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七章 兵臨城下

字數:3336   加入書籤

A+A-


    鑒於情報,張好古決定,即日出發,目標澎湖,水師移駐澎湖,在澎湖設立臨時中轉站,李明忠帶護國軍三千水師及山東水師負責輜重周轉並守護澎湖,琳德裕帶四千護國軍水師及浙江水師一部負責運糧事宜,撥付戰艦三十艘,糧船五十艘。
    護國軍一旅和護國軍水師主力連同作戰,水師由鹿耳門逆流而上,護國軍負責登陸作戰,水師陸戰隊協同。
    福建水師負責封鎖,監視馬拉維方向援軍,並擊退或纏住援軍。
    剩餘浙江水師,巡邏澎湖海域,負責外圍警戒。
    船隊調遣需要時間,另外鹿耳門的大潮在每月十五,初一兩天。張好古見計劃也未曾外泄,便決定延後,也讓五省水師多一點時間磨合,確定具體指揮權。
    崇禎十一年正月月二十九日的台灣海峽,月光如水,海風輕拂。張好古站在旗艦甲板上,凝視著手中那份標注著特殊符號的潮汐表。這份由何斌秘密測繪的,又經過護國軍偵探反複測驗過的水文資料顯示,次日拂曉將迎來本月度最大的天文大潮。他的目光移向遠處那條被荷蘭人視為天險的鹿耳門水道——這條寬僅裏許的狹窄航道,即將成為中國軍事史上最輝煌的戰略突襲通道。張好古對天時地利的精準把握,又加上明軍人數上的優勢,不僅展現了傳統軍事智慧的精髓,更創造了一個跨越世紀的戰術奇跡。
    張好古選擇崇禎十一年年農曆正月公曆二月)出兵,是對自然規律與人類心理的絕妙利用。從氣象學角度看,此時正值東北季風,風向有利於從金門直航台灣,卻利於荷蘭人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北上增援的航線。現代海洋氣象數據顯示,台灣海峽正月份出現6級以上大風的概率是很少的,而這種對自然規律的把握,使明軍獲得了\"順風而行\"的戰略優勢。
    更深層的考量是農業生產周期。張好古將登陸時間精確安排在台灣南部稻作收獲季之前,自己有糧,這既確保了軍糧供應,又切斷了荷蘭人的糧食補給。荷蘭史料記載,當明軍登陸時,熱蘭遮城糧倉僅存三個月口糧,這一時間計算直接影響了後續圍城戰的走向。
    最精妙的是對荷蘭守軍心理時鍾的操控。鄭成功特意選擇在基督教安息日淩晨發起進攻。荷蘭東印度公司《熱蘭遮城日誌》記載,當晚\"多數軍官參加酒會至深夜\",哨兵也比平日減少三成。當明軍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禾寮港時,荷蘭人正沉浸在宗教節日的鬆懈中,這種對敵人心理弱點的精準打擊,展現了張好古超凡的戰場感知能力。
    鹿耳門水道的選擇,是軍事地理學上的神來之筆。這條位於台江與外海之間的狹長水道,全長約六公裏,最窄處僅有百丈,退潮時水深僅九尺。荷蘭人基於日常觀測,認定其無法通行明軍的大型戰船吃水普遍在九尺以上),因而在此僅布置了四門小炮和三十名守軍。
    張好古卻從何斌提供的潮汐數據中發現了破綻。根據崇禎九年到十年的秘密測量,鹿耳門在大潮時水深可達丈三,持續時間約兩個時辰。更關鍵的是,正月三十日恰逢朔望大潮月相為新月),潮差比平日高出四尺米。張好古經過精確計算,艦隊通過所需時間,將登陸行動安排在淩晨醜時末至卯時這個潮位窗口期。
    後世海洋學家複原發現,當日鹿耳門實際潮位達到丈三尺餘,流速2.1節。明軍艦隊以單縱隊形,首尾相連如長蛇般蜿蜒通過。當先導船遭遇荷蘭哨兵詢問時,精通荷蘭語的何斌立即回應\"東印度公司商船\",這個精心設計的欺騙細節為後續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至日出時分,已有兩萬餘名士兵、二百餘艘戰船完成登陸,而荷蘭人的防禦炮台還在沉睡中。
    張好古構建的欺騙體係,堪稱前現代戰爭中的\"麵具舞會\"。他首先在廈門一帶大張旗鼓操練水師,製造下南洋的假象;同時派使者向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示好,暗示有意聯合對抗荷蘭。這些動作通過商人、漁民等渠道自然流入荷蘭情報網絡。荷蘭總督揆一在崇禎年底的信中仍堅信:\"明軍的目標絕不是台灣,或許是南洋的某個海盜據點。\"
    登陸前三天,張好古還實施了精彩的\"燈光欺騙\"。他命令部分戰船在澎湖列島點燃加倍數量的燈火,製造主力仍在休整的假象,同時真正的主力艦隊借著夜色掩護悄然南下。這種戰術與後世諾曼底登陸前盟軍的\"虛設軍營\"如出一轍,卻早了近三百年。
    張好古的時空戰略,本質上是將《易經》\"時中\"思想與《孫子兵法》\"九地\"理論完美融合的產物。他不僅考慮天文氣象等自然時間天時),還計算了農業生產、宗教習俗等人文時間人和);既利用了地形地貌的靜態空間地利),又創造了情報迷霧的動態空間神助)。這種多維度的戰略思維,在任何時代都具啟示意義。
    當旭日東升,明軍旗幟在禾寮港迎風飄揚時,這場精心設計的時空魔術達到了高潮。荷蘭史料記載,普羅民遮城守軍看到海上突然出現的數百艘戰船時,第一反應是\"上帝拋棄了我們\"。這種心理震撼產生的戰略效果,遠超單純的軍事打擊。張好古用天時地利編織的戰略羅網證明:真正的名將不僅會打仗,更懂得如何讓時空為自己所用。在這片連接大陸與台灣的海域上,他書寫的不隻是軍事傳奇,更是一部關於中華民族智慧與勇氣的永恒史詩。
    晨曦初露,鄭成功站在旗艦的甲板上,凝視著剛剛占領的灘頭陣地。在他身後,四百艘戰船如巨獸般蟄伏在海麵上;麵前,數千名精銳士兵正在迅速構築防禦工事。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登陸作戰,而是一次精心設計的立體聯合作戰行動,一場將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經典戰役。張好古以其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構建了一個嚴密的作戰體係,將陸海協同、心理戰術和圍困完美結合,最終完成了收複台灣的偉業。
    ?登陸作戰的閃電行動?展現了護國軍驚人的執行力。正月三十成功通過鹿耳門水道後,鄭軍立即展開多點登陸。精銳部隊在禾寮港搶灘,迅速建立縱深達三裏的灘頭陣地。與此同時,另一支奇兵從側翼迂回,切斷了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之間的陸路聯係。張好古親自督戰,命令士兵在登陸後六小時內完成防禦工事的構築,包括挖掘戰壕、設置鹿砦和架設簡易炮台。這種高效的登陸作戰,比二戰中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早了近三百年,其組織之嚴密、行動之迅速,令人歎為觀止。
    ?台江海權的絕對掌控?是這場戰役的關鍵轉折。張好古深知製海權的重要性,命令水師主力封鎖台江內海。數十艘裝備重炮的趕繒船呈半月形陣列,徹底切斷了荷蘭兩大要塞之間的水上聯係。更有意思的是,明軍還有鄭芝龍帶領的福建水師戰船組成機動艦隊,在台灣周邊海域巡邏,攔截任何可能的荷蘭援軍。這種立體化的海上封鎖,使荷蘭人完全喪失了海上機動能力。據荷蘭史料記載,被困在熱蘭遮城的士兵曾絕望地寫道:\"中國人的船隻像海上的城牆,我們連一條舢板都無法突破。\"
    ?心理戰術的精妙運用?加速了普羅民遮城的陷落。在包圍普羅民遮城後,張好古並未急於強攻,而是采用了中國古代兵法中\"攻心為上\"的策略。白天,明軍士兵在城外焚燒濕稻草,製造遮天蔽日的濃煙;夜晚,則擂鼓呐喊,製造大軍壓境的假象。更絕妙的是,鄭成功命令士兵挖掘地道,故意讓荷蘭守軍聽到挖掘聲,卻不急於進攻。這種虛實結合的心理戰持續了五天,最終徹底瓦解了守軍的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