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風雲隱退,心係家國
字數:4659 加入書籤
鹹陽城中,秦府之內一片靜謐,唯有秦軒書房中燭火未滅。秦軒坐在案前,手中雖翻著兵書,可目光卻透著憂慮,腦海裏回想著曆史的既定走向,深知秦朝滅亡的時間已近在咫尺。作為一個穿越者,他清楚地知道,眼前這場焚書坑儒引發的動蕩,不過是大秦帝國崩塌前的序曲。
“來人。”秦軒輕聲喚道,聲音打破了屋內的寂靜。不一會兒,他的得意弟子趙桓匆匆走進書房,恭敬行禮:“師父,您喚我?”秦軒放下手中兵書,示意他坐下,神色凝重地說:“桓兒,如今大秦局勢動蕩,焚書坑儒之舉雖為統一思想,卻讓人心惶惶。為師預感,大難將至啊。”
趙桓微微皺眉,點頭道:“師父所言極是,百姓恐慌,文人怨憤,長此以往,恐生大亂。”秦軒長歎一聲,心中想著即將到來的曆史巨變,開口道:“我大秦曆經數代,好不容易一統天下,如今卻因這過激之舉,陷入困境。你跟隨為師多年,為師今日有話交代。”
他站起身,緩緩踱步,繼續說道:“為師門下弟子眾多,你天賦極高,為師對你寄予厚望。日後無論局勢如何變化,你都要銘記,秦國於我們有恩,若有朝一日秦國陷入危難,你定要挺身而出,集結同門,盡己所能救助秦國,不可讓大秦基業毀於一旦。”
趙桓起身,單膝跪地,鄭重道:“師父放心,弟子定當銘記教誨,若秦國需要,萬死不辭!”秦軒欣慰地點點頭,扶起他:“光有決心還不夠,為師再教你些救助之策。”
秦軒回到案前,鋪開一張羊皮紙,拿起毛筆,邊畫邊說:“若遇戰亂,關中乃秦國根基,務必全力守護。函穀關是關中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若能據守函穀關,可保關中無虞。”他又在紙上圈出幾處地點:“這些地方皆是糧草囤積之處,戰亂時,糧草至關重要,要想盡辦法確保糧草安全,方能支撐軍隊作戰。”
接著,秦軒又叮囑:“秦國軍隊是立國之本,若局勢失控,你要聯絡軍中舊部,穩定軍心。記住,軍隊不可亂,亂則國危。”趙桓認真聆聽,將每一句話都牢記於心。
交代完弟子,秦軒又招來家中親信幕僚和忠心耿耿的護衛統領。眾人齊聚書房,氣氛凝重。秦軒目光掃視眾人,沉聲道:“諸位,隨我多年,我秦府能有今日,離不開大家的付出。如今秦國局勢複雜,我已決定,帶全家歸隱山林。”
眾人聽聞,皆是一驚,幕僚張平忍不住問道:“大人,為何要歸隱?以您的威望和謀略,留在朝堂或許能為秦國出力。”秦軒苦笑著搖頭,不能道出自己穿越者的身份,隻能含糊其辭:“朝堂局勢已非我能左右,此時歸隱,一來可避禍,二來也不想卷入無謂紛爭。但我心係秦國,若有需要,諸位還望能為秦國奔走。”
護衛統領李明抱拳行禮:“大人放心,我等願聽您吩咐,無論何時,隻要秦國需要,我等定當衝鋒在前!”秦軒點頭致謝,又詳細安排了歸隱後的諸多事宜,確保家人和秦府的安穩。
第二日清晨,秦府一片忙碌。秦軒吩咐家人收拾細軟,準備啟程。秦禦霄得知父親要歸隱,匆匆趕回秦府。父子二人在書房相對而坐,氣氛有些沉重。
“父親,為何如此匆忙歸隱?”秦禦霄滿臉疑惑與擔憂。秦軒看著兒子,眼中滿是慈愛與期許:“禦霄,為父一生征戰,見慣了風雲變幻。如今秦國行事過激,朝堂暗流湧動,為父不想連累你,也想在這亂世中尋一處安寧之地。”
秦禦霄心中不舍:“父親,您歸隱,孩兒心中不安。況且嶺南局勢初定,孩兒不能時刻陪伴您左右。”秦軒拍了拍他的肩膀:“男兒誌在四方,你在嶺南為秦國開疆拓土,為父深感欣慰。隻要你能造福百姓,守護好大秦邊疆,為父就放心了。”
父子二人又聊了許久,秦軒再三叮囑秦禦霄要在複雜局勢中堅守本心,平衡好各方利益。然而,就在秦軒準備告別官場,遠離政治漩渦之時,朝廷的一道命令卻打亂了所有計劃。
嬴政不知從何處聽聞秦軒要歸隱的消息,當即下令宣他入宮。秦軒不敢違抗聖意,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鹹陽宮。嬴政高坐龍椅,神色威嚴,看到秦軒進來,開口道:“秦軒,朕聽聞你欲歸隱,可有此事?”
秦軒跪地行禮,如實答道:“陛下,臣確有此意。如今臣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尋一處安寧之地,頤養天年。”嬴政微微皺眉:“大秦正值多事之秋,你乃國之棟梁,此時歸隱,是要置大秦於不顧嗎?”
秦軒心中一緊,思索著如何應對,無奈道:“陛下,臣雖歸隱,但心係大秦。若大秦有難,臣必當竭盡全力。隻是如今朝堂局勢複雜,臣恐有心無力,反添亂子。”嬴政沉默片刻,目光落在秦軒身上:“朕知你忠心,然朕意已決,你不可歸隱。不僅如此,朕要你攜全家遷至嶺南,協助秦禦霄鞏固南疆。”
秦軒愣住了,他沒想到嬴政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他深知嶺南之地偏遠,且局勢初定,困難重重,但君命難違。回到秦府,秦軒將此事告知家人,眾人皆是一陣沉默。阿瑤輕聲說:“禦霄在嶺南,我們去了也好有個照應。隻是這一路遙遠,不知會遇到什麽困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秦禦霄則表示:“既然是陛下旨意,我們隻能遵從。嶺南雖苦,但孩兒已在那裏紮根,定能護全家周全。”秦軒長歎一聲:“也罷,這或許是大秦的命運,也是我們秦家的使命。”
於是,秦軒一家開始準備南遷。這次遷徙,與以往不同,不僅要攜帶大量的生活用品,還要考慮到嶺南的特殊環境。秦軒吩咐家人帶上各種種子,以備在嶺南開墾荒地;又挑選了一些擅長耕種和手工藝的仆人,希望能在嶺南發揮作用。
而秦禦霄則提前派人回嶺南,準備好住所和接應事宜。他深知,此次父親和家人前來,將麵臨諸多挑戰,他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離開鹹陽那天,天空陰沉,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艱難旅程。秦軒望著鹹陽城的城門,心中五味雜陳。他在這裏度過了大半生,見證了秦國的崛起和輝煌,如今卻要離開,心中滿是不舍。
一路上,秦軒一家遭遇了不少困難。道路崎嶇難行,時常遇到惡劣天氣。有一次,他們在山中遭遇暴雨,道路被衝毀,車輛無法前行。眾人隻能在山中找了個山洞躲避,等待道路修複。阿瑤因水土不服,發起了高燒,昏迷不醒。秦禦霄心急如焚,四處尋找草藥,好在最終找到了一位當地的郎中,才將阿瑤的病情控製住。
除了自然環境的挑戰,他們還麵臨著社會治安的問題。由於焚書坑儒引發的社會動蕩,一些地方出現了盜賊橫行的情況。有一次,他們在途中遭遇了一夥盜賊的襲擊。護衛統領李明帶領護衛們奮力抵抗,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才將盜賊擊退。但在戰鬥中,有幾名護衛受傷,秦府的財物也有一些損失。
經過漫長的跋涉,秦軒一家終於抵達了嶺南。秦禦霄早已在城門口迎接,看到家人平安到來,他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在秦禦霄的安排下,秦軒一家住進了寬敞的府邸。
在嶺南,秦軒一家開始了新的生活。秦軒雖已不再參與朝堂之事,但他憑借著豐富的經驗,時常為秦禦霄出謀劃策。他看到嶺南的百姓生活困苦,便建議秦禦霄組織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秦禦霄采納了他的建議,帶領百姓修建了一條灌溉水渠,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問題。
阿瑤則利用自己對南嶺的熟悉,幫助秦禦霄與當地的百越人溝通交流。她組織百越人學習先進的農耕技術,同時也讓移民們了解百越人的文化和習俗,促進了雙方的融合。
秦禦霄則繼續致力於鞏固大秦在嶺南的統治。他加強了軍隊的訓練,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又整頓了當地的吏治,嚴懲了一些貪汙腐敗的官員,使得嶺南的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
然而,他們的努力並沒有讓嶺南完全擺脫困境。由於長期的戰亂和自然災害,嶺南的經濟發展緩慢,百姓生活依然貧困。而且,隨著大秦在其他地區的統治逐漸出現問題,嶺南也受到了波及。一些反對大秦統治的勢力開始在嶺南活動,試圖煽動百姓反抗。
麵對這些問題,秦軒一家並沒有退縮。他們深知,自己肩負著鞏固大秦南疆的重任。秦軒時常召集家人和當地的官員,商討應對之策。他鼓勵大家要堅定信心,相信隻要團結一心,就能克服困難。
在這個過程中,秦軒也沒有忘記自己對秦國的承諾。他與趙桓等弟子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關注著秦國的局勢。他時常寫信給趙桓,詢問秦國的情況,並為他提供一些建議。他告訴趙桓,無論局勢如何變化,都要堅守對秦國的忠誠,為秦國的複興而努力。
而在鹹陽,嬴政也在密切關注著嶺南的情況。他雖然沒有再對秦軒一家下達新的命令,但他希望秦禦霄和秦軒能夠在嶺南取得更大的成就,為大秦的穩定做出貢獻。
隨著時間的推移,嶺南的局勢逐漸好轉。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社會秩序也更加穩定。秦禦霄和秦軒的努力得到了當地百姓的認可和讚揚。他們在嶺南建立了新的家園,也為大秦的南疆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然而,秦軒知道,大秦的滅亡隻是時間問題。他在嶺南一邊努力維持著現狀,一邊暗自做著準備。他悄悄地儲備糧食,訓練護衛,以防未來可能出現的戰亂。他還教導家人和當地百姓一些生存技能,希望他們能在亂世中自保。
他時常望著北方的天空,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雖無法改變大秦滅亡的結局,但他希望能在這最後的時光裏,為這片土地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為秦國保留一絲希望的火種 。
喜歡我創造的書竟然成為了曆史請大家收藏:()我創造的書竟然成為了曆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