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孔明、仲達要科舉

字數:5746   加入書籤

A+A-


    “奇怪,蒯越竟然成了反對投降曹操的主力軍。”
    劉平看著酌君酒樓從劉表手裏拿來的情報,感到有些有趣。因為蒯越這個人,應該是親曹派才對。
    蒯越早期曾是大將軍何進的部下,任東曹掾。但何進不聽其誅殺宦官的建議,蒯越預料何進必敗,便申請出任汝陽令以避禍。何進集團覆滅後,蒯越轉投劉表,在這段時期他還未形成明確獨立的政治派別歸屬,投劉表也不過是恰逢其會。
    事實上,蒯越對劉表兵沒有抱有很大的希望,主要是在他看大漢將頃,靠劉表是救不了大漢的。
    這個時候,他更多的是尋找新的政治托付。
    蒯越投奔劉表後,幫助劉表平定荊州宗賊,穩定了荊州局勢,被劉表拜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成為劉表治理荊州的重要謀士,是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此時蒯越主要是為荊州集團的利益和穩定出謀劃策,致力於鞏固劉表在荊州的統治。
    到這個時候,蒯越其實內心還是覺得劉表不錯的,直到後來曹操雄起,蒯越覺得曹操比劉表更值得自己托付,所以一直都是親曹派。
    當然那是曆史,如今發生的卻是事實。蒯越現在之所以不親曹,不是因為曹操不行了,而是劉備更行。
    換句話說,如今的劉漢皇室還是最強大的那一個,所以蒯越堅定不移的支持劉表,堅定不移的支持漢室。
    哪怕最後劉表不行了,他還能靠著這份堅持去投劉備。
    劉平也是久經官場,在意外了一會兒之後,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當然他還是沒想明白,蔡瑁到底是什麽路數,竟然這麽旗幟鮮明的支持投降。他看不懂。
    其實他是完全沒想到,蔡瑁竟然有一顆讓劉琮光複漢室的心,如果他知道的話.....
    那也隻會誇蔡瑁是個茅坑拉屎臉朝外的的漢子。
    什麽都敢想敢幹。
    蒯家支持劉表,那麽荊州一時半會兒就亂不了。畢竟蒯家在荊州還是有些能力的,僅靠蔡瑁自己不可能將他們搞定。
    “荊州那邊反正有李儒呢,某就不操心了。”將情報放到一邊,劉平扭了扭脖子。
    一旁的諸葛亮見狀,道:“要不要休息一會兒?”
    “也好。”劉平答應下來,然後問道:“對了,最近你好像有很多工作啊?忙的過來嗎?”
    “啊?有嗎?”諸葛亮有些懵:“還好吧,忙得過來的。”
    “不愧是孔明你啊。”劉平頗為感慨的說道:“再多曆練兩年,我放你出去做一任太守怎麽樣?”
    “這...學生可以嗎?”諸葛亮反而不自信了。
    倒也正常,他今年還沒滿二十呢,就算是再過幾年,他也才二十多歲,去當一任太守,屬實有些誇張了。
    倒不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隻是覺得自己的資曆很難服眾。
    “怎麽不可以。”劉平笑了笑,道:“你別忘了,某在武都施政的時候,才多大年紀?”
    說到這裏,劉平有些唏噓:“這一晃十幾年都過去了。”
    諸葛亮拱手道:“丞相天授英才,非亮能比。”
    “咱們倆個裏麵,肯定有一個天才。”劉平回了一句。
    “那定然是丞相了。”
    劉平咧咧嘴,道:“不說這個,你啊平日裏多休息,有些事情就交給別人去幹。今年科舉結束,給你配人手,你自己少操點心。才多大啊,看著跟某差不多 了。”
    諸葛亮看了看劉平略顯發福的身材,鬢角已經開始泛白,又看了看自己欣長的身高,富有活力的精神頭,沒有反駁。
    “亮知道了。”
    劉平擺擺手,道:“說正事兒。各郡未來五年的規劃都發下去了吧?”
    “都發下去了。”諸葛亮連忙道:“不過成都這邊一應物資還在籌備,大概要等到科舉結束之後才能分發下去。”
    如今劉備治下,一共有二十六個郡。其中涼州十二個,益州十一個,加上長安、烏戈郡、安南郡。
    在今年之前,各郡的發展目標都是差不多的,聚焦在農業和商業兩個部分。但是今年有所區別。
    今年劉平提出了全國一盤棋的概念,要求各地按照當地的情況,因地製宜的搞發展。
    比方說益州各郡適合搞農業,那就以農業為主。
    涼州有些地方適合養馬,那就以畜牧業為主。
    不要都一樣,大家優勢互補,成都居中調配資源。
    大基建則直接收歸成都,各地不需要考慮基建的問題。什麽道路、水利等等,全都由成都統一規劃,統一建造。
    各郡隻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發展自己特長就行。在這個基礎上,劉平領著成都的領導班子,給各地都製定了新的五年計劃。
    每一個郡的要求都不一樣。
    更加細化,更加有針對性。
    也可以理解為,在經過上個五年的積累之後,劉備勢力有了足夠的資本在各郡搞差異化發展。
    以敦煌為例,劉平直接批準敦煌整個郡都對西域開放。雖然西域三十六國已經全被打下來了,但再往西還有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敦煌整個郡都被劉平當做榷場來使用了。
    隻要是來做生意的,通通都歡迎。
    “各地的物資、財政撥款都催一催,未來五年很關鍵。”劉平對諸葛亮說道:“除此之外,幾個國營行業籌備的怎麽樣了?”
    其實就是官營買賣,也可以理解為封建主義下的國有經濟。
    按照今年的規劃,未來五年,工部和戶部會合力建造三家商行。
    一是輪船製造商行,一是大漢投資,一是大漢采買。
    輪船製造就不用說了,目前就是針對水師的,算是自產自銷。
    大漢投資則是劉平給戶部的建議。反正戶部有餘錢,不如就投資出去,前期可以先在大漢投資,占股分紅就行,後期可以去國外投資嘛。
    最後一個大漢采買,說是采買,其實吧不怎麽花錢。這大漢采買雖然是戶部和工部出麵,但是真正做事兒的是劉德然的後勤部。
    他會組織商隊去西域、去南海諸國做生意。
    劉平對這個大漢采買就一個要求。
    “能賺錢就賺,賺不到錢就搶,搶不到就死在那,成都會給你們報仇的。”
    目前後勤部上下對這個工作都非常主動,報名的人太多,董川和劉德然都不知道該怎麽選。
    之所以要這麽做,是因為劉平很清楚,這五年就是最後的窗口期了。過了這五年,必定會爆發大戰,而且很可能打起來就是決戰。
    那麽在決戰之前,劉平覺得北方的胡人、西北諸羌、南海諸國都得先打趴下再說。
    還要正義的打趴下。
    其實主要是南海諸國。
    北邊的胡人,現在基本上不敢動彈,涼州有劉備的兵馬,而且馬騰父子已經把涼州北邊的胡人都揍了一遍。
    再往東,並州的胡人日子也不好過,他們麵對的是張遼這個猛男。
    至於東胡就不用說了,已經被滅了族。
    西北諸羌,其實就是在後世的西藏這塊地方。這地方咋說呢,上去費勁,下來也費勁。大漢弱勢的時候他們還能呲牙咧嘴的上來要啃一口,現在這個情況,西北諸羌是真的不敢動。
    剩下的就是南海諸國了。
    主要還是扶南國,劉平也不打算拿下所有,僅限於東南亞半島上的人就行。再往南的那些島嶼他暫時不感興趣。
    往西邊的印度次大陸雖然他很感興趣,但也知道鞭長莫及。除非劉備不要中原了,就以成都為核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不然的話,拿下印度次大陸也是白給。
    當然這事兒也不好說,畢竟印度次大陸上這些人腦回路跟人家不一樣,真要打下來了,搞殖民統治說不定他們還挺歡迎。
    “目前基本上已經籌備完了,就等科舉結束呢。”諸葛亮回道:“一來科舉結束之後沒那麽忙,二來也能有足夠的人手。”
    “這就盯上了這一科?”劉平笑了笑。
    諸葛亮回道:“主要是那些沒考中進士的學子。”
    “也行,是個辦法。”劉平頷首:“對了,某怎麽聽說今年你也要下場考試?”
    “嘿嘿不光是某,仲達也要下場。”諸葛亮嘿嘿一笑。
    “為什麽?”劉平有些納悶。
    諸葛亮猶豫了一下,說道:“某跟仲達聊過,我們都認為日後科舉出身的大臣是主流,我們倆還這麽年輕,以後共事的都是這些人,所以想著也考一個,這樣日後好開展工作。”
    劉平沒想到諸葛亮有這一層考慮,但是又不得不說諸葛亮的考慮是對的。
    眼下科舉出身的官員其實已經不少了,隻不過官位都不高。但是五年之後呢?第一批科舉的那批人,可都要上來了。
    比方說張既這種的,五年後保底也是六部侍郎起步的位置,加入帝國高序列。
    到時候他們這些參加過科舉的官員,天然上就有種親切感,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正是看出來了這一點,所以才參加了今年的科舉。
    “是個好事兒,好好考,爭取考個狀元回來。”
    劉平鼓勵道。
    也不能算是鼓勵吧,他覺得諸葛亮考中狀元的概率是百分之百。也許才學上司馬懿不比諸葛亮差,但是諸葛亮文采更好啊。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