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伯尼: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字數:4110   加入書籤

A+A-


    伯尼將手裏的廢料間登記記錄塞回櫃子裏,轉頭問西奧多:
    “現在怎麽辦?”
    西奧多分析著凶手殺死1號死者的大致過程:
    “凶手先在梅因大道至第五街之間遇見1號死者,上前與1號死者搭訕。”
    “兩人談好價格,1號死者搭乘凶手的車離開,準備進行交易。”
    “車子開到附近的偏僻地帶,凶手或許與1號死者進行了交易,或許沒有。”
    “凶手從背後發起襲擊,用手臂勒住1號死者脖頸,將人勒死。”
    “確認1號死者死亡後,凶手驅車前往拋屍地,潮汐湖西南側的小碼頭。”
    比利·霍克跟伯尼拉開椅子,掏出筆記本開始記錄。
    西奧多拉過白板:
    “現在我們按照罪犯個性側寫的方法,對凶手犯罪過程中所使用的慣用手法與識別標識進行區分。”
    他提醒兩人:
    “慣用手法是犯罪人為成功實施犯罪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識別標識是犯罪人為滿足心理需求而實施的非必要行為。”
    伯尼抬起頭,感覺這一幕似曾相識。
    比利·霍克也跟著抬起頭,一臉的愕然。
    兩人麵麵相覷。
    伯尼經驗更豐富一些,跟西奧多搭檔的時間也更久,率先開口:
    “背後下手。”
    “並且是用手臂,而不是其他工具,將‘櫻桃’勒死。”
    西奧多點點頭:
    “從背後發起襲擊,可以規避正麵接觸。”
    “凶手選擇從背後下手,可能是因為其不想看到死者的臉,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幹擾,諸如愧疚,不忍等。”
    “也可能是因為凶手認為死者不配與其進行正麵交流。”
    “亦或者殺死死者這一行為可能與凶手內心的某種認知衝突,背後偷襲可以讓他不必麵對受害者的人格。”
    前麵伯尼還能聽得懂,到後麵就完全聽不懂了。
    他直接問西奧多:
    “什麽意思?這跟你前麵說的產生心裏幹擾不是一個意思嗎?”
    西奧多想了想,舉例進行解釋:
    “如果凶手與1號死者認識,並且很熟悉,其在殺死1號死者時可能會出於避免心裏幹擾的原因,而選擇背後發起襲擊,或者采用蒙麵等方式,避免看見1號死者那張熟悉的麵孔。”
    “如果凶手是一名虔誠的教徒,或其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禁止殺戮,在殺死1號死者時,為避免殺戮這一行為與其信仰或觀念衝突,其必須將1號死者進行物化,忘記1號死者是一名同類,進而完成犯罪行為。”
    頓了頓,他繼續道:
    “勒頸是一種極其親密的殺人方式。”
    “采用這種殺戮方式,行凶者能感受到死者的掙紮從劇烈到停止的全過程。”
    “這種感受能為行凶者帶來一種主宰生命掌控一切的巨大權力感。”
    “這很可能才是凶手真正的興奮點和作案動機。”
    “支配,操縱,控製一向是係列殺手以及無數係列暴力犯屢犯不改的核心原因。”
    比利·霍克想到了特倫斯·柯萬,有些不確定地問西奧多:
    “所以他是在通過殺人來彌補自己在生活中的缺失?”
    西奧多有些詫異地看向比利·霍克,點點頭:
    “凶手可能遭遇到了某種困境,其生活可能正處於失控狀態中,這種完全失控的感受令凶手感到恐懼,其迫切希望做些什麽,以重新獲得掌控感。”
    “這也是一種代償行為。”
    “通過殺戮來體驗權力,償還在生活中失去的掌控。”
    “這種失控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但常常以某一事件作為觸發犯罪行為的臨界點,比如失戀,離婚,失業等等。”
    “這一觸發性事件我稱其為緊張性刺激。”
    “緊張性刺激構成了係列謀殺的重要動力。”
    “一起案件中罪犯的心理需求往往與緊張性刺激息息相關。”
    比利·霍克記錄完畢,遲疑了一下:
    “齒輪跟麻繩。”
    “三具屍體凶手都選擇用相同的麻繩跟齒輪。”
    西奧多點點頭:
    “石頭,鐵塊等許多重物都可以作為配重物使用,石頭還更容易獲取,但凶手堅持選擇齒輪作為配重物。”
    “凶手完全可以選擇尼龍繩或其他更結實的繩子,但其堅持選擇使用麻繩,並堅持在死者雙腳處打水手結,在齒輪端打錨結,並用半結固定,最後將尾端用鐵絲與主繩捆在一起,外部捆紮時,其同樣選擇使用井字形捆紮方式。”
    “還有防水油布。”
    “凶手在包裹屍體時,選擇包裹兩層,確保包裹不會因意外而破損,導致屍體露出。”
    伯尼想到了第一具屍體,不解地問西奧多:
    “可‘櫻桃’並沒有被用防水油布包裹起來。”
    “防水油布價格並不貴,即便他沒辦法從造船廠拿,或者是忘記拿了,也可以到碼頭附近的店鋪去買一卷。”
    “他為什麽在處理‘櫻桃’時發生了改變?”
    西奧多在白板上將1號死者單獨圈起來,看向伯尼:
    “與前三具屍體相比,1號死者的處理十分粗糙。”
    “凶手僅僅隻是用麻繩捆綁1號死者雙腳,另一端連接齒輪,就草草拋屍。”
    “這直接導致1號死者在水流或其他未知原因作用下,很快脫離了配重物,漂浮到水麵上,被人發現。”
    “凶手可能遭受到了外部壓力。”
    “其在殺死和處理1號死者時,可能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外部幹擾,迫使他中斷了慣常的儀式化程序。”
    “比如被巡警攔截,附近有人,身體狀況不佳,突發疾病等等因素。”
    “也可能是因為凶手自身的心理狀態發生了劇烈波動。”
    “係列殺手的心理狀態並非一成不變,持續的殺戮可能加劇了凶手的精神壓力,導致他變得粗心,偏執,或者無法再集中精力執行複雜的儀式。”
    頓了頓,西奧多又繞回對齒輪、繩索跟防水油布的解釋:
    “凶手通過繩結及繩結的處理方式,對屍體的打包方式,展示其專業技能,獲得身份認同,炫耀其技藝,從中獲取優越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