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交談
字數:3645 加入書籤
“李梟同誌你好,終於見到你了。”,等到介紹完畢,陳啟凡熱情道,上前伸出手和李梟握了握。
“你好陳同誌。”,李梟和對方握了握手,也仔細打量了打量對方。
對方三十來歲,戴著一副厚眼鏡,那一身氣質,一看就是有學問的人。
看兩人還客氣上了,李姑父招呼道:“來都先坐,有什麽事情坐下說。”。
有了李姑父的招呼,幾人也都一一落座,剛一坐下,陳啟凡就迫不及待道:“李梟同誌,我昨天看了你製造的那些煙花,我想問一下,你是怎麽讓那竄天猴懸停在空中,並且轉彎的。”。
昨天回去後他想了一晚上,可怎麽都想不明白。
還有那個能飛到二三百米空中的竄天猴,以及飛機竄天猴,他感覺都很有研究的意義。
看李梟不說話,陳啟凡還以為李梟不願意透露,就著急的道:“我不是想要打聽竄天猴製造的方法,這個請放心,我是想…”。
說到這裏陳啟凡停頓了一下,似乎是在想怎麽解釋,稍一停頓就又道:“李梟同誌,你知道飛彈嗎?”。
李梟一聽就知道自己猜的沒錯,想了想李梟剛想說話。
李姑父就哈哈的笑了幾聲:“啟凡你這就不知道了吧!現在的一二三型號火箭彈都是李梟研究設計的。”
聽李姑父那樣說,陳啟凡就更熱情了,看向李梟的眼神都有些冒光:“李梟同誌,真沒想到那幾款火箭彈竟然是你研究出來的,我們國家的紅星1號火箭彈,就是在這幾款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
紅星一號火箭彈這個李梟是知道的,他上學的時候趙教授就曾給他說過,還要讓他參與研究,不過因為當時他正在研究機床拒絕了。
他記得這款火箭彈最遠射程好像在25千米左右。
別看隻有25千米,但要知道這個年代,射程最遠的飛彈也隻有370千米,一些國家比較初級的飛彈也就30千米左右。
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飛彈”的前身。
而紅星1號火箭彈之所以還叫做火箭彈,不叫做飛彈,這是因為紅星1號火箭彈無法製導。
雖然現在的製導係統相對比較簡單。
隻分為慣性製導和無線電指令製導兩種,但這也不是以現在國內的工業水平,可以製造出來的。
像是無線電指令製導,就是通過雷達等設備跟蹤目標和導彈,像是 “萊茵女兒” 導彈就是利用無線電指令製來製導的,它會通過地麵控製站跟蹤目標和導彈,然後再發送指令。
然發射飛彈對目標進行打擊。
不過想要製造出無線電指令製導,就需要高精度電子元器件、電路板以及通訊設備。
但要知道現在才1954年,雖然工業水平比前些年好的太多,但工業基礎依舊非常薄弱,電子技術更是一片空白,像是涉及到無線電指令製導的電子學、自動控製、通信等領域,不僅缺乏理論知識,更是缺少人才。
至於慣性製導,就要陀螺儀技術了,陀螺儀技術它可以測量物體角速率,在加上加速度計測量導彈運動參數,就可以算出導彈實時位置、姿態以及速度,然後在按照預定程序自主飛行。
不過它的製造難度也不小,需要高精度製造工藝,不說那個時候,這種工藝就算放到現在,也不是那個廠子都能製造出來。
第二就是陀螺儀技術還需要配合高精度的傳感器,這是因為陀螺儀傳出來的信號非常微弱,沒有高精度的傳感器,根本就無法提取到信號,就算能提取出來,還要放大這些信號的元件,以及噪聲抑製的技術。
因為信號處理的過程中,熱噪聲、電磁幹擾等噪音,都會幹擾到信號的準確性,所以必須來抑製噪音。
像是v2 導彈,就是用上了這種慣性製導的技術。
……
李梟兩人聊著一些關於“飛彈”的構想,越聊也是越投機。
“李梟同誌,你也這樣認為嗎?”。
李梟點了點頭:“當然了!我感覺要不了多久,飛彈就能實現跨洲打擊,你們知道v2飛彈嗎?”。
看到陳啟凡點了點頭,李梟這才道:“這種飛彈它當年從荷蘭海牙附近發射,幾分鍾就能打到倫敦,這中間可是足足隔著300多公裏,而要知道這款飛彈研究出來,已經是小10年前的事情了。
以現在的技術發展,很多國家肯定已經對這款飛彈進行改進了,不要說是300多公裏,1000公裏都有可能。”。<帝國和毛熊,就開始了對這款飛彈進行改進和研究。
在1953年,毛熊研究出來的r5導彈,就可以打擊1200公裏外的目標,至於洲際導彈,用不了幾年也就會被研究出來。
陳啟凡對此倒是不意外。
李姑父就皺起了眉:“這豈不是說敵人從國外發射飛彈,就能直接打到我們國內?有沒有辦法可以把它打擊下來?”。
李梟搖了搖頭:“飛彈的速度太快了,以現在的技術根本就不可能,這也是為什麽我們一定要研究飛彈,在我看來它的威懾性更大,特別是裝上核彈頭以後。”。
“那這豈不是說,一旦敵人用在飛彈上裝上核彈頭,我們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可以這麽說,不過我們也不是沒有反抗的機會,隻不過以我們的技術根本就做不到。”。
“什麽機會?”,聽李梟這麽說,陳啟凡一下子站了起來道。
“飛彈攔截係統。”。
這讓陳啟凡皺起了眉,有些不明所以。
見此李梟也不在賣關子:“飛彈既然能通過無線電來進行打擊,那我們為什麽不能利用雷達等探測手段進行攔截呢?
在雷達、衛星發現目標後,再把這消息傳給地麵指揮中心,之後再利用雷達進行精確探測,來確定飛彈的速度、軌跡、飛行方向,再利用計算機計算飛彈的軌跡,然後再用計算機算出最佳攔截點,之後發射導彈進行攔截。”。
李梟的解釋聽的陳啟凡和李姑父兩人有些傻了眼。
雖然其原理不難理解,但這一套下來讓兩人都感覺很是複雜,很懷疑在導彈落地之前,能不能計算出來。
一些話語更是難以理解,特別是李姑父,聞言一臉的懵。
喜歡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