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章 第一階段·起於萬曆

字數:3235   加入書籤

A+A-


    【但是實際上,到了張獻忠起義的崇禎三年,起義的第一階段已經漸漸走向了尾聲,即將邁入起義的第二階段——沒錯,雖然看起來確實聲勢浩大,但是實際上起義卻並非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有過低穀。】
    【畢竟,這才剛剛展開大規模起義的浪潮,起義的首領們其實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參與到了推翻一個王朝的曆史進程中;同時,雖然起義軍中也已經有了不少士卒出身的成員,但是大部分參與者其實還是饑民。】
    【那個半係邊軍的時期,還沒有到來。】
    【所以,在崇禎三年之時,起義軍的第一階段就即將結束——就在崇禎元年十月,漢南地區的王大梁率領四百人起義,其後聯合其他地方的百姓,三個月內隊伍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崇禎二年二月,起義軍被聯合剿殺,王大梁身死,餘部三百餘人突圍後轉戰四川。】
    【王大梁的覆滅,其實就標誌了明朝朝廷暫時壓製住了陝西的起義浪潮,但是這隻是暫時的,饑民武裝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沒錯,饑民武裝化,而不是邊軍士卒參與起義。】
    【這件事情暴露的東西很多,不管是起義軍初期的問題,還是明朝朝廷的問題,但後來的三邊總督楊鶴和他的兒子表示,這一場起義其實印證了“流賊之禍,起於萬曆己未”——萬曆己未,其實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也就是萬曆末年。】
    【萬曆末年,遼東戰場上四路進軍,結果三路慘敗,於是這三路剩餘的士卒選擇逃走,他們不敢南下,因為已經傳來消息河南那邊的官員專門等著抓捕他們斬首,於是他們基本選擇西逃,走山西而到了延綏地區,落草為寇。而當時朝堂之上,袞袞諸公都覺得這不過微末小事而已,還是遼東大事更值得注意,因此,這邊就放著不管了。】
    【沒曾想,陝西連年大旱,其他地區的糧食又轉運不足……】
    不少官員在看完這段內容後,頓時更覺得陝西這邊的形式已經嚴重糜爛了:“不過三個月時間,這王大梁就能從四百人擴充至三千餘人,還控製了一些地區……這明朝在內地,至少在陝西這邊的防務到底是如何布置的?”
    怎能這般空虛?
    話說這個時候又不是後來,不過是崇禎元年,起義爆發的第一年而已,這陝西地區竟然已經空虛不設防至此,也不怪後來這造反的規模能夠飛速壯大,不用兩年就蔓延到了周邊省份了。
    總不能是遼東把這邊的兵力都抽走了吧?
    或者說,衛所的兵力真的就全都是老弱病殘,沒有一個能有戰鬥力的?
    “如果遼東的局勢果真如此嚴重,那恐怕還會生事。”更有人道,四路大軍,三路皆是潰敗,還是在明朝表麵情況更好一些的萬曆末年,“不要忘了明朝的京城在哪裏。”
    被這人這麽一說,其他一同聊天的人都悚然一驚。
    這確實是關鍵!更是大難!
    萬曆末年,雖然明朝的情況實質上已經相當嚴重,但到底還算是勉強維持,沒有走到如今這般地步,軍中的情況怎麽樣也還是要好些,士卒的戰鬥力高一些。但是哪怕如此,在遼東地區,竟然還能出現四路進軍而三路潰敗的慘敗……
    同時,這還不是一般的慘敗,而是連潰兵都無力收容的慘敗!
    眾所周知,打了敗仗之後,存活的將領們隻要腦子清醒、條件允許下,那都會執行一項必須得工作:收攏殘部。
    這既是恢複自身戰鬥力的必要做法,也是避免這些潰兵四處流竄為禍他鄉、或者被敵軍收攏走加強了敵軍戰鬥力的必要措施。
    可是明朝,竟然就任由這三路的殘部大量逃走,還基本上都走了山西這條通路,跑到了陝西這邊……
    連潰兵都沒有收攏!
    隻能證明當時戰場上的態勢更加惡劣。
    所以,在萬曆末年,遼東戰場上竟然就出現了這樣的不利態勢,那麽如今,在明朝更加虛弱,更加混亂,既有皇位更迭,又有朝堂清洗和黨爭,還有內部民變的情況下……遼東那邊,不可能不出現新的情況!
    而鑒於明朝京城的地理位置,以及之前就出現過京師被包圍、皇帝被俘虜的先例,那……
    那說不得,北麵的敵人還真的能衝破關隘來到京城周邊一趟!
    到那個時候,到那個時候……
    “到那個時候,哪怕是陝西山西的民變也已經無足輕重了,朝廷必然會優先抽調各處精兵前去勤王救駕,而陝西三邊這一帶,距離京城也不算遠,八成是在被抽調的範圍內。”另一名男子接上了話茬。
    是的,必然是如此,這邊的精兵——如果還存在常規意義上的精兵的話——必定是要被抽調走的,而一旦這部分兵力再被抽調走,那已經眼看著無可壓製的民變浪潮,那將會更加無可控製。
    不過,這邊還有常規意義上的精兵嗎?
    鑒於三邊地區常年兵變,又缺少糧餉,還有士卒大量逃亡,又有旱災……
    “可能已經沒有那種精兵了吧,那種精兵,如果明朝還存在,除了其他地區外,或許就是在遼東一線……”之前那個男子歎道,“隻不過就算沒有了精兵,可若果真外敵殺到京畿地區,那也一定是要抽調兵力的。”
    明朝的很多問題和情況他們還不知曉,但是這部分情況,他們確實已經有了判斷。
    隻不過,哪怕三邊地區的軍隊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可一旦真的發生緊急態勢,誰還管這些?哪怕是充人頭,那也要多來一批人。
    “但是按照明朝軍中的情況,如果是抽調各地兵力勤王救駕,那糧草軍餉軍械這些能保證嗎?”沒過一會兒,便有人道。
    雖然是疑問,但是語氣中儼然是帶著肯定之意——在他看來,恐怕是不能的吧!
    這個問題確實非常關鍵,勤王救駕的兵力那也是軍隊,也是很容易發展成“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的軍隊,如果有什麽不妥當之處,搶掠百姓造成更多的百姓走投無路投身民變,或者說,幹脆這些勤王救駕的軍隊直接嘩變,轉頭投了民變的隊伍……
    那就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