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張獻忠·聯盟

字數:3162   加入書籤

A+A-


    他們所知不多,但是知道的能有這樣的名聲的將領,也就是類似於韓信衛青霍去病他們吧……
    這樣的將領,要是存在,怎麽著也應該之前就已經出頭了啊!現在要是還沒有出頭,那估計就是沒有——明朝都走到了這個地步,恐怕也就真的沒有這樣的天才人物。
    當然,也可能確實有這樣的天才,但是在軍中就是出不了頭……那就沒辦法了,朝廷隻能祈禱這種人才還依舊停留在朝廷的軍隊中,沒有因為缺乏軍餉和才能無法施展被人壓製於是幹脆起義了……
    “但是很難說誒,現在已經有多少個邊軍在逃跑之後先選擇加入起義軍的隊伍了?”還有人道,對此抱有極高的信心。
    確實,現在他們獲得的消息是,起義軍半係邊軍——這樣多的邊軍數量,真的很難說裏麵是不是有那麽一個兩個天賦絕倫的人物……
    【再有,另一個重要人物,和高迎祥一起投到了王嘉胤麾下,此人名叫張獻忠。】
    【張獻忠起義的時間比較晚,是在崇禎三年,換言之,他起義沒多久,就徑直選擇了帶隊投奔王嘉胤——此人的決斷力也算是可見一斑。】
    【按照現在的記載,張獻忠有字,字秉吾,還有號,號敬軒,但是他卻並非是什麽有資財人家出身,相反,他就是貧苦出身。不過,他也確實讀過書,以及,同樣有著參軍的經曆。】
    【萬曆三十四年九月十八,張獻忠出生於陝西定邊縣柳樹澗村,在讀書參軍之後,他在延安府當了一名捕快,後來被革職,轉而又去了延綏從軍——也有說法是他讀書→當捕快→革職→參軍,總之,在延綏參軍後,他又犯了法,依律當斬,結果主將看他狀貌奇異,似是有什麽不凡之處,於是向總兵求情,最終,張獻忠被重打一百軍棍並且除名,隨後,就返回了家鄉。】
    【崇禎三年,在王二、王嘉胤、王自用等人起事三年後,張獻忠在家鄉聚集起來了十八寨農民組成了一支起義軍,響應王嘉胤,而他自己則自號為“八大王”,又因為他的外貌特征,軍中也有人稱呼他為“黃虎”。】
    【而因為他小時候讀過書,後來又參軍接受過比較正規的軍事訓練,性情上又多智謀、果敢勇猛,還在很短時間內展示出了自己過人的指揮才能,因此,他和他的隊伍都迅速成為了聚集起來的起義軍中最有力的一支。】
    朱棣無力捂臉。
    讀過書,參過軍……具有這兩項人生經曆的人,跑過去組織了起義軍……這完全就是災難!徹頭徹尾的災難!
    這簡直比什麽高迎祥一個人生閱曆豐富、走南闖北且善騎射的人選擇起義並且成為起義首領,還要災難!
    高迎祥再如何閱曆豐富,再如何走南闖北,再如何善騎射,那也沒有正經讀過書,也沒有正經參過軍,這就不一樣,很不一樣——讀書,參軍,那是真的不一樣的,足以把一個人改造成一副全新的樣子。
    特別是當這個人本身腦子也很聰明靈活,不是死讀書,也不是渾渾噩噩參軍的時候。
    聰明靈活的人,讀書,就真的能夠從中學到東西,雖然未必是朝廷和科舉需要的東西……在參軍的時候,他們也能夠學到東西,雖然未必是朝廷和將領們希望他學到的東西……
    但是隻要他們學會了,學到了,哪怕隻有一種,當這種人決意和朝廷作對的時候,殺傷力也已經非常大。
    更不要說,張獻忠他是真的二者兼備!
    這太可怕了……
    書生造反十年不成,但是讀過書的人真的成功造反,那麽殺傷力就一定不容小覷,比如西年的黃巢;士卒造反雖然容易有些聲勢,但是因為他們見識不足腦子不靈光,所以容易很快被鎮壓下去……
    但是當這二者結合,朱棣覺得,自己已經能夠確定這個張獻忠的日後了——他的成就……或者說,對大明的摧殘,一定會別高迎祥還要大。
    高迎祥隻要運氣不要太差,莫名其妙早早死了的話,就一定能夠成為那個大明的心腹大患;而張獻忠,他會成為更大的心腹大患。
    這種人,這種人——那個將領看人確實挺準的,這個張獻忠狀貌奇異,日後確實是有一番成就,但是問題是,他不是朝廷喜歡的那種成就啊!他的成就,是踩在大明身上獲得的!不是幫助大明變得更好!
    當時怎麽就求情了,沒有直接把他弄死呢?都已經依律當斬了啊!
    ——朱棣咬牙切齒,突然覺得,軍中的紀律建設有必要加強一下,不能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了,一個該處斬之人,被求情就被放過了……
    這就是缺乏紀律!
    要是這個主將遵守紀律沒有求情,或者,主將求情了,但是總兵恪守軍紀,沒有聽從這個求情,按照紀律處理,那怎麽還會有這個張獻忠在大明的江山上攪風攪雨?
    加強紀律,必須加強!不用等到日後,現在——等到故事結束之後,他就讓人去專門加強紀律!
    【是的,明末的農民起義還有一個特點,即在一定時間段內,不同的起義軍還聚集到了一起,共推盟主——不是類似於絕對首領的那種,而是盟主——帶領所有隊伍一起轉戰四方,這種做法有效增強了起義軍的力量和互相配合。】
    “啊……”劉徹有點同情明朝了。
    這明朝末年的起義軍,還真的和之前朝代的起義軍有點不一樣,有了很重要的一個進步之處……
    這對於起義軍本身來說自然是好事兒,有所進步啊;但是對於朝廷和皇帝來說,就是噩耗了——進步什麽呢?為什麽要進步呢?維持原狀不好嗎?
    但是沒辦法,人家就是進步了,雖然也未必是讀史所以進步,但這更加可怕——不需要讀史,隻需要根據當前情況,就能自動自發覺得,應該聚集到一處,把力量放在一起,達成配合……
    這樣的人,那就是絕對的人才,至少在對於戰局態勢上是人才。這樣的人才,手下有了人手,其他人願意聽命,那他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會非常非常多。說不得,能直接讓明朝人仰馬翻,甚至效仿黃巢或者超越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