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番外一:趙姬與嫪毐之亂

字數:6255   加入書籤

A+A-


    鹹陽城的夜,濃稠得化不開,厚重的雲層將月色嚴嚴實實地遮蔽起來,鹹陽宮仿若一頭蟄伏的巨獸,在黑暗中散發著令人膽寒的詭譎氣息。宮殿深處,趙姬慵懶地斜倚在榻上,跳動的燭火映照著她那略顯蒼白卻又滿是瘋狂的麵容。嫪毐貓著腰,輕手輕腳地走進內室,迅速湊近趙姬,將嘴唇貼到她的耳畔,低聲密語著。趙姬的神色先是猛地一緊,眼中閃過一絲驚恐,緊接著,嘴角緩緩浮起一抹決絕而又狠厲的笑容。
    “嫪毐,你確定此番謀劃定能成功?”趙姬的聲音沙啞,其中既帶著幾分魅惑,又隱隱藏著難以掩飾的緊張。
    嫪毐伸出手,緊緊地攥住趙姬的手,手上的青筋都因用力而微微凸起,信誓旦旦地說道:“夫人盡管放心,我已經聯絡了眾多門客,還花重金買通了不少宮中侍衛。如今秦王政年紀尚輕,根基不穩,隻要我們把握好時機,此番定能一舉奪取大權。”
    趙姬微微低下頭,輕撫著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眼中閃過一絲決絕:“若能成功,這天下便是我們的,我一定要讓你成為這秦國最有權勢之人。”
    日子一天天過去,嫪毐的勢力在鹹陽城如同野火燎原一般瘋狂滋長。他的府邸每日都是門庭若市,那些心懷不軌、一心渴望攀附權貴的人如同聞到腥味的蒼蠅,紛紛蜂擁而至,投入他的門下。嫪毐仗著趙姬的寵愛,行事愈發囂張跋扈,在宮中肆意妄為,全然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裏,平日裏走路都是鼻孔朝天,帶著十足的囂張氣焰,仿佛整個秦國已然在他的掌控之中。
    一日早朝,大臣們正在商議國事,嫪毐大搖大擺地走進大殿。眾人紛紛側目,臉上滿是不滿之色,卻迫於他的權勢,敢怒而不敢言。秦王嬴政高坐在王座之上,將這一切盡收眼底,眉頭緊緊地鎖在一起,眼中閃過冰冷的殺意。
    散朝之後,嬴政快步回到書房,呂不韋得知消息後,匆匆趕來。他神色凝重,一進書房便伏地而拜,聲音急切地說道:“王上,如今嫪毐權勢滔天,與太後私通,還妄圖謀反,此人不可不除啊!”
    嬴政聞言,緊緊地握住拳頭,指節因為用力而泛白:“相國所言,我亦深知。隻是嫪毐黨羽眾多,且背後有太後庇護,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
    就在這時,秦軒作為嬴政的心腹謀士,也被緊急召入書房。秦軒一襲黑袍,身姿挺拔如鬆,麵容冷峻卻又透著睿智。他進殿之後,恭敬地行了一禮:“王上,嫪毐勢力如今已成氣候,眼下當務之急是先穩住他們,暗中布局,等待最佳時機,再將其一網打盡。”嬴政微微點頭,目光中透露出對秦軒的信任與賞識。
    呂不韋在一旁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王上,老臣以為,可先不動聲色,暗中削弱嫪毐的勢力。他的門客之中,不乏一些為了利益而來的牆頭草,我們可派人暗中接觸,許以重利,分化他們。”嬴政聽後,再次點頭表示讚同。
    不久後,嫪毐自以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偽造了秦王和太後的印璽,調動軍隊,準備發動政變,妄圖一舉攻占鹹陽宮,廢掉嬴政,擁立自己與趙姬的孩子為王。
    夜色籠罩下的鹹陽城,氣氛緊張得如同即將斷裂的弓弦。嫪毐率領著叛軍浩浩蕩蕩地向鹹陽宮進發,馬蹄聲在寂靜的夜裏格外刺耳,仿若重錘一下下敲擊在人心上。然而,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嬴政通過秦軒安插的眼線探知得一清二楚。
    嬴政得知消息後,迅速調集秦軍精銳,在秦軒的協助下,精心布下天羅地網,隻等叛軍自投羅網。當嫪毐的叛軍抵達鹹陽宮前,迎接他們的是秦軍如鋼鐵長城般堅不可摧的防線。
    雙方短兵相接,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嫪毐本以為能輕鬆拿下鹹陽宮,卻沒想到遭遇了秦軍如此頑強的抵抗。他的心中頓時慌亂起來,但此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能硬著頭皮指揮叛軍繼續衝鋒。
    秦軍訓練有素,在將領的指揮下緊密配合,猶如一台精密的戰爭機器。嫪毐的叛軍漸漸不敵,陣腳大亂,士兵們紛紛丟盔棄甲,四處逃竄。
    嫪毐見大勢已去,轉身想要逃跑,卻被秦軍重重包圍。
    “嫪毐,你意圖謀反,罪無可恕,還不束手就擒!”秦軍將領大聲喝道,聲音如洪鍾般響徹四周。
    嫪毐怒目圓睜,瘋狂地揮舞著手中的兵器,做著最後的垂死掙紮,但終究寡不敵眾,被秦軍生擒。
    與此同時,嬴政帶領侍衛闖入趙姬的寢宮。趙姬驚慌失措,想要阻攔,卻被嬴政那冰冷如霜的眼神震懾得動彈不得。
    “母後,您與嫪毐私通,還妄圖謀反,將兒臣置於何地?將秦國置於何地?”嬴政的聲音冰冷刺骨,帶著無盡的失望與憤怒。
    趙姬雙腿一軟,癱倒在地,淚流滿麵:“政兒,是母後糊塗,求你放過我和孩子。”
    嬴政冷哼一聲:“此事絕無可能。”說罷,他下令將趙姬幽禁起來,趙姬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孩子也被處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嫪毐被押至刑場,遭受車裂之刑。他的慘叫聲回蕩在鹹陽城上空,這場荒唐而又驚心動魄的叛亂似乎就此落下了帷幕。
    然而,嫪毐雖死,其黨羽殘餘勢力並未完全清除。在鹹陽城的陰暗角落裏,一些漏網之魚正悄然謀劃著複仇。
    有個名叫陳祿的小吏,曾是嫪毐的親信。他在叛亂失敗後僥幸逃脫,隱姓埋名,藏於市井之中。陳祿心中滿是不甘,整日與幾個同樣心懷怨恨的舊部聚在一起,商議如何為嫪毐報仇。他們四處聯絡各方對嬴政統治不滿的勢力,企圖再次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秦軒敏銳地察覺到了這股暗流,他親自帶領幾名精銳侍衛,喬裝打扮,深入市井街巷查探消息。在一次秘密行動中,秦軒發現了陳祿等人的蹤跡。他不動聲色,暗中跟蹤,經過多日的觀察,終於掌握了他們的行動計劃和聯絡方式,隨後迅速向嬴政匯報。
    嬴政得知消息後,親自部署抓捕行動,派出精銳騎兵部隊,在秦軒的帶領下,趁著夜色包圍了陳祿等人的藏身之所。戰鬥一觸即發,陳祿等人負隅頑抗,但在訓練有素的秦軍麵前,他們的抵抗顯得不堪一擊。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陳祿及其黨羽全部被殲滅。
    解決完嫪毐殘餘勢力後,趙姬的處置問題讓嬴政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秦軒進諫道:“王上,太後雖犯下大錯,但畢竟是您生母,以臣之見,可將太後轉移至偏遠宮殿,幽禁起來,減少其用度,既全了母子情分,也能向天下彰顯王上的仁厚與威嚴。”
    呂不韋也在一旁說道:“王上,秦以孝治天下,太後之事若處置不當,恐遭天下人非議。秦軒所言,老臣以為可行。”嬴政沉思良久,最終采納了他們的建議。
    在處理完這一係列事情之後,呂不韋卻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他深知,自己與趙姬的過往以及將嫪毐送入宮中之事,一旦被深究,自己必然脫不了幹係。這些日子,呂不韋常常獨自在相府的花園中踱步,眉頭緊鎖,神色凝重。
    一天,秦軒來到相府拜訪呂不韋。兩人在書房中相對而坐,秦軒開門見山地說道:“相國,如今嫪毐已除,可朝中局勢依舊微妙。您與太後的過往,王上雖未提及,但難保日後不會追究,相國不可不早做打算。”
    呂不韋長歎一聲:“老夫又何嚐不知,隻是如今騎虎難下,不知如何是好。”
    秦軒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依在下之見,相國可主動辭去相國之位,遠離朝堂紛爭,或許能保一世平安。”
    呂不韋苦笑:“辭去相國之位,談何容易,這秦國朝堂,老夫經營多年,又怎舍得輕易放手。”
    兩人又商議了許久,終究沒有得出一個萬全之策。此後,呂不韋雖表麵上依舊在朝堂上處理政務,但行事卻愈發謹慎小心,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惹來殺身之禍。
    嫪毐之亂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但也讓嬴政更加成熟堅定。此後,嬴政在秦軒、李斯等一眾賢臣的輔佐下,廣納賢才,操練兵馬,製定統一六國的戰略。秦軒憑借卓越的智謀,為嬴政出謀劃策,在離間各國君臣關係、收買權臣等策略上發揮了關鍵作用。而呂不韋,雖然在嫪毐之亂後勢力有所削弱,但他多年來積累的政治經驗和人脈資源,依舊在秦國朝堂上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在秦國邁向統一六國的道路上,各方勢力相互交織,演繹著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共同推動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新篇。
    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的國力在嬴政的統治下日益強盛,統一六國的步伐也逐漸加快。在這個過程中,呂不韋雖然不再像從前那樣大權在握,但他依舊心係秦國。他利用自己在商業上的敏銳眼光,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暗中資助了不少對秦國發展有益的項目,試圖以此來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重新贏得嬴政的信任。
    然而,嬴政對呂不韋的態度始終有些微妙。一方麵,他承認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在秦國的發展過程中,呂不韋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早年扶持嬴政登上王位,還是在秦國的政治、經濟建設方麵,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另一方麵,嬴政又對呂不韋與趙姬的過往以及嫪毐之亂中呂不韋的責任耿耿於懷。這種複雜的情感使得嬴政在對待呂不韋的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
    一天,嬴政在朝堂上與大臣們商議國事,話題不知不覺間轉到了呂不韋身上。一位大臣進諫道:“王上,呂不韋雖有功勞,但他與太後、嫪毐之事,實乃秦國之恥。如今他雖已收斂,但難保不會再生事端,不如將其徹底鏟除,以絕後患。”
    嬴政聽後,並未立刻表態,而是陷入了沉思。秦軒站在一旁,見狀說道:“王上,呂不韋在秦國根基深厚,若貿然鏟除,恐會引起朝堂動蕩。且他如今已有所收斂,又在為秦國經濟發展出力,不如暫且留他一命,觀其日後表現。”嬴政微微點頭,覺得秦軒所言有理,此事便暫時擱置下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呂不韋得知朝堂上的這番議論後,心中更加忐忑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處境愈發艱難,於是決定做最後一次努力,以挽回嬴政對自己的信任。呂不韋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編寫了一部名為《呂氏春秋》的巨著,書中融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試圖為秦國的治理提供一套全麵而係統的理論體係。
    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呈獻給嬴政,並附上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表達了自己對秦國的忠心以及希望嬴政能夠采納書中治國理念的願望。嬴政收到《呂氏春秋》後,認真研讀了一番,對書中的一些觀點頗為讚賞,但他並沒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態度。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秦國繼續緊鑼密鼓地籌備著統一六國的戰爭。嬴政任命王翦、王賁父子,蒙恬、蒙毅兄弟等將領,率領秦軍向各國發起進攻。在這個過程中,秦軒憑借著自己的智謀,為秦軍製定了一係列巧妙的戰略戰術,使得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
    而呂不韋,雖然不再參與核心決策,但他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秦軍提供物資支持和情報收集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各國的商業網絡,收集了大量關於各國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的情報,為秦軍的作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隨著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不斷推進,各國紛紛陷入了困境。韓王軟弱無能,率先向秦國投降;趙王昏庸無道,聽信讒言,殺害了名將李牧,導致趙國軍隊戰鬥力銳減,最終被秦國所滅;魏王貪圖享樂,不思進取,麵對秦國的進攻毫無還手之力,隻能坐以待斃;楚王驕傲自大,不聽勸諫,在秦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終國破家亡;燕王膽小怕事,為了苟延殘喘,竟然派人刺殺嬴政,結果激怒了秦國,遭到了秦國的瘋狂報複,燕國也隨之滅亡。
    隻剩下齊國,在秦國的統一大勢麵前,顯得孤立無援。齊王建昏庸無能,長期奉行“事秦謹”的政策,對秦國的野心視而不見。當秦國滅掉其他五國後,齊國才如夢初醒,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嬴政派王賁率領秦軍進攻齊國,齊軍毫無準備,一觸即潰。齊王建無奈之下,隻好向秦國投降,齊國宣告滅亡。
    公元前221年,嬴政終於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於是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他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等,加強了中央集權,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嫪毐之亂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插曲,但它卻深刻地影響了嬴政的人生軌跡和秦國的命運。這場叛亂讓嬴政更加堅定了統一六國的決心,也讓他明白了權力的殘酷和無情。而呂不韋,在這場叛亂以及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複雜而又重要的角色。他的命運隨著秦國的發展起伏跌宕,最終成為了曆史長河中的一部分,與秦國的輝煌與榮耀、紛爭與變革緊緊地交織在一起,成為了一段讓人感慨萬千的傳奇故事。
    喜歡我創造的書竟然成為了曆史請大家收藏:()我創造的書竟然成為了曆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