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交流大會
字數:5182 加入書籤
毫無意外,這一份書信剛一上報,就立刻引起了重大關注。
雖然v1、v2 導彈早就出現,並展示出了它的威力,但在1954年國內關於導彈的認知,可沒有那麽深刻。
直到1954年下半年兩位老總去毛熊,見識到原子彈、氫彈等武器爆炸的秘密影像,對抗訓練後。
這才提出了大力發展導彈、核彈、氫彈等現代武器的建議。
不過雖然提出了建議,但以當時國內的大環境來講,想要研究出來很難,工業體係的不完善、科學技術人員的缺乏、國外的技術封鎖等等!
可以說是舉步艱難,隻能先讓一些專家、教授進行研究,甚至當時一些教授預測,想要研究出導彈至少也要10年。
而這一情況直到那人的回國,這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此時一間會議室中,四九城很多有名的教授、專家,都聚在了大會議室中。
這些專家、教授中,有研究材料的,有研究電子的,還有研究物理、化學、通信等方麵的專家教授。
此時眾人一個個麵色鄭重,看著手中關於衛星、飛彈、反飛彈係統等的資料。
這一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討論衛星、計算機未來的發展方向,研究李梟所說的那些功能,實現的可能性。
雖然在場的都是各方麵的大佬。
但看完資料心中還是有些震驚,很多東西都是他們還沒想到的,或者隱約中有那個想法,但一時就是沒捅破那一層窗戶紙。
可現在被這麽一提醒,瞬間豁然開朗。
就拿衛星來說,他們隻想到了用衛星對太空進行觀測,以及安裝無線電進行通訊,但像是對地球進行監測、對飛彈進行預警、對氣象進行預報,這都是眾人沒有想到的。
還有計算機,像是可以破解密碼,能加快武器的研發,等等眾人也都知道。
但用反導彈係統,這對他們就很陌生了。
並且他們還發現,無論是計算機,還是衛星,或者是飛彈、反飛彈係統,幾種都是相互支撐、緊密關聯的。
缺一不可。
“羅教授你怎麽想?”,看到資料上的內容,旁邊一個30多歲的人問道,他是去年從丹麥回國的,想著能用自己一身所學,參與到國家的建設當中去。
回國之後他就加入了羅教授的計算機研究團隊,開始對計算機做研究。
他本以為至少要用5年,或者10年的時間,才能研究出電子管計算機,但他沒想到,國內竟然已經有人研究出了晶體管計算機。
那可是晶體管啊!
就連現在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沒有研究出來,可以說國內的這台晶體管計算機,屬於世界第一。
而今天這一份資料,也讓他看到了未來更多計算機的應用。
“上麵說的很有可能,不,應該說一定會實現,在我看來,無論是衛星,還是飛彈的設計、攔截、追蹤,都離不開計算機強大的算力,
隻有算力夠強,才能在飛彈打擊到來前,計算出它的軌道,從而攔截,也幸虧現在咱們……”。
說到一半羅教授停頓了一下,現在對於晶體管計算機還要保密,不能說出去,止住了接下來要說的話,稍微一停頓,羅教授才又道。
“不過現在想要弄出反飛彈係統,先不說攔截飛彈用的武器,和衛星的監測,就說雷達,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根本就檢測不了那麽遠,
上一次一位同誌提到過,我們國家現在正在仿製,毛熊的防空警戒雷達,我記得這個雷達他的探測距離隻有80100 千米,根本就無法進行遠程檢測,再者就是計算機的算力,很難在短時間內算出飛彈的軌道。”。
聞言康教授也點了點頭,表示讚同:“確實,以我們現在的工業水平,想要製造出反飛彈係統很難,除了雷達以外,數據的傳輸也是一個問題,畢竟反飛彈係統會涉及到很多環節。
雷達、計算機、指揮中心、攔截武器,如何解決這幾者之間的快速傳輸,讓其不收到幹擾、延遲也是一個問題,正如資料上所說,我們現在應該立刻研究導彈、核彈技術,隻有我們手裏握著這張王牌,我們就有了底氣。”。
隨後康教授歎了一口氣道:“我們國家現在人才還是太匱乏,要是能多點技術人才就好了,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才,許多問題一時半會根本就無法攻克的。”。
聽到對方所言,羅教授也是歎了口氣,這情況他當然也知道,現在可以說是百廢待興,雖然有著毛熊的援助,但他看得清楚,這位老大哥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很多技術都是藏著掖著,高端技術還是要靠自己人才成。
可西方技術封鎖,給想要回國的科學家,設置重重障礙,就算是想要回國都做不到。
<帝為了阻止人才回到國內,可是利用了不少輿論等手段,來對國內進行抹黑,這也讓一些本來想要回國的科學家,心生猶豫,再加上帝國使了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一部分人從而放棄了回國的想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僅是兩人。
此時在屋內的二十多位專家、教授,在看完資料後,都在互相討論,在兩人的旁邊,幾人這個時候就談著我無線電通訊的問題。
在衛星上裝無線電,這功能確實有可能實現。
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難度,就比如如何抗幹擾,這個就是一個難題,畢竟宇宙中各種輻射太多了,這些輻射都有可能影響到無線電的信號。
此外傳輸距離也是一個問題。
在現場也有天文方麵的教授,聽到幾人的討論,一個40歲左右的男子想了想道:“在理論上,衛星的近地點,大約距離地球230千米,遠地點則是950千米左右,在這樣的距離範圍是可以實現衛星運行的,也就是說衛星上無線電的通訊距離,至少也要是950千米以上”。
這個人的話倒是讓幾名研究通訊的專家稍感疑惑,其中一個人就道:“為什麽最近是230千米,最遠是950千米?這是什麽意思?”。
“這是因為衛星的運行,他不是一個圓,而是橢圓,咱們的地球就位於這個橢圓的一個點上,衛星是圍繞著地球轉,這自然就有最近距離和最遠距離。”,說著那一位教授,還在一張紙上畫了畫。
對方這麽一說幾人就都明白了,這也讓幾人鬆了一口氣,因為短波通信利用電離層反射,通訊距離已經達到了數千公裏以上,那麽唯一要擔心的就是信號在傳輸過程中的損耗了。
還有就是太空的環境問題了。
如何對抗強輻射、如何應對高低溫的交變等等!這些也都要解決,在一致都認為在衛星上裝無線電的可能性可行後。
眾人又討論起了在衛星上裝雷達可不可行。
之後又開始討論安裝電視攝像機、可見光照相機、紅外相機、輻射計等的可能性。
像是電視攝像機,1939年就比較成熟了。可見光照相機要更早,在1839年就已經走向實用和普及。紅外相機在1917年,第一個光子探測器就已經製作成了。輻射計也是如此,自1881年發明以後,現在就已經相當成熟了。
而這幾種每一個的側重點又有不同。
電視攝像機就可以用於拍攝氣象變化,從而幫助氣象學家,分析出未來的天氣情況,檢測台風、暴雨等自然災害。
更是可以連續獲得動態圖像,將目標區域的情況傳輸回地麵站,也就說他可以直觀的展示動態視覺信息,讓人們看到關注目標的動態變化。
可見光照相機,重點在於拍攝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麵圖像,人們可以用他來繪製地區,了解地理地貌,山川河流的變化,記錄地物分布。
紅外相機的重點則是側重於偵查,對隱藏起來的建築物中,或者對軍事人員進行監視,之所以它更側重於偵查,這是因為它能夠發現目標與周圍環境的差異,也就是說它無論白天黑夜,全天都可以對目標進行監視。
最後的輻射計。
它可以根據輻射數據的分析,來判斷出氣壓、濕度、溫度等氣象情況,也可以對海洋等進行觀測,為氣候模型提供數據。
一個個討論過去。
越是討論幾人越興奮,雖然其中很多設施他們並不了解,但這沒關係,現場這麽多專家教授,總有知道的。
喊上一嗓子,對那設備了解人就會站出來,參與到討論中去。
這一討論就是好幾個小時。
等到最終討論下來,眾人才發現,資料上寫的那些功能竟然都有可能實現,之所以說是有可能,這還是因為隻有理論,沒有實踐的緣故。
這些當中要說討論最激烈的,還要屬對導彈的討論。
沒別的原因,主要是李梟所說的哪幾種想法太獨特了,單製導方式,李梟就提到了五種。
除了慣性製導、無線電製導以外,還有雷達製導、衛星製導、激光製導,很多人都沒想到,竟然還以這麽多製導的方式。
特別是雙重製導方式,更是讓人們眼前一亮。
喜歡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