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導彈技術
字數:4492 加入書籤
雙重製導顧名思義,就是采用兩種不同的製導方式。
在後世采用這種方式的導彈有很多。<帝的“哨兵”,就是采用的是慣性製導+gps製導。
慣性製導就是用導彈內部的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等設備,在一路上測量導彈的運動狀態、姿勢、速度以及大致軌跡飛行,這種製導方式自主性比較強,不依賴於外部,這也就意味著抗幹擾的能力比其它製導方式要優秀。
gps製導則是可以提供精確的位置,這樣一來就能大大提高導彈的命中幾率,使導彈不偏離目標位置。
除了慣性製導+gps製導模式外。
在後世,慣性製導+主動雷達製導的模式也很常見,這種模式主要用在反艦導彈上。
在前中期主要依靠慣性製導,用慣性製導保持導彈朝大致目標方向飛行,等到飛行末端,主動雷達製導才會啟動,在海麵上用雷達搜索目標,然後在進行打擊。
還有幾種采用的是慣性製導 + 地形匹配製導、慣性製導 + 星光製導、慣性製導 + 紅外製導、慣性製導 + 電視製導,以及慣性製導 + 指令製導的模式。
每種雙重製導模式側重點也不同,也有自己的傾向。
像是慣性製導 + 紅外製導,就常用於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慣性製導 + 電視製導則是空地導彈以及反坦克導彈。
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傾向,也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就拿空空導彈來說。
它的打擊目標,都是具有高機動性以及高速度的空中目標,這些目標的發動機都會產生紅外輻射,這樣一來利用紅外製導就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蹤效果。
再者紅外製導抗幹擾性能很強,這樣一來就算敵人使用帶電子幹擾的設備,紅外製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不受幹擾。
而後世之所以都開始使用雙重製導,甚至是多重製導,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能取長補短。
提高導彈的命中率,抗幹擾性等等。
李梟提前拿出來,也是想引導一下未來的發展方向,畢竟這些都是經過後世驗證過的。
不過他透露的大多都是2000年代以前的技術。
像是後世現代技術,對於這幾個年代來說不能說是科幻,但也差不多,很多技術在這個年代聽起來都很夢幻。
隨著討論的繼續,越來越的人參與進了飛彈的討論中。
眾人都一致認為,導彈、核彈,現在是研究的重點,衛星、計算機可以稍慢一步。
之所以有個優先級,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科技人才不足,隻能優先發展可以保護國家安全的東西,而導彈、核彈就是最優選,這兩樣東西在手,就能在國際上爭取話語權,也能不受到其它國家的核威脅和核訛詐。
不過李梟的那些提議,也給了眾人不少思路。
既然已經預料到在將來,敵人會研究出“反飛彈係統”,那麽就在設計之初把這一點考慮進去。
“馬教授、陳教授,資料上所說的懸停、變軌,你們認為能做到嗎?”,眾人討論到飛彈發射方式以及變軌時,任教授問道。
馬教授、陳教授兩人,都是航空工程方麵的專家,在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自動控製與結構彈性等方麵都有著研究。
之前對這種發射方式眾人就已經有了討論。
都認為這種發射方式優點有很多,這其一就是增加了靈活性,第二就是可以增加敵人防禦的難度,這也是最重要的。
在第一次懸停變軌後,這樣就能有效打亂敵方防空反導係統的預測,這是因為反飛彈係統是根據雷達進行跟蹤的,可在懸停時,飛彈速度無限接近與零,這與飛行中的飛彈有明顯卻別。
這樣一來就會迷惑敵人的雷達,再者導彈在懸停變軌後,飛彈的軌跡就有了變化,不再是拋物線的形式進行打擊,這樣一來就增加了不確定性,加大了計算出飛彈軌道的難度。
既然這種發射方式可以迷惑敵人,那麽之後就要討論這種技術能不能實現了。
馬教授、陳教授兩人對視了一眼,陳教授道:“我們認為可以實現,我們可以先在飛彈最底部,安裝一個火藥發射器,在飛彈發射後,這個火藥發射器的推力就會先把飛彈推到空中,
然後在啟動發動機,不過這個時候的發動機,還沒有全部釋放出他的推力,就可以造成懸停的現象,這樣一來就有了變軌的時間。
到此我們的飛彈也會讓雷達產生誤判,這個時候飛彈頭頂的兩個噴射孔,就可以控製導彈旋轉找準方向……。”。一邊說陳教授還在最前麵的一塊移動黑板上,畫出了建議圖紙,解釋著如何讓飛彈變軌。
等到陳教授說完,下麵的人也是一陣沉思,琢磨著陳教授所說。
這個時候吳教授舉了舉手道:“陳教授,在飛彈的最上麵是飛彈頭,裏麵裝的都是火藥,如果在飛彈頭上增加兩個噴射孔,這會不會造成某些意外。”,說著吳教授就給眾人講解了一下,飛彈的大概結構,作為軍工專家,對於這些他很清楚,但顯然在場的人對於飛彈,並不是所有人都了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聽完吳教授的教授,陳教授想了想道:“吳教授說得對,剛剛是我沒想到這一點,吳教授你有什麽建議嗎?”。
“我們如果給它加一個帽子呢。”。
聞言眾人都看向了他,吳教授就解釋道:“我們用一個蓋子把飛彈頭蓋起來,噴射口就開在這個蓋子上,在蓋子的內部有著單獨的推動裝置,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影響到飛彈頭,等到完成變軌後,我們在多在蓋子上設計一個向上推的力,把蓋子給推開,露出飛彈頭。”。
“這個設計好,既不會影響飛彈頭,又可以留出噴射口來,那我們在第一次變軌後,留下蓋子用於二次變軌呢?這個是不是也可以試試。”。
“二次變軌?這怎麽變?在高速下如果再利用噴射口變軌,稍微偏差,飛彈可能就會偏離方向。”,有人疑惑道。
“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二級助推,在第一級助推能量消耗完畢後,然後進行分離,在啟動二級助推,這樣一來能增加飛彈的射程,也能在分離的時候,發射幹擾彈,再一次迷惑敵人的雷達,
然後等到飛彈速度慢下來後,在進行一次變軌,甚至我們可以設計出三級助推,四級助推、五級助推的飛彈。”。
片刻安靜過後,吳教授道:“增加二次助推,以及在分離過程中發射幹擾彈,這兩個建議倒是可以試試,不過如果等到慢下來再一次變軌,這中間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飛彈速度的下降,飛彈就會失去平衡從而產生偏差,這樣很可能會降低命中精度。
再者飛彈的軌道都是提前計算好的,特別是長距離,跨州飛彈,微小的偏差,可能就會導致飛彈偏離原有的目標。”。
“我倒不這麽認為,慢下來再一次變軌,就像那位同誌說的那樣,可以打亂敵方對飛彈的軌道計算,也可以修正前麵飛彈的誤差,這樣反而能提高精準度。”,這個時候又有一人道。
聽完那人所說,羅教授想了想站了起來:“剛剛這位同誌雖然說的不錯,但飛彈軌跡都是提前算好的,如果中途改變的話,就要重新計算,在短時間內,我們根本就無法得到結果,有計算機也不行。”。
這個時候又有人插嘴道:“我支持羅教授的說法,再者就算計算機算力足夠,但飛彈的飛行軌跡、速度,都需要相關傳感器,進行測量,
但據我所知,現在的傳感器精準度不夠,用在飛彈上也有局限性,無線信號傳送也很容易受到幹擾,這些都是問題。”。
眾多專家你一句我一句,商討著在飛彈上可實現性,有時還會爭吵上兩句,不過這都很正常。
這一商量就好幾天,這才有了一個大致的方案結果。
這倒不是一兩個想法就難住了眾人,主要是李梟對未來飛彈的想法有些多。
喜歡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