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有理之人辯不過小人

字數:3269   加入書籤

A+A-


    在生活這場複雜的戲劇裏,常常會上演令人憤懣不平的一幕:明明有理在身的人,卻在與小人的交鋒中敗下陣來,難以在言語爭辯中占得上風。
    小人善於抓住人性中情緒易被煽動的弱點 。像在公司項目討論會上,小李精心準備方案,本是為了推動項目進展,卻被嫉妒他的小王抓住過去的小失誤攻擊。
    會議室內氣氛熱烈,小李站在投影儀前,手中的激光筆隨著講解在屏幕上移動,正有條不紊地闡述著新的產品推廣方案:“各位同事,通過對市場的深入調研,我們發現年輕群體對個性化定製的產品有很高的需求,所以我建議在推廣時主打定製服務,精準對接這部分客戶……”
    話還沒說完,坐在後排的小王突然陰陽怪氣地插了一句:“喲,小李,你說得頭頭是道,之前負責的那個項目,怎麽沒見有這麽好的成果?不會是紙上談兵吧?”
    小李一聽,臉上一陣發燙,他緊握著激光筆,努力克製著怒火,解釋道:“小王,你應該清楚,之前那個項目失敗主要是合作方臨時變更需求,這不是我能控製的。這次的方案,我可是做了充分準備。”
    小王卻不依不饒,嘴角掛著一絲嘲諷的笑:“準備充分又怎樣?誰知道是不是空有其表。”
    小李終於被激怒,提高音量反駁:“你憑什麽這麽說?你這純粹是在找茬!”原本有序的討論瞬間變成了兩人的爭吵,會議節奏被徹底打亂。
    小李被小王激怒後,情緒腦占據主導,邏輯清晰的表達被憤怒的反駁所替代,正中了小王下懷。
    小人對詭辯術的運用,是對邏輯規則的惡意曲解。在小區物業討論事件中,小劉與物業老板有私交,所以想保住現有物業。
    業主群裏消息不斷,老張正耐心地分析現有物業公司的問題:“大家看,這是我整理的資料,咱們小區物業的服務質量下滑嚴重,衛生打掃不及時,維修也總是拖延,而且費用還比周邊小區高。我考察了新的物業公司,他們口碑好,服務案例也很出色,我覺得更換物業對咱們小區是好事。”
    小劉立刻跳出來反駁:“老張,你說得倒輕鬆,新物業就一定好?要是換了之後更差,你能負責嗎?”
    老張無奈地歎了口氣,回複道:“小劉,我不是盲目推薦,新物業有成功管理同類型小區的經驗,這是他們的服務報告,大家可以看看。”
    小劉卻繼續詭辯:“經驗有什麽用?以前那些經驗豐富的大公司,最後出問題的還少嗎?”
    老張著急地解釋:“這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要具體分析……”可他的話很快被小劉一連串的歪理淹沒。
    從哲學角度看,詭辯是對辯證法的歪曲運用,通過偷換概念、以偏概全來混淆視聽。小劉將新物業可能存在的未知風險無限放大,而忽略老張基於大量調研得出的合理依據,讓其他業主在複雜的邏輯陷阱中迷失方向,模糊了問題的本質。
    社會環境對這種現象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以借錢不還的事件為例,老陳出於信任借錢給多年老友老鄭,老鄭卻在還款時耍賴。
    老陳來到老鄭家,盡量讓自己的語氣平和:“老鄭,咱們之前說好了還款時間,我現在家裏也有難處,孩子學費要交,老人看病也急用錢,你看能不能先把錢還我?”
    老鄭一聽,臉色驟變,扯著嗓子喊起來:“老陳,你這什麽意思?不就借了你點錢嗎?催這麽急!我生意都賠得底兒掉了,車都抵押了,你還在這逼我,還算不算朋友?”
    老陳又氣又無奈:“我不是逼你,我也實在沒辦法了,你當時答應得好好的……”
    老鄭一屁股坐在沙發上,耍賴道:“你有難處就找我?我找誰去?你再逼,這錢我更還不了!”
    周圍鄰居聽到爭吵聲圍過來,老鄭搶先訴苦,把自己說得淒慘無比,不明真相的鄰居開始對老陳指指點點,覺得他太不近人情。
    在鄰裏糾紛中,老王侵占老李家土地後,用言語攻擊老李“小心眼”,這利用了社會對鄰裏和睦、大度包容的普遍期望。老李拿著宅基地劃分圖紙,找到老李,心平氣和地說:“老王,你看這圖紙,你拓寬小道占了我家的地,這不符合規定,你還是把它恢複原狀吧。”
    老王自知理虧,卻不想麻煩,眼睛一轉,大聲嚷嚷:“多大點事兒啊,就占了這麽一點兒,你至於這麽斤斤計較?平常看你挺大方的,沒想到這麽小心眼!”
    老李一聽,忍不住提高了音量:“這不是大小的問題,是原則問題!你不能隨便占我的地。”
    老王脖子一梗,繼續狡辯:“原則?你咋不拿原則去找開發商?欺負我一個普通老百姓!”老李還想再解釋,老王卻直接轉身進屋,“砰”地關上了門。
    傳統的“和為貴”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往往對爭端中的“強勢”一方抱有偏見,哪怕這一方是在維護正當權益。老王正是利用了這種文化心理,將自己偽裝成受欺負的弱者,使老王有理說不清,遭受鄰居們的誤解。
    在信息時代,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得情緒化、簡單化的內容更容易吸引眼球。網紅博主對文藝電影的片麵批評能迅速傳播,而資深影評人陳老師的專業分析卻無人問津。
    陳老師坐在堆滿電影書籍的書房裏,對著電腦屏幕逐字逐句地斟酌,撰寫了一篇深度影評,從藝術價值、拍攝手法到文化內涵,全麵分析了一部新上映的文藝電影。
    與此同時,一位網紅博主坐在布置得極具網紅風格的房間裏,對著攝像頭發布了一條短視頻,言辭激烈地批評這部電影:“家人們,這部電影真的太爛了!又臭又長,完全看不懂,看了簡直就是浪費時間!千萬別去看!”這條簡單粗暴的短視頻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獲得了大量點讚和轉發。
    陳老師的專業影評雖然有理有據,但在鋪天蓋地的情緒化言論下,幾乎無人問津。
    從傳播學角度講,情緒性信息更容易引發共鳴和分享,形成傳播熱點,而理性觀點則在這場信息傳播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導致真理被淹沒在喧囂的輿論之中。
    有理之人辯不過小人,並非因為真理本身的無力,而是在這場特殊的“辯論”中,小人利用人性弱點、詭辯技巧以及社會環境因素,構築起一道道阻礙。
    但我們必須堅信,真理或許會在一時的口舌之爭中被掩蓋,但終會在時間的沉澱和理性的審視下,綻放出它應有的光芒 ,讓是非對錯得以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