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講學

字數:5538   加入書籤

A+A-


    西域,武國以北,一個新的國家建立了。duan"j
    段家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並且命名為秦國。這個國號成都一開始不給通過的,還是劉平說了一句:“高祖能夠代秦,吾等又何須在意這等蕞爾小國呢?”
    最後秦國建立了。
    秦國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一切都朝著大漢靠齊。
    而且也沒有遇到什麽阻力。
    究其原因嘛,還是這些西域人本身就沒有什麽文化。什麽車同軌書同文,老子都沒有車,也不認識字,你想幹啥就幹啥,別打擾老子放牧。
    段家也簡單粗暴,什麽這那的,都給老子改漢姓,取漢名!年齡小的都給老子上學去,學習大漢優秀先進的文化。
    同時還派出了上百人去武國,幫助武國完成漢化教育。
    對此,王家自然不會拒絕。
    一來他們本就覺得漢化是對當地土著好,二來劉平那邊也來信了,漢化是她們的第一要務。
    不光要漢化武國和秦國的百姓,還要往西走,一路漢化過去。
    對這個事兒,段家很是上心,打算當成國策來搞。反正開銷可以從成都那邊報銷。
    “爹...哦不陛下...也不對....大王。”
    “行了,叫爹就行了,啥事兒?”段偉覺得給自己大兒子取名叫英,屬實有點對不起這個字了。
    段英也不想,這身份轉換太快了,他一時間沒有習慣。要知道這位最大的夢想也不過是大漢征西將軍而已。
    曹操:不是?這個夢想這麽大眾的嗎?
    現在他倒是征西了,而且還比之前想象的還要更西。隻不過他沒成大漢征西將軍,反而成了秦國公子。
    “是這樣的,最近兒子走遍了南北,發現這地方也不是不能耕種。”段英開口說道:“耕地多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穀地帶,有充足的的水源,雖然沒有大麵積的平原,但是也能進行種植。隻不過本地土著不懂。”
    “什麽土著,什麽土著!那是咱們的百姓!”段偉暴躁的很,也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
    段英不在意這個,而是繼續說道:“目前來看,我秦國加上武國,以及南邊那塊地,如果努力開墾的話,至少可以開墾出來上千萬畝耕地。”
    “哦?”段偉眉頭挑了挑:“真的?”
    段英一臉自信的點頭:“沒錯,而且再往東,還有更多的可以開墾的土地!咱們不光要漢化,最好還能打出去。”
    “兒子跟來做生意的吐火羅人確認了,再往西他們那有大麵積的耕地,隻有占領那裏,咱們漢人才能真正在這一片土地上站穩腳跟。”
    段英說的大麵積耕地,是真的。
    他嘴裏說的大麵積的耕地,其實就是後世塔吉克斯坦的農業區,主要集中在該國西部和南部的平原及山穀地區,如瓦赫什河穀等。這些地方有河流灌溉,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用水需求。
    段偉摸著下巴道:“這事兒可以跟武國商量一下,但是現在咱們想要西征還是力有不逮的,按照城鄉的計劃來吧,咱們先發育,漢化周邊,然後再西征。”
    聽到西征這兩個字,段英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好好好,西征好啊,非常好。”
    “先把漢化給做好,才能講以後的事兒。”段偉看的比段英清楚多了。他很明白,眼下武國也好,他們秦國也好,都是一樣的,要靠著大漢。準確的說,要依靠漢王劉備來維係國家的統治。
    隻有讓漢王高興了,他們的國家才有存續的可能。
    ......
    成都,今天很熱鬧。
    因為大儒宋衷要公開講學了。
    劉平雖然覺得宋衷這個人思想有問題,但那是站在政治立場上來說,單從學術上來講,這位還真是很厲害,不比鄭玄差。
    更實際的說法,鄭玄和宋衷學術上有差異,但能力上基本上是一個級別。而且兩個人其實有很多共同點。
    兩人都有深厚的學術傳承和經學根基。
    劉平想要成為此時的大儒,需要從他們兩個人身上學的有很多。學術傳承這一塊倒是沒問題,畢竟也是盧植的學生。但是經學根基就差了很多。
    劉平平日裏也一直在惡補這方麵,但終究跟兩人不能比。
    宋衷和鄭玄皆深受東漢經學傳統的浸潤,將儒家經典視為學術研究的核心。他們窮究《詩》《書》《禮》《易》《春秋》等經典,期望通過對經典的闡釋,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在治學過程中,二人都廣泛收集和整理前代經學家的注解,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很多人其實不理解,劉平為什麽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呢?其實這並不是為了個人學術,而是為了統一的思想。
    作為一個現代人,他太清楚綱領性的思想著作對統治的重要性了。
    所以不管是鄭玄、還是宋衷,劉平對這兩個人在個人感情上雖然沒有什麽喜好,但是從實際需求上出發,他對這兩個人都是非常重視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也研究過兩個人的學術思想,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融合古今文經學。
    此時,今古文經學之爭異常激烈,兩派各執一詞,壁壘分明。然而,宋衷和鄭玄卻展現出非凡的學術眼光和包容精神,他們打破門戶之見,廣泛吸納今古文兩派的觀點。
    鄭玄一生遍注群經,在注經過程中,他巧妙地融合今古文經說,使經學研究擺脫了門派的束縛,變得更加全麵和綜合。
    例如,在對《詩經》的注解中,他既采用了古文經學派對於字詞含義的嚴謹考證,又吸收了今文經學派對於詩歌寓意的獨特解讀,使《詩經》的闡釋更加豐富多元。
    宋衷在荊州學派的學術活動中,同樣積極推動今古文經學的交流與融合,鼓勵這些荊州學派的讀書人們博采眾長,為學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都的這些讀書人,都是天下精粹所在,你不怕宋衷給他們教壞了?”
    酌君酒樓的二樓,靠窗的位置,簡雍一邊給劉平斟酒,一邊笑著問道。
    他知道,劉平不喜宋衷的學說。一是宋衷那套劉漢正統思想,不是劉平要的劉漢正統思想;二是,宋衷在經學方麵注重對文字的精準訓詁和對經典原意的忠實還原,這一點其實不如鄭玄那種博雜的論述更受劉平的認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衷這個人的《易》學研究的非常精深,按照劉平的說法,宋衷已經從理論研究奔著玄學去了。
    這也讓一直強調格物致知的劉平不喜歡。
    當然劉平這種不喜歡是因為立場問題,並不是他不相信《易》經。
    “宋衷的講學對他們有好處,而且他最近在翰林院做的還不錯不是嗎?”劉平笑著搖搖頭,道:“宋衷是個純粹的儒家讀書人,就算真的做了什麽,估計也是被人當刀使了。”
    “你對他的態度有所變化?”簡雍敏銳的察覺到了劉平的變化。
    劉平頷首,道:“成都需要大儒,越多越好。”
    “這是為何?”簡雍有些不理解。
    “若是大儒盡在成都,那麽儒家就在成都,儒家經典的解釋權就在成都。”劉平回道:“你看現在,鄭玄、宋衷兩人,加上翰林院的那些儒生,每日裏談經論道,修繕經典,你覺得隻是為了文教之事嗎?”
    “難道不是嗎?”
    劉平搖了搖頭,然後抬手伸出一指,點了點自己的太陽穴:“思想。”
    “思想?”
    劉平沒有解釋,而是問道:“他開講這事兒,有一點沒辦好,那就是沒提前跟成都衙門報備。不是說了嗎?這種結社、集會遊行的事兒,要先當各地衙門報備,通過了之後才能開始嗎?”
    “這....”簡雍有些無語:“真要結社、集會、遊行的話,那是能報備的事兒嗎?”
    “而且現在,咱們也不能取締吧?”
    “這事兒怎麽不能報備了?”劉平攤手:“衙門還能不同意嗎?不報備,這搞得成都衙門和執金吾都手忙腳亂的,要是出了事故算誰的?”
    “那你的意思是?”簡雍問道:“總不能處罰宋衷吧?”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真要這麽幹了,那就真的自絕於天下了。這不是懲治宋衷,是阻止儒家讀書人讀書了。
    結果堪比向全世界宣戰。
    儒家讀書人其實是一個很矛盾的群體,你說他們軟弱吧,翻遍史書例子一大把,你說他們強硬吧,翻遍史書例子也是一大把。
    好像很矛盾對吧?
    但儒家讀書人有一個超絕的技能,那就是道統滅絕,精神消滅。
    劉平可不想因為這樣一件事,日後成為了儒家讀書人閑筆之下的醜角。
    “改日某也講學。”劉平給出了自己的辦法。
    “你?”簡雍有些驚訝。
    簡雍對劉平、劉備兩兄弟的求學生涯可太清楚了。當年兩人跟著公孫瓚一起,去盧植那裏求學。
    劉備,學渣,不喜歡讀書,反而喜歡各種新鮮玩意。
    劉平,雖然努力但是沒什麽用,又看不上劉備玩物喪誌,兩個人關係還不好。
    兩人生動形象的詮釋了,沒頭腦和不高興六個字。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