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雲遊四方
字數:2822 加入書籤
【流亡之後,走投無路的朱元璋不得不投奔了皇覺寺,在廟裏麵當了和尚。】
【雖然在這裏需要做掃地上香燒飯洗衣敲鍾擊鼓等各種活計,但是原本家中也有大量的活計;雖然會時不時就遭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但這些也不影響他在寺廟中有吃的能活下去。】
【所以,朱元璋在皇覺寺中待了一段時間,並且也沒有想著要離開這裏。】
【但好景不長,天災人禍同樣波及到了寺廟,地方上饑荒嚴重,寺廟裏麵同樣也沒了糧食,住持隻能讓和尚們全都去雲遊化緣,自謀生路,朱元璋當然也不例外,此時,他十七歲。】
【朱元璋的雲遊之路非常長,他一路從濠州走到了合肥,又向西,從合肥進入了河南地界,經過了固始、信陽,然後往北走,經過了汝州河南平頂山)、陳州河南周口),還往東邊經過了鹿邑河南周口)、亳州……在至正八年回到了皇覺寺。】
【這一番經曆對朱元璋的影響很大,我們都知道,有句話叫“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也知道出去旅遊見見不同的地方能夠增長閱曆眼界從而提升一個人的能力水平,還能看到現在許多家長有條件的情況下都願意帶孩子出去去不同的地方……對於朱元璋來說也是同理。】
【這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見識到了不同的風土人情,與各種各樣的人打過了交道,見過富貴人家的情況,見過普通百姓的艱難,見過許多人為了生存或者利益的算計,積累了與人打交道等方麵的社會經驗……】
【這對於他日後的發展非常有價值。】
【同時,他在外麵雲遊的三年,也是天下起義活動風起雲湧的時候,關於白蓮教“明王出世”的說法廣為流傳,朱元璋在雲遊的過程中也接觸過不少。】
“是的,眼界問題,這本身就是貴族官員家庭的兒孫和普通百姓之間差距極大的一個方麵。”楊堅對這一點非常讚同。
作為貴族家庭出身的人,他能夠非常輕易地接觸到許多東西,不論是不涉及政治的單純的各地風土人情,還是涉及到人際往來的交往活動,還是關於政治天下的各種消息秘聞……他都能比較輕易地接觸到。
從小,他就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父母叔伯等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可能就和某些政治風向動向有關,一言一行都可能帶有影響;飯桌上隨口的一兩句話可能就蘊含著對某些群體而言至關重要關乎生死的消息……
但這都隻不過是飯後閑談甚至逗小孩兒的話語而已,或者,隻是他們日常起居的尋常行為。
可是實際上,對於許多根本接觸不到這方麵內容的人而言,這些消息,對他們就是關鍵。
此外,還有各種書籍,錢財,人脈……從書籍中,他可以看到各地的風土人情,看到不同的天下,有錢財可以支持他出去各地——如果他想父母同意且情況允許的話,有人脈,他可以從其他人口中聽到關於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況,涉及到地理人文、錢財政局……
這就是貴族官員家庭出身的人和普通百姓家庭天然的巨大差距。
哪怕是最普通的小官,他所能接觸到的各種信息,也要比尋常的百姓多上許多。
這樣的差距,從小培養起來的差距,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彌補的。
也包括正在嚐試推行的科舉製。
——其實,楊堅很清楚,即使推行了科舉製,就如同宋朝那樣廣泛全麵、世家門閥基本不存在的科舉製,官宦家庭出身的子弟和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子弟,能夠交出的答卷,大部分也會有不少差距。
無他,就是這種從小的眼界和知識麵的差距。
這種差距,不是不可以彌補,但隻有兩種方法:要麽,普通百姓家庭的這個人是個絕對的天才!那種就是和尋常人完全不同的天才!天才不能以常理度之,即便沒有這種積累,他們的才華也能夠高出一截;要麽,就是拚命讀書,拜一個名師,用後來的努力來彌補……
但這兩種同樣其實都不是尋常人能夠做到的。
天才就不說了;後者,拜得名師也不簡單,同時,就算後天讀書拚命彌補,可是想要彌補成功同樣需要不低的天賦……
家庭環境,真的影響很大。
當然,楊堅依舊還是要推行科舉製,這和到底有多少普通百姓能夠考出來沒有關係。
而朱元璋有了這三年的經曆,真的會對他日後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不過,能夠在為了求生的遊曆中看到這麽多的情況,了解到這麽多內容,學會這麽多東西……這個明太祖本人的頭腦和心性也不容小覷。”獨孤皇後在一旁讚揚了朱元璋本人的能力水平。
楊堅點頭。
可不是,朱元璋可不是如世家子弟那樣出去有錢有閑的遊學,人家可是活不下去不得不出去化緣隻為了活命……這種不知道哪天可能就活不下去的情況下,他還能學會這麽多東西,注意到這麽多情況,拓寬自己的眼界……
朱元璋此人的頭腦和心性都絕非常人。
或許,這也是日後朱元璋能夠成為那個從農民出身又帶著農民起義軍獲勝的人的原因之一。
喜歡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