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打火機

字數:3674   加入書籤

A+A-


    他想起丁憂守製時,孤身麵對鬆江風雨的寂靜歲月,也曾以為此生將與文章筆墨相伴終老。可如今,黃道周恩師“綱常萬古”的教誨,以及鬆江府亟待修繕的城牆、需要守護的百姓,都化作無形的力量,推動著他接下這份重任。
    鬆江府是生養他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刻著回憶。城牆不僅是防禦工事,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承載著無數鬆江人的故事與情感。陳子龍摩挲著案上的畫卷,仿佛能看到修繕後的城牆屹立在吳江之畔,為百姓遮風擋雨。這份責任感,比任何榮耀都來得更為沉重,卻也讓他內心無比堅定。他深吸一口氣,暗自發誓,定要不負所托。
    看著張好古誠懇而真摯的目光,陳子龍不再猶豫,答應了下來。
    張好古見到陳子龍答應,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左手拉過陳子龍的手,右手輕輕拍著,“謝謝陳兄的加入,日後鬆江府會更加繁榮,因為有我們的努力,大明也會更加強盛。”
    陳子龍不僅文采出眾,更是一位有能力且敢於作為的人。事實上,他的丁憂期早已結束,但他卻遲遲沒有進京述職。這其中的緣由,便是他對朝廷內部爭權奪利、腐敗不堪的現狀深感痛心。
    在他看來,許多正直且有能力的官員都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反而屢屢遭受打壓。這種現象在他自己的赴考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陳子龍深知,自己雖然是複社成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應該被無端打壓。
    他認為,自己屢次考試不中的真正原因並非文章寫得不好,而是被人蓄意打壓。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讓他對朝廷的公正性產生了懷疑,也讓他對官場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複社,一個以複興傳統文化、推動學術發展為根本目標的組織,其宗旨強調學問應當服務於現實政治和社會需求。這一理念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於對明末政治腐敗的深刻反思。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風氣萎靡,道德淪喪,政治黑暗。複社的成員們深知,要想改變這種局麵,必須從文化和學術入手,培養出一批有真才實學、能夠擔當社會責任的人才。
    他們堅信,隻有通過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才能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學問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複社的存在是積極的、向上的,他們的努力是為了大明的振興。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喚起社會各界對文化和學術的重視,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然而,這樣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組織,卻遭到了一些人的誤解和詆毀。他們認為複社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甚至有人將其與政治陰謀聯係在一起。
    但事實上,複社的成員們都是一群有理想、有擔當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初衷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們的努力和付出,不應該被輕易否定和忽視。
    複社成員不僅關注學術,更將“致君聖民”作為政治理想,他們堅信通過文學結社可以影響朝政,批判閹黨專權,從而推動政治清明。
    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嗎?畢竟,這樣的組織能夠匯聚眾多有識之士,共同探討如何改善國家的政治狀況,為百姓謀福祉。
    盡管表麵上看,大家都以文學創作和學術研討為幌子,但實際上,複社是晚明士大夫改良政治的重要平台。這些成員大多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他們熱愛大明,堅守著傳統儒家的道德準則。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麽那些正直的人、敢於說真話的人卻要遭到排斥呢?難道這個社會不應該鼓勵和支持這樣的人嗎?他們的存在本應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可現實卻如此殘酷,讓人不禁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
    “陳兄啊,我對你的情況可是心知肚明啊!這麽多年來,你一直遭受著委屈,心中的誌向難以舒展,才華也無處施展,實在是令人惋惜啊!我知道你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這一點我非常欽佩。然而,僅僅有理想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將其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願望。
    就像我曾經說過的那樣,‘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我自己也曾經曆過昭獄的磨難,遭受過他人的排擠和打擊,但我始終堅信,隻要我們心中有信念,為了大明的繁榮富強,為了大明百姓的幸福安康,我們就一定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奮勇向前。
    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衝破那些早已過時的陳規舊矩,毫不猶豫地拋棄那些嚴重阻礙我們發展的固有觀念和傳統做法。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夠開辟出一條全新的道路,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模式。
    這樣一來,我們的大明將會變得更加富裕、繁榮和昌盛,而大明的子民們也能夠享受到更為美好的生活。不僅如此,我們還要讓那些外族對我們刮目相看,當他們看到我們的時候,內心深處會湧起敬畏之情,甚至可能會因為我們的強大而感到戰栗。
    為了達成這個宏偉的目標,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齊心協力,共同奮鬥。陳兄你對此有什麽看法呢?”
    陳子龍聽著對方的話語,心中仿佛有一團火焰在燃燒,他的雙眼逐漸變得明亮起來,閃爍著興奮和激動的光芒。
    他緊緊握住拳頭,聲音略微有些顫抖地說道:“致遠,請相信我!我陳子龍在此立誓,定會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民族,傾盡我的一生去奮鬥!”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無比的決心和信念,仿佛已經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
    “好,陳兄,那我們就聯係一切誌同道合的人為國家,為人民而奮鬥。那就請陳兄早日上任。”
    “可,我把家中瑣事安排好,就來上衙。”
    至此,張好古又多了一個臂膀。
    送走陳子龍後,張好古又派人把王徴,孫元化請了過來。
    王徴把自行車的事講了講,目前遇到瓶頸了,材料不耐用,粗笨,可以用,就是不耐用。
    張好古笑著說“有了開頭,就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會越來越精致,越來越耐用。材料也終歸能解決的,就像現在的大炮,用了新材料,不是比以前的輕便了有一半了麽,而且更耐用,威力更足,我相信,以後會變得更精致,更耐用,威力更大。”
    這時,孫元化接過了話,“致遠說的不錯,新材料比雙層的更好,火炮在進化,越來越好,可是火藥也是遇到瓶頸了,我覺得同樣多的火藥,威力應該更足,還有可以細分用途,火藥,炸藥,應該分類。”
    “師兄說的不錯,等過段時間,我提出方案,師兄來實踐和改進。”
    “良甫兄,王徴字良甫)有一小東西,請你們器械總局做出來,並盡快列裝。”
    說著話,張好古把打火機的圖紙拿了出來,孫元化,王徴也圍了過來,上下兩半外殼,內芯,內芯裏麵裝上棉花並引出一個頭,精巧的地方就是燧石和火輪,看起來很簡單 ,但是不容易做出來,東西倒也不大。
    張好古又說了用法,火油現在有不少了,用火油把內芯裏的棉花浸透,火輪擦著燧石,打出火花,就引燃露出的棉花芯,點著了,這樣引火很方便,就是單個士兵出任務也能檢點幹柴燒點熱水喝,利用配製的鐵盔,還能做口熱乎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