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原來真有常青藤
字數:3758 加入書籤
“你不是常春藤,也不是富二代,帶不了生意給我們,憑什麽留在這?”電影《獵金·遊戲》裏,劉德華飾演的金融大佬這聲質問,像一記重錘,把“常春藤”狠狠地敲進了大眾的認知裏。
很多人這才驚覺,世上真有常春藤,更沒想到它在現實中有著如此沉甸甸的分量。
在大眾以往的認知裏,常春藤或許隻是一個偶爾聽聞卻從未深入了解的詞匯,模糊又遙遠。可在影片中,它卻成了寒門學子夢想路上的一道天塹,代表著一種難以企及的身份與資源象征,不禁讓人好奇,這神秘的常春藤究竟是什麽?
常春藤,其實是美國八所頂尖學府組成的高校聯盟,成員包括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布朗大學及康奈爾大學。
這些學校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636年創立的哈佛大學,最晚的康奈爾大學也於1865年誕生。它們曆經歲月沉澱,學術底蘊深厚,在教育界擁有著崇高地位。學術實力上,常春藤盟校堪稱全球翹楚。
以哈佛大學為例,它在多個學科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哈佛大學的生命科學與醫學、自然科學等學科常年名列前茅。其師資力量更是雄厚,匯聚了眾多諾貝爾獎得主、普利策獎獲得者等頂尖學者。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學院,培養出無數商業巨擘,金融、管理等專業在全球商業教育領域占據著核心地位。
在錄取標準上,常春藤盟校更是嚴苛到近乎殘酷。除了要求學生具備近乎完美的gpa成績、極高的標準化考試分數外,還十分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的課外活動經曆、獨特的個人才能、出色的領導能力等,都是錄取考量的關鍵因素。
這也導致其錄取率極低,以普林斯頓大學為例,每年的本科錄取率常常低於5,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這種選拔機製,一方麵保證了進入常春藤盟校的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另一方麵也使得常春藤的學位成為了一種稀缺且含金量極高的資本,在社會競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在全球範圍內,常春藤盟校的影響力無處不在。許多國家的政要都畢業於這些學校。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他在求學期間積累的知識和人脈,對其日後的政治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商業領域,常春藤盟校的校友網絡更是龐大而強大。這些校友憑借著在學校建立的深厚情誼和共同的身份認同,相互扶持,在全球商業版圖上縱橫捭闔。如高盛、摩根大通等頂尖金融機構的高層中,常春藤盟校的校友占據了相當高的比例。
這背後反映出的是教育與社會階層之間的緊密聯係,常春藤盟校的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知識,更幫助他們構建起高端人脈網絡,為未來的職業發展開辟廣闊道路。
常春藤盟校的影響力還體現在文化和社會層麵。它們的學術成果、研究發現常常引領全球的文化和思想潮流。學校舉辦的各類學術講座、文化活動,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學生,成為全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重要平台。這種文化影響力不僅提升了學校自身的聲譽,也為所在國家和地區帶來了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影片中,劉德華飾演的角色之所以對常春藤如此看重,正是因為它背後所代表的這些資源和影響力。常春藤的學曆,是進入頂尖金融機構、接觸高端人脈、獲取優質資源的敲門磚。
相比之下,寒門學子即便在國內頂尖大學畢業,在資源和人脈的積累上,也難以與常春藤的畢業生相抗衡。這也是為什麽影片中的主角,即便努力拚搏、成績優異,卻依然在麵試中遭受質疑和輕視。
現實裏,這樣的狀況也屢見不鮮。張雪峰曾直言金融不適合窮孩子學,現在看來,這話並非空穴來風。
就拿金融行業來說,那些頭部金融機構在招聘時,除了學曆要求,更看重求職者背後的人脈資源和家庭背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便從國內知名財經院校畢業,手握紮實的金融知識,可當與常春藤畢業且自帶家族企業資源的應聘者競爭同一崗位時,往往會敗下陣來。
因為在金融行業,人脈意味著業務,資源就是業績保障,光有書本知識,很難在這個圈子裏站穩腳跟。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一直對銀行工作抱有美好的幻想,覺得銀行工作輕鬆又體麵,薪資還高,簡直就是理想中的“鐵飯碗”。
為了能進入銀行係統,他花費大量時間備考,參加各種培訓課程,做了無數套真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功考上了一家地方性銀行。
剛入職時,他還沉浸在喜悅之中,覺得自己的人生即將步入正軌。可沒過多久,現實就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每天早上,他都要提前到崗準備一天的工作,晚上常常因為整理業務資料、完成業績指標而加班到很晚。
原本以為銀行櫃員隻是簡單地辦理存取款等業務,可實際上,除了基礎業務,還得承擔各種銷售任務,推銷信用卡、理財產品、保險等。
有一次,為了完成信用卡的開卡任務,他利用休息時間去商場、寫字樓附近擺攤宣傳。麵對來來往往行人的冷漠和拒絕,他的內心充滿了挫敗感。但為了不被扣績效,他隻能硬著頭皮繼續。
而且,銀行內部競爭也十分激烈,同崗位的同事們為了晉升機會,都在拚命努力。他發現,那些有關係、有資源的同事,在獲取優質客戶和業務資源上有著天然的優勢,而像他這樣毫無背景的新人,隻能靠自己一點點地積累,難度可想而知。
有一回,行裏有個重要的客戶資源對接項目,他滿心期待地準備了詳細的方案,本以為能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爭取到參與機會,可最終這個機會卻給了領導親戚,原因是對方能輕鬆說動客戶增加存款額度。
不僅是金融行業,藝術領域也是如此。有個從小展現出極高繪畫天賦的人,家裏省吃儉用供其學畫。憑借努力,考上國內頂尖藝術院校。
畢業後,一心想舉辦個人畫展,讓更多人看到作品。四處聯係畫廊,得到的回複不是場地費用高昂難以承受,就是需要有知名藝術家或者藝術機構推薦。因沒有這些人脈資源,畫展計劃一次次落空,看著堆積如山的畫作,滿心無奈與迷茫。
好不容易爭取到一次小型藝術展覽的參展機會,卻因為沒有人脈打點,作品被安排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幾乎無人問津。
傳媒行業同樣充滿著資源與人脈的門檻。有位學新聞傳媒專業的畢業生,在學校時多次獲得新聞報道獎項。畢業後,進入一家小媒體公司工作。
一次,公司爭取一個重要的國際會議報道機會,其滿懷熱情地提交報道方案,可最終公司卻把機會給了一位有關係的新人,僅僅因為對方能通過人脈拿到參會的獨家通行證。
在之後的工作中,每次有好的采訪資源和選題,也總是優先分配給那些有背景的同事,他隻能去做一些瑣碎、難以出彩的小任務,即便做出成績,也很難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認可。
常春藤,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它是夢想的殿堂,是實力的象征,也是階層與資源的代名詞。它讓我們看到了教育資源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背後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
但無論差距多大,影片中寒門學子不放棄的精神,以及現實中這些努力拚搏的人,都激勵著更多人努力打破壁壘,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
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改善社會資源分配機製,為每一個有夢想、有才華的人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讓個人的努力和能力在社會競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