上懸掛著名家字畫,角落裏,幾位樂師正在調試樂器。
    族長提前來到宴客廳,檢查各項準備是否妥當。
    "族長,這是今晚的菜單,請您過目。"
    管家遞上一張灑金紅紙。
    王安道瀏覽一遍,隻見上麵寫著:八冷盤醉雞、醬鴨、熏魚、鹵牛腱、蜜汁蓮藕、琥珀核桃、涼拌海蜇、蒜泥白肉);
    十二熱菜清蒸鰣魚、紅燒獅子頭、蟹粉豆腐、油燜大蝦、八寶鴨、蒜蓉粉絲蒸扇貝、東坡肉、清炒時蔬、蘑菇扒菜心、幹燒黃魚、火腿燉甲魚、蘆筍炒帶子);
    四點心棗泥酥、豌豆黃、芝麻球、糯米藕);
    兩道湯品佛跳牆、菊花豆腐羹)。
    "很好,就按這個上。”
    這些菜肴既體現了太原本地的風味,又加入了京城流行的菜式,足見族長待客之誠。
    不一會兒,肖勁在仆人的引領下到來。他換了一身暗紅色錦袍,腰間玉帶上掛著一枚羊脂白玉佩,整個人顯得雍容華貴。
    “王爺。"王安道上前行禮。
    肖勁微笑著打量四周:“王氏祠堂果然名不虛傳,處處透著千年世家的底蘊啊。”
    "王爺,請上座。"王安道做了個請的手勢。
    肖勁卻推辭道“在王氏祠堂,自然以族長為尊,本王客隨主便。”
    一番謙讓後,最終還是王安道坐了主位,肖勁居左,王令居右,其餘座位依次排開。幾位王氏族中的重要人物也陸續入席。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席間氣氛漸漸熱絡起來。
    樂師們奏起了悠揚的古樂,一位身著青衫的男性歌者走到廳中央,唱起了《陽關三疊》,嗓音清亮動人。
    肖勁舉杯讚道"好歌喉!本王在京城也難得聽到如此動聽的演唱。”
    王安道微笑“此乃太原第一歌手李玉,老朽特意請來為王爺助興。”
    肖勁點頭致謝,隨後話鋒一轉"說起京城,本王觀王氏子弟,個個聰慧過人。
    不知可有興趣到京城國子監就讀?本王不才,在國子監還說得上幾句話。”
    席間幾位王氏長輩聞言,眼睛一亮。
    國子監乃天下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學府,若能送子弟入讀,對家族無疑是極大的榮耀。
    王安道卻不動聲色“王爺美意,老朽心領了。
    隻是王氏祖訓,子弟需先在本地打好根基,弱冠之後方可外出遊學。”
    肖勁不以為忤,繼續道“族長治家嚴謹,令人欽佩。
    不過如今天子重才,若有傑出子弟,破格錄用也是常事。
    本王可保舉三位王氏子弟入國子監,一切費用由本王承擔。"
    這番話說得極為漂亮,既給了麵子,又拋出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王令偷眼看向族長,隻見老人家捋須沉思,看不出喜怒。
    "王爺厚愛,老朽代王氏一族先行謝過。"王安道終於開口,"此事容老朽與族中長老商議後再回複王爺。”
    肖勁滿意地點頭"理應如此。”他看了一眼王令,"王禦史,你不是為族長準備了禮物嗎?何不趁此機會呈上?"
    王令會意,起身拱手"族長,侄兒此次歸來,備了些薄禮,不成敬意,還望族長笑納。”
    喜歡人間情多請大家收藏:()人間情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