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九章 百姓助戰,拿下赤嵌城

字數:3074   加入書籤

A+A-


    赤嵌城外的甘蔗田在微風中沙沙作響。王老伯蹲在田埂上,用粗糙的手指撫摸著幹裂的土地,耳邊又響起了昨夜荷蘭人的皮鞭聲。自從紅毛鬼來了以後,這片土地上的哭聲比笑聲多。他抬頭望了望陰沉的天空,忽然聽到遠處傳來隆隆炮聲和喊殺聲。
    \"阿公快看!\"隔壁家的阿水扔下鋤頭,指著海麵驚呼。王老伯眯起昏花的老眼,隻見碧波萬頃間,數百艘戰船漂浮不定。最前麵的那艘大船上,一麵繡著日月星辰的旗幟在朝陽中獵獵作響。\"是大明軍隊!是大明的日月星辰旗!\"王老伯的眼淚突然就湧了出來,他顫抖著跪倒在地,幹裂的嘴唇不住地哆嗦。
    消息像野火般在鄉間蔓延。田間勞作的農人扔下了鋤頭。人們從四麵八方湧向海岸,有人赤著腳在田埂上奔跑,有人推著獨輪車吱呀作響,更有白發蒼蒼的老嫗拄著竹杖蹣跚前行。阿水攙扶著王老伯趕到北線尾時,護國軍的戰鬥已經結束。他們看見一個身著鎧甲的將軍正在沙灘上展開地圖,身旁的帥旗上赫然繡著一個筆力遒勁的\"張\"字。
    \"鄉親們!\"一個洪亮的聲音在人群中炸響。隻見那將軍站在礁石上,陽光為他鍍上一層金邊:\"我張好古奉大明正朔,今日來收複故土!\"話音未落,海灘上已哭成一片。王老伯看見鄰村的李鐵匠突然跪在海水裏,把臉深深埋進掌心,肩膀劇烈地抖動著——三年前,他的妻女就是被荷蘭人拖進赤嵌城再沒出來。
    第二天拂曉,赤嵌城外出現了奇特的景象。數千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男人扛著鋤頭鐵鍬,婦女挑著竹筐土箕,連總角小兒都抱著陶罐來回運水。李鐵匠帶著上百個青壯年在最前線挖戰壕,他們古銅色的脊背上滾著汗珠,在晨光中閃閃發亮。\"再挖深些!\"他抹了把臉上的泥漿,\"讓紅毛鬼的炮彈陷在裏頭!\"幾個荷蘭士兵在城牆上探頭張望,很快就被竹竿綁著的鐵鉤拽了下去。
    城西的椰林裏,張好古正在觀察城防。他忽然發現護城河的水位正在下降,轉頭看見上百個百姓正在上遊用沙袋築壩。\"稟張大帥,\"一個包著頭巾的老漁民咧嘴笑道:\"咱們把水斷了,看紅毛鬼還能撐幾天!\"夕陽西下時,赤嵌城已經被三道蜿蜒的壕溝團團圍住,溝裏插滿了削尖的竹刺。炊煙從各處臨時搭起的灶台升起,婦女們把剛烙好的麵餅塞到士兵手裏,孩子們圍著篝火追逐嬉戲,仿佛這不是戰場,而是一場久違的廟會。
    夜深了,王老伯蹲在戰壕邊磨著鐮刀。他望著城牆上驚慌晃動的火把,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跟著父親迎接顏思齊船隊的場景。月光照在營地中央的日月旗上,那曾經熟悉的星辰圖案讓他喉頭發緊。老人粗糙的手指輕輕撫過旗角,就像撫摸失散多年的孩子。遠處的海浪聲隱約可聞,仿佛在訴說一個即將終結的漫長噩夢。
    台灣赤嵌城外,張好古凝視著這座荷蘭人建造的棱堡要塞。普羅文查城雖小,卻是荷蘭殖民統治的重要象征。護國軍登陸後僅用三天就完成了對這座要塞的合圍,一場不見硝煙的心理攻堅戰就此展開。這場攻城戰不僅展現了張好古高超的軍事智慧,更成為\"攻心戰\"的典範之作。
    普羅文查城的戰略弱點?注定了它難以長期固守。這座荷蘭人建造的要塞,原本隻是荷蘭人鎮壓台灣農民起義後建立的輔助據點。城牆周長不足一裏,僅配備十餘門老舊火炮。更致命的是,城內淡水儲備僅能維持八天,糧食庫存也十分有限。守軍司令描難實叮在戰前報告中就曾警告:\"我們連一場持續兩周的圍困都難以承受\"。張好古在戰前通過華人商賈獲取了這些關鍵情報,因此將普羅文查城列為首要攻擊目標。他深知,拿下這座相對薄弱的前哨要塞,不僅能打擊荷軍士氣,更能獲得進攻熱蘭遮城的跳板。
    荷軍的僥幸心理與張好古的戰略定力?形成了鮮明對比。被圍初期,描難實叮竟異想天開地提出支付賠款讓護國軍撤退。這種殖民者慣用的\"金錢換和平\"伎倆,立即遭到張好古的嚴詞拒絕:\"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必須物歸原主\"。
    荷軍見計不成,又提出讓守軍安全撤往熱蘭遮城的條件。張好古再次拒絕,他聲討荷蘭殖民者的罪行,並義正辭嚴地指出:台灣曆來是屬於中國的,本應把它歸還原主。如果你們仍舊違抗我的命令,那麽我將立即下令進攻。他清楚放虎歸山後患無窮的道理。與此同時,護國軍開始有條不紊地修築圍城工事,在城外架設了五十餘門火炮,其中包含三十門鬆江製造總局生產的新式重炮。這種既強硬又冷靜的態度,給守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攻心戰術的連環妙用?成為壓垮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張好古首先釋放了二十餘名荷蘭俘虜,讓他們帶著護國軍軍的優厚條件回城勸降:隻要放下武器,保證人身安全。這些俘虜回到城內後,將護國軍兵強馬壯的情況如實相告,極大動搖了守軍意誌。與此同時,張好古命令士兵在城外焚燒稻草,製造遮天蔽日的濃煙;夜間則擂鼓呐喊,模擬大軍進攻。更絕妙的是,他故意讓守軍看到護國軍士兵在享用豐盛餐食,而城內糧水日漸匱乏的對比。這種心理戰術的組合運用,使守軍士氣徹底崩潰。描難實叮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就像困在籠子裏的老鼠,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絕望\"。在張好古強大的攻勢麵前,荷蘭軍隊被迫投降。
    兵不血刃的最終勝利?印證了《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二月四日,普羅文查城守軍終於開城投降。令人驚歎的是,這場攻城戰幾乎沒有發生激烈戰鬥,護國軍無一傷亡。投降的三百四十名荷蘭士兵全部成為俘虜,後被分批安置。張好古嚴格約束部隊,禁止虐待俘虜,甚至允許他們保留個人財物。這種寬大處理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仁義精神,也為後續勸降熱蘭遮城守軍埋下伏筆。值得一提的是,護國軍繳獲的荷蘭軍旗和文書,成為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的重要曆史物證。
    民心所向的連鎖反應?才是這場勝利的最大收獲。普羅文查城陷落的消息傳開後,台灣各地爆發了反抗荷蘭統治的起義。大員、麻豆、蕭壟等地的漢族移民和原住民紛紛揭竿而起,襲擊荷蘭人的種植園和哨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起義者很多都打著\"迎接大明軍\"的旗號,自發組織起來配合護國軍作戰。荷蘭總督揆一在給巴達維亞的報告中哀歎:\"我們失去的不隻是一座要塞,而是整個台灣的人心\"。這種民心向背的轉變,為張好古最終收複台灣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站在曆史的長河中回望,普羅文查城之戰的意義遠超一場普通的攻城戰。張好古以非凡的戰略眼光,將軍事壓力與心理攻勢完美結合,創造了\"以全爭於天下\"的經典戰例。更深遠的是,這場勝利喚醒了台灣民眾的民族意識,證明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後世,當國人重溫這段曆史時,不僅為張好古的軍事智慧所折服,更應銘記: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終究要靠爭取民心這個最強大的武器。曆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任何分裂國家的企圖都不得人心,也絕不會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