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打擊·潘元紹·烈女

字數:2995   加入書籤

A+A-


    “而且就算不提什麽感情不感情的了,隻說這件事情本身,對張士誠的打擊也不可能小了……”還有人從其他方麵來論證這件事情的巨大影響,“不論張士信當時的待遇如何,他都是張士誠的親弟弟,他不可能沒事兒跑到什麽已經確定很危險的地方去——要是作戰的話另說,但是要是吃個桃子這種事情,他肯定是要處在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的……”
    張士信作為張士誠的親弟弟,哪怕張士誠真的因為之前的那一戰對他有了不爽,對這個弟弟有了芥蒂,覺得這個弟弟壞了自己的大事兒,甚至開始討厭這個弟弟了,那他也不至於說要直接要了自己親弟弟的性命。
    所以,張士信如果說要找個地方吃桃子,悠悠閑閑的,那麽他也不可能真的到了什麽危險的地方——那是作戰而不是悠閑。
    換言之,在當時的張士誠、張士信、張士誠手底下的人們看來,閶門的這個地方應該是相對比較安全的地方了,至少不會隨隨便便就沒了命,要是真的遇到危險,那估計也得是等到城外的軍隊開始攻城大戰的時候。
    但是誰能想到,張士信他偏偏就是在這個地方,一下子就沒了命的?
    這隻能說明,張士誠等人之前的判斷,全都是有問題的,這安全的地方其實一點都不安全。
    那這個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如此,其他的他們認為比較安全的地方呢?那些地方又會是什麽情況?真的安全嗎?會不會其實也存在極大的傷亡概率?
    這種安全與否的地區判斷出現了問題,那麽,對於整個戰局的判斷又是否正確?對於軍中情況的判斷又是否正確?對於……各個方麵的判斷,有哪些其實也隱藏著巨大的問題?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大事兒。
    如果說張士信之死,從情感上不能給張士誠造成什麽巨大的打擊的話,那這一係列問題,估計也是能夠給張士誠帶來巨大的打擊的。
    【七月五日,張士誠的女婿潘元紹覺得情況緊急,於是在一次出戰之後回到家中,召見了自己的七名妾侍,對她們道:“我受國家重任,義不顧家,倘若形勢果真不好,我遭遇不測,那我勸你們最好立刻自盡,不要為人恥。”】
    【這裏麵的人物,潘元紹,是張士誠的女婿,但是他其實本姓並非是潘,他其實真正的姓氏應該是趙——趙宋皇族宗室的那個趙。】
    【嚴格來說,潘元紹應該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廷美的後人,在元朝滅亡了宋朝之後,他的先祖改趙姓為潘姓,而後來,到了潘元紹這一代,他又娶了張士誠的女兒,成為了張士誠的女婿。】
    【有這麽一個親戚關係,所以,在當年張士誠決意起兵的時候,潘元紹就跟著張士誠一起起義了,可謂是元老;後來,潘元紹也一直跟隨著張士誠,跟著張士誠渡江,跟著張士誠歸降元朝,然後至今。】
    【而這七名姬妾,按照相關說法,那都是出身良家的女子,沒有名字,隻有姓氏,段氏、程氏、翟氏、徐氏、羅氏、彭氏、卞氏,按照相關記載,在聽到了潘元紹的話之後,當天,就全都選擇了自盡,然後潘元紹把她們火化後埋葬在了後院之中。】
    【不過,按理來說,潘元紹的說法是,“如果我發生不測”,換言之,如果城破了,張士誠這邊完蛋了,那麽“你們最好選擇自盡”,可這七名姬妾卻直接在七月五日當天自盡了,距離平州城城破、張士誠完蛋還有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
    【那麽,這七人到底為什麽就這麽自盡了呢?】
    【後來對此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這七名姬妾都是“烈女”,表示“主君遇妾厚,妾終無二心,請及君時死以報,毋令君疑也”,所以,直接選擇了當天自盡,即對潘元紹有情有義毫不畏死,而潘元紹根本沒想到自己的姬妾竟然是這樣的反應……】
    【其實這是非常符合後來的朝代對於烈女的宣傳和褒揚的。】
    【而另一種說法就是,這七人其實根本不是什麽自盡,而是被潘元紹殺了。】
    【這種說法的根據,在於對潘元紹此人人品的分析上,在和潘元紹同時期的一名詩人曾經描寫過潘元紹的事跡,具體什麽事跡?是他把自己的一名姓蘇的姬妾斬下頭顱還把透露展示給別人看……】
    【因此,這一種說法認為,以潘元紹此人的德行,根本不可能真的有人心甘情願願意早早地為他自盡,一定是潘元紹自己覺得情況不太妙了,所以先行一步殺了自己的七名姬妾。】
    【前麵一種說法,是誕生於和潘元紹一同在張士誠麾下效力的張羽所著《七姬權厝誌》,是受潘元紹所托而作。】
    【後麵一種說法,除了證據來自於詩人楊維楨外,持有觀點的人則是楊慎、王世貞等人。】
    趙匡胤神情扭曲了那麽幾個瞬間。
    他當然不是在乎這什麽烈女不烈女,也不是在乎這七個姬妾到底是怎麽死的,是主動赴死心甘情願,還是被逼自盡,亦或者是直接被人殺死……這對他而言根本不重要。
    他在意的是,這個潘元紹,他他娘的竟然是他老趙家的後人!
    還是他親弟弟的後人!
    這雖然傳到大宋後期,他親弟弟的血脈距離皇室中央就已經相當遙遠了,畢竟一代一代開枝散葉下來,這種本來就是旁支的血脈隻能變得越發邊緣而不可能靠近。
    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皇位上的都不是他這個最小的弟弟的血脈,隻是他或者趙光義兩人的血脈——趙廷美的後人,怎麽可能還是宗室近枝呢?
    但非要說的話,趙廷美的後人,那也是實打實的大宋主枝了,比起那些同族的親戚們,他們兄弟三人的後人當然還是正兒八經的主枝。
    而就這樣的主枝後代,在後來,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