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搞行省製

字數:5274   加入書籤

A+A-


    也許曆史是有其強大慣性的,最終還是三分天下,曹孫劉各占一部分地盤。不同的是,此時劉是最強的。
    如今劉備坐擁司隸、涼州、並州、豫州、半個徐州、荊州、半個交州、益州、新州、南州、瓊州島。
    中樞仍舊在長安,連同朝廷一起都遷往長安城,洛陽則成了陪都。
    曹操坐擁幽州、冀州、兗州、青州四州之地以及東北,此時東北已經被曹操改成一州,稱為北州,他自己坐鎮鄴城;孫堅坐擁半個徐州、揚州、半個交州,除此之外還跟袁家合作,孫家的中樞則在建業。
    建安八年十月一日,劉平放假。
    坐在苦齋,看著地圖出神。
    長安、鄴城、建業三個地方被標紅。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曹操和孫堅其實也就那樣了。曹操實力還是有的,但也就那樣,幽州、北州短時間內很難給他提供助力,僅靠兗州和青州,他守備有餘進取不足。
    孫堅就更不用說了,真要說起來也就僅有揚州罷了。揚州的麵積還是比較大的,這麽大的地盤若是在明清之後,那的確是極為強大,但可惜現在是東漢末年。
    揚州那地方人口、經濟都不行,完全比不上中原和河北地區。
    現在的孫堅勢力,光是在荊州的關羽就能跟他打個有來有回了。按照劉平的想法,豫州、荊州加上半個交州,就可以拿下孫堅。
    曹操這邊看著麻煩一些,但其實還好,走潼關出關中,直接朝著冀州打就完事了。
    其實更值得劉平費心的,還是劉備勢力內部的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各地官員的安排。
    一來需要調整各地的主官,不能讓他們一幹就是一二十年,最後的結果就是當地會出現在一個郡望世家。
    二來還有新歸附的並州這種地方,需要安排好人手。
    劉平更想著,趁現在的機會,調整一下行政規劃,拋棄州郡製,改成行省製,地方施行省、郡、縣的三級製度。
    但這事兒沒那麽簡單,改了行政規劃,肯定也要修改官製,就算不是大修大改,也是要有不少變動的。
    需要拉著劉備各部門尚書一同商議。
    當然在這之前,他需要有一個初步的思路,先在丞相府商議個方案出來,再拿出來開會商議。
    他現在有兩想法,一是先將劉備勢力範圍內,劃分出各省的,二是直接將整個天下劃分成不同的省份。
    前者方麵現在的統治需要,後者就不用說了,對日後的統治、管理都極為有益,更關鍵的是,他有參考,劃分起來比較容易。
    但是肯定也沒有辦法完全按照後世的行省來劃分。地方是都有,但是人口不行。比方說揚州,真要改成幾個行省,那除了建業、會稽、吳郡等幾個地方之外,其他的哪有什麽人啊。
    思索了良久,劉平在地圖上寫寫畫畫,最終大概其將整個天下分成了十六個行省。
    除了大漢疆域之外,還包含了新州、南州、北州、夷州以及瓊州。
    劃分完了之後,他又拿出一張紙,大概其寫了一下自己的想法,都弄完,已經是中午了。
    蟲娘來叫他吃飯。
    下午又繼續完善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劉平才真正算是得到了休息,在院子的躺椅上躺到了晚上,讀了一會兒書。
    翌日一早,拿著地圖和自己的劃分思路,來到了丞相班房,召集了所有人過來。
    主要都是丞相班房的人,他們得內部先討論一下。
    如今劉平這丞相班房也擴充了不少,多了兩員大將,一是荀攸,一是楊修。
    這一次內部討論會,劉平也喊上了兩人。與會的包括劉平、諸葛亮、司馬懿、馬良、蔣琬、荀攸、楊修。除此之外還有剛剛升上來的董允。
    蜀漢四相,如今都在甕中。
    劉平也沒有賣關子,直接就說了開會的目的,商議一下撤州設行省製的想法。同時也想問問他們的意見,是先在劉備勢力範圍內部劃分行省,還是直接將全天下都劃分好。
    “直接劃分天下吧。”諸葛亮開口:“屬下覺得一次性都劃分出來更合適一些。畢竟地方行政管轄區域的劃分要充分考量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的。有些地方咱們雖然沒有占著,但也是可以劃分出來的。”
    “如今漢王替陛下監管天下,自然就是要以天下為準的,屬下也認為應該一次性都劃分出來。”司馬懿也附和了一句。
    劉平又看了看其他人,沒有人反對。
    “既然如此,那就將整個天下都劃分出來,包括北州、南州、新州、瓊州、夷州。”
    頓了頓,又道:“某這邊有個基本的思路,你們看一下,然後咱們商議一二,拿出個具體章程出來。”
    眾人傳閱,都看完了之後,又開始商議該如何劃分。在基本思路上,他們跟劉平還是有些偏差的。
    劉平在劃分的時候,基本上是以經濟為基礎來考量的,落到實處,那就是人口,至少要保證一省有足夠的百姓才行。
    而諸葛亮等人則以地方控製、相互製衡著手,其次才是經濟上的考量。眾人商議了一整天,最後才拿出來了一個大概的方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整個天下被分為了十六個行省,分別是京兆行省、並州行省、遼東行省、玄菟行省、隴右行省、西域行省、荊襄行省、江淮行省、江南行省、閩夷行省、嶺南行省、交趾行省、中原行省、兗青行省、巴蜀行省、漢中行省。
    關中平原與河洛大地,向來是王朝的核心。京兆行省以長安、洛陽為雙中心,左擁函穀關之險,右據隴山之固,將關中三輔與河南腹地納入懷中。包含關中平原長安周邊)、河南西部洛陽、三門峽),東抵函穀關,西至隴山。以黃河、秦嶺構建 "雙核心防禦圈"。
    下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弘農郡、河內郡、河南尹六郡。
    往東至黃淮之間,中原行省以許昌為治所。包括後世河南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北臨黃河,南至潁水,涵蓋許昌、陳留等重鎮。
    下轄潁川郡、汝南郡北部、陳留郡、梁國、沛郡北部、許昌郡六郡。
    往北是並州行省和遼東行省。
    並州行省包含山西中北部、內蒙古河套,北至陰山,南抵太原盆地,控扼雁門關、娘子關。基本上就是並州舊地,遊牧與農耕過渡帶,以恒山、黃河為界,晉陽為治所。
    下轄太原郡、上黨郡、雁門郡、雲中郡、定襄郡、五原郡六郡。
    推行 "胡漢分治",漢民縣設 "軍糧都尉",胡人聚居區置 "屬國長史",定期納馬。
    邊疆郡縣建烽火台,每十裏一燧,遇警則 "白天燃煙、夜晚舉火"。
    遼東行省,地理範圍包括遼寧中南部、朝鮮半島,東臨黃海,西接幽州,治所襄平今遼陽)。
    下轄五郡,分別是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遼西郡、滄海郡。
    隴右行省,包括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東部,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武威為治所。此地乃是西漢河西四郡故地,絲綢之路東段核心,黃河以西唯一農耕區。
    下轄五郡分別是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金城郡。
    敦煌設 "西域諸國長史府前驅營",儲備糧草、馬匹,供西域駐軍補給;每綠洲縣配 "驛都尉",維護 30 裏一驛站,保障商隊安全。
    西域行省,包含如今的新疆天山南北、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北控伊犁河穀,南據塔裏木盆地,治所龜茲今庫車),其實就是之前的新州範圍。
    下轄八個郡,分別是車師郡、烏孫郡、蒲類郡、龜茲郡、疏勒郡、於闐郡、鄯善郡、大宛郡。
    漢中行省包括今陝西南部漢中盆地、四川東北部,北據秦嶺,南控米倉道,治所南鄭。下轄四郡,分別是漢中郡、巴北郡部、武都郡、新巴郡。
    漢中行省這邊,治所其實一開始想的是放到武都,但是考慮到漢中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因此就放到了漢中的南鄭。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後世的漢中也是劃分到了陝西的,具體原因,懂得都懂。
    巴蜀行省,地理範圍主要包括今四川盆地、重慶,東抵巫山,西至邛崍山,治所成都。下轄七個郡分別是蜀郡、犍為郡、廣漢郡、梓潼郡、巴南郡、巴西郡、巴東郡。
    這裏麵對益州的郡進行了調整,重新劃分了郡級行政單位。
    荊襄行省的地理範圍包括今天湖北、河南南部,北據南陽盆地,南控江漢平原,治所襄陽。下轄六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襄陽郡、隨郡、義陽郡。
    荊襄行省其實就是荊州北部加部分豫州的地盤,荊州南部給拿掉了。如今的荊襄行省,可以說是是南北水陸樞紐,扼守長江,且貫通南北。
    乃是長江中遊鎖鑰,上通巴蜀、下連吳越,年漕運糧米可達三百萬斛。不管是現在還是之後,都是重中之重。
    之後的江淮行省,包括今安徽、江蘇中部、江西北部,長江至淮河之間,治所壽春。江淮丘陵為界,控淮河渡口與巢湖盆地,整合大漢揚州、豫州部分。下轄五郡,分別是九江郡、廬江郡、廣陵郡、鄱陽郡、鍾離郡。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