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他們有脊梁之姿啊

字數:6208   加入書籤

A+A-


    王玄策等人此時就在主席台一側站著,能縱觀全場。
    看著牧民們熱血沸騰,慷慨激昂的模樣,
    眾人都忍不住暗自感慨。
    此前殿下說出‘統治草原其實並不難’這句話的時候,
    其實他們心裏都是持保留意見的。
    畢竟以史為鑒,
    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的信任一直很薄弱。
    往往是中原王朝強勢,他們就卑躬屈膝,假意臣服。
    當糧草不足的時候,該劫掠依舊劫掠,毫無情誼可言。
    若中原王朝虛弱,他們必定會趁火打劫。
    這樣的刻板印象,早已經深入人心。
    當然這也是事實,根本無需辯駁。
    可現在才過了幾個月的時間,他們就已經從不少渠道得知。
    草原上幾乎家家戶戶都為殿下立了長生牌位。
    可見這些牧民們對蜀王殿下到底有多信服。
    此時他們才明白,殿下那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你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把你高高舉起!”
    是啊。
    牧民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性格也大多是淳樸的。
    你把他們放在心裏,他們定會把你高高舉起。
    而牧民們在此前本就歸屬感比較薄弱,根本沒有民族概念。
    殿下此時就給他們灌輸:你們就屬於中華民族。
    若幹年後,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就會刻進他們血脈中。
    這,又何嚐不是一種民族同化?!
    想必創立大唐北方學院,殿下也有這方麵的初衷吧!
    牧民們情緒激昂的同時,李恪的發言還在繼續:
    “農學院的第一批招生名額有限,當然要求也比較高。”
    “那是因為本王手頭有個項目,急需種植水稻經驗豐富的人才。”
    “隻有這個項目研發成功了,諸位的糧食問題才能有保障。”
    “等第二批招生啟動,歡迎有興趣的牧民來報名。”
    這種話就是事先攤開講才好,省得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也擔心會被有心之人利用。
    果然一聽完,不少牧民都忍不住羞愧發聲。
    “殿下,其實大可不必和我們解釋這些,我們相信您。”
    “是啊,進不去農學院那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嘿嘿…您讓我們放牧還行,種地還真有些高看我們了。”
    殿下是北疆的主宰,一生行事何須向他們解釋?
    可殿下依舊這麽做了,八成是怕他們這些人胡思亂想。
    他真的…太暖了!
    “殿下,吉時已到,該揭牌了!”
    就在這時,王玄策突然走上前來提醒道。
    古人對於祭祀等重大活動都看重,講究一個儀式感。
    皇帝大多會請欽天監的官員來挑選一個黃道吉日,良辰吉時。
    李恪對此並不理解,但表示尊重!
    黃道吉日倒是沒了,良辰吉時總得趕上吧?!
    經王玄策提醒後,李恪也沒再耽擱。
    緩緩走向主席台右手邊,那裏有一條紅綢帶。
    紅綢帶的一端在何時手中,另一端連著大門上的牌匾處。
    唰—!
    李恪從何時手中接過紅綢帶,稍稍攥緊,旋即猛地一扯。
    紅綢順勢滑落,後方的鎏金牌匾便正式展現在大家麵前。
    牌匾通體采用象征祥瑞的紫檀木雕刻而成。
    紫檀木不僅密度極高,還因其具有千年不腐的特性而深受貴族喜愛。
    牌匾正中央,‘大唐北方學院’六個鎏金大字在眾人眼中熠熠生輝。
    而右側留白處,落款的題詞正是 ‘李世民’ 三個字。
    你要問從哪兒來的?
    還記得之前萬寶閣那張題詞吧?
    那上麵不就有李世民三個大字麽?
    至於‘大唐北方學院’這幾個字…
    好歹是個皇子,從小到大難道還沒幾幅李世民的禦筆了?
    什麽?
    這犯了皇家忌諱?
    本王又沒說這塊牌匾是陛下題的!
    “居然是陛下題詞,果真是權威認可啊!”
    “嘶~這是咱北疆人自己的學院!”
    “以後,阿娘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
    聽聽,這民族認同感立馬就上來了。
    現在牧民們說話,誰還提‘東突厥’三個字啊?
    那都是用‘咱北疆人’的稱謂!
    嗯~民族大團結,從統一歸屬感開始。
    揭牌儀式很快完成。
    在給牧民們灌了幾口雞湯後,李恪便動身離開了。
    並沒有直接回郡守府。
    而是上了馬車,轉頭前往農學院駛去。
    大唐北方學院的揭牌儀式並不是今日的重點。
    組建雜交水稻科研團隊,完成係統任務才是!
    ……
    農學院。
    老田並沒有前往參加揭牌儀式。
    在他身側,還站著六位老兄弟。
    六位老兄弟本來還有點猶豫的,但老田幾句話讓他們大為觸動。
    “沒有蜀王府,就沒有新生活!”
    此話一出,六位老兄弟感覺自己白活了。
    一大把年紀了,居然差點兒忘恩負義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他們來了!
    憑借著幾十年的種地經驗,七人自然毫無疑問地入選了。
    更讓他們驚喜的是。
    入選的這一批人,大多都是從長安跟過來的。
    大家都知根知底的,很快就閑聊了起來。
    “老田,有小道消息說這次研究的是水稻。”
    “雖然我沒種過水稻,但想來和種粟米差不多吧?”
    “大不了從頭學起唄,就像當年阿耶教咱們種地一樣。”
    在大唐,粟米是朝廷規定的繳納賦役的標準作物。
    因此,長安城的農戶們幾乎家家種植粟米。
    但大家也不慫,殿下需要研究什麽他們就種什麽。
    他們的話,被站在教室門口的李恪聽了個正著。
    這一幕,讓李恪不禁想起後世一位科學家。
    華夏力學之父——錢偉長,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
    “我沒有專業,國家需要什麽,我就學什麽!”
    從高考隻考5分,到華清物理學全係第一。
    就連小說都不敢那麽寫!
    可也正是那一批的隱姓埋名的科學家,
    在華夏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投身祖國空白的科研領域中。
    是他們撐起了的民族脊梁,讓華夏做到了從無到有;
    也正是他們的奠基精神,引領著後人走向從有到強!
    而在這群樸素的農民身上,李恪似乎看到了脊梁的影子。
    李恪暗道:這群人…有科學家之姿啊!
    啪啪啪—!
    不自覺的,他忽然鼓起掌來。
    掌聲一響,眾人才注意到站在教室門口的那道身影。
    “見過殿下。”
    “見過殿下。”
    聽見殿下的掌聲,這群農民誠惶誠恐,急忙行禮。
    “哎呀,都是老熟人了,免禮免禮。”
    李恪抬手虛托,示意他們起來。
    說不定若幹年後,這群人還真能研究出一些新東西來。
    不一定都是係統提供的,也可以是他們自創的。
    “既然諸位都是熟悉麵孔,那本王就不說場麵話了。”
    “此次召集大家前來,是想組建一支雜交水稻團隊。”
    雜交水稻?
    這雜交是咱們理解的那個雜交嗎?
    人群中的老田冷不丁地來了一句:
    “殿下,這雜交…它正經嗎?”
    李恪:“……”
    ps: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致敬—國士無雙,民族脊梁!
    喜歡讓你治理北疆,沒讓你一統世界請大家收藏:()讓你治理北疆,沒讓你一統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