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開源節流
字數:4960 加入書籤
事情再多,得一件一件做。
清查人口、丈量田畝的事情,劉平交給了閻特,然後將劉德然派給閻特做副手。在這種生產力低下的農耕時代,人口和耕地是最為重要的資源。
光閻特一個人,劉平不放心,所以便將劉德然安排了過去。
墾荒的事情則交給了劉睿,吸納流民的事情交給了荀封。
剩下的人則跟劉平一起,負責武都郡日常政務,為關羽的軍事行動提供後勤保障,也為閻特他們做事兒提供所需要的人手、工具等等。
班房內,劉平正在查看武都郡的相關卷宗。一邊看,一邊做記錄,旁邊楊永則負責整理歸納。
楊永是弘農楊家出身的,世家大族,才學能力人品都是一流。本職是督郵使,二爺的副手。不過眼下被劉平拉來幫手了。
他的功曹班房,實際上更像是劉備集團的政務中心。
“武都郡別的不說,這耕牛倒是不少。”劉平看著卷宗笑著說道。
楊永點點頭,道:“畢竟有羌人、氐人雜居,他們本就是遊牧民族,別的不多,牛羊馬鹿之類的可是不少。”
“可惜了,鐵器太少。”劉平砸吧了一下嘴。
如今的大漢,最頂尖的生產力是什麽?四個字,鐵犁牛耕!武都郡倒是不缺牛,但是這鐵犁就屬實有些少了。
下辨作為武都郡治所在,庫房裏倒是有一些存貨。卷宗上記載,有鐵犁百二十。剛才劉平已經讓人去查了,估摸著能有一半的存貨就不錯了。
這遠遠不夠用。
“文慧兄如今負責墾荒之事,咱們得把東西給準備好。別到時候他說動了百姓,我們卻支援不到。”劉平說道。
文慧是劉睿的表字。
楊永點點頭,又苦笑道:“武都實在是基礎太差了。按照功曹你的計劃,這第一年少說也在武都投入上千萬錢。可是武都一年的稅收才多少?”
說著他拿出一個卷宗,遞到劉平跟前指著上麵的內容說道:“你看看,去年一年,武都的稅收不過九百多萬錢....而郡內截留自用的就更少了。”
楊永這是折價算的,如今的稅製很是複雜。首先是田租,三十稅一,這基本上收不到幾個錢。第二個是算賦,成年人十五歲及以上)每年一百二十錢,七歲至十四歲每年二十錢。
除此之外還有類似商業稅的算法等等。
武都人口單薄,物產不豐,商業更是處在無管轄的混亂狀態。指望這些氐人和羌人交稅,還不如指望甜水巷的李寡婦從良呢。
九百多萬錢的稅款,已經算是上一任武都郡守有能力了。按照今年的情況來看,武都能收五百萬錢就不錯了。
屬實是頭疼。
“辦法總比困難多嘛。”劉平笑著說道。
楊永點點頭:“還是得想辦法開源節流才行。”
“這是當然了。”
劉平做計劃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整個五年計劃全部實施下來的話,所需要的資源折合成錢,大概需要一億錢。
雖然不需要一下拿出來,但就像楊永說的那樣,第一年就需要上千萬錢。武都郡賬上隻剩下不到四十萬錢。
劉備自己帶來的,還有八十多萬錢。
也就是說,如今整個武都郡可用的錢,隻有一百多萬錢。看著挺多的是吧?但是每月的俸祿、軍餉等都是要花錢的地方。
劉備這一百多萬錢,能花多久呢?
算一筆賬就知道了,如今武都一共有五千士兵,每人每月一石半的口糧,如果出城作戰,口糧就要翻倍。
就按照一石半來算,武都的米價高於涿郡,每石接近四十錢上下。取個約數,一個士兵,一個月就要花費六十錢。五千士兵,一個月就得出去三十萬錢。
當然了,武都糧倉裏有糧食,至少足夠五千人用到秋收的。
郡府衙門大小官員的俸祿,也得給吧?別的不說,就說劉平、關羽等人都是百石官。也就是說,每個月的工資,折合成錢的話,是四千錢。
一應小吏每月也有三到五石的俸祿要給。
君府衙門,每月光是人員支出就得十幾萬錢。再加上竹簡、帛布、紙張等等開支。每個月少說二十萬錢的開支。
一百多萬錢,若是應付這些日常開支倒也可以撐到秋收和稅收的時候。但是這不可能,不說別的,單說恢複上祿、武都等縣的實際管轄權,就得動兵。
一應開支用度下來,頂多支撐三個月。
劉平有辦法嗎?
有!
不光有,還是三個計劃同時進行,齊頭並進。
第一個計劃是稅收方麵的。
第一步是改革稅製。前文說過,劉平穿越之前研究的是明代曆史,在製定武都發展規劃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有意無意的參考了明朝的製度。這其中稅製就是重點。
他打算在武都施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製,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讓閻特和劉德然去清查人口,丈量田畝也是為了一條鞭法的施行。
第二步,等一條鞭法有所成效之後,便讓簡雍去洛陽活動一下,賣賣慘。爭取將武都的稅收給免幾年。畢竟地方官員私自改革稅製這種事情,跟殺官造反相比也差不多了。都是拿朝廷不當回事兒。
如果朝廷能夠免稅的話,那短時間內朝廷是不會發現問題的。
而這件事做起來其實難度不大,隻要喂飽了那些宦官,他們是完全可以說動劉宏的。畢竟武都的稅收太低了,大漢朝每年的稅收折合成銅錢的話,達到億億錢。實際上沒有這麽多,大多數都是征實,也就是實物而不是銅錢。自古以來,我國便是缺銅的國家,所以銅錢才會成為貨幣,而不是其他貴重金屬。一直到宋明時期,大量白銀流入,銀才成為流通物。)
第三步,商業稅改製。大漢也是收商業稅的,但是具體去看的話,更像是財產稅。因為征收的方式是根據貨物的總價值來收的,而不是在商業活動上收稅。
這裏麵區別很大,而且貨物的價值判斷也比較模糊。像是糧食等還好,直接按比例收取實物即可,可是一些工藝品,貴重品怎麽辦呢?總不能摳下來一部分帶走吧?
而且這稅收還是麵向百姓的,那些世家大族,豪商巨富,誰能收到他們的錢?
所以這商業稅必須得改。但是怎麽改,很重要。按照劉平的想法,眼下的情況,既不能從生產環節直接征稅,畢竟大宗交易基本上都是糧食、馬匹、牲畜之類的,也不太可能追蹤每一筆交易。
那麽,如今按照貨物的總價值來征收,顯然是最為合適的。至少,還能收上來一部分不是?
所以劉平打算,先做總量,再分蛋糕。先把商人都吸引過來,然後再根據現實情況,找到最合適的商業稅改革方向。
第二個計劃則是繼續擴大劉備集團本身的商業版圖。
之前的白酒,在邊地賣的極好。不光是草原上的胡人們,很多北地的漢人也很喜歡。簡雍給白酒取的名字是酌君酒,取了一個涿郡的諧音。
除了供給蘇雙張世平的意外,還自營了一部分。酌君酒也被分成了三個價位,每壇最便宜的一百錢,中間的六百錢,最貴的一千錢。
每壇酒,隻有一斤重。
按照現在酌君酒的走勢,到今年年底的時候,估計純利潤能達到三百萬錢,日後還能再漲。但這些錢,暫時不能動。一部分要抽調出來,擴大酒廠的規模,提高產能;一部分要用來購買糧食用來釀酒。
還要在武都再開一個酒廠,然後跟氐族、羌族這些人做交易。他們肯定是沒多少銅錢的,隻能以物易物。
酌君酒的成功,讓劉平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他計劃用酌君酒去換氐族、羌族的牛羊馬鹿;百姓手裏的各種藥材。然後要將這些東西再轉賣出去,賺取差價。
第三個計劃,是借!以解燃眉之急。劉平計劃,找蘇雙、張世平,還有劉德然老丈人各借三百萬錢,這樣便有一千萬錢在手。
隻要今年能夠計劃順利,那麽這些錢很容易就能還回去。
如果計劃不成功怎麽辦?
無所謂,反正劉備還有五千大軍呢。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