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奮臂一呼·起義
字數:3042 加入書籤
【另有說法,是李自成沒有前去參軍,他在當了驛卒後,又欠了舉人的錢,被縣令抓了,於是他跑到了城外,然後直接率眾起義,殺進了縣城之中,“奮袂一呼,饑民群附,一夜得千餘人”。】
【後來的《米脂縣誌》也這麽描寫:“明末李自成,銀川驛一馬夫耳,因裁驛站、饑荒,無所得食,奮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總之,李自成就這樣起義了,後來,他帶人投奔了不沾泥,再後來,投奔高迎祥,李自成也由此在軍中自稱“闖將”。】
朱元璋沉默了。
這李自成的經曆,怎麽和他還有那麽幾分相似?
少時家貧,當過和尚,給地主幹活放牧,父母去世……
不過轉而,朱元璋就想明白了,天下的窮苦百姓在給自己、給自己的兒女尋找活路的時候,基本上也脫離不了那幾個方法——給地主放牧幹活,自己或者把兒女送到寺廟裏麵,就是其中之二。
這完全就是貧苦人家最常見的找活路的方法。
而父母在少年時期就過世……同樣是貧苦人家的常態。這樣的最普通的農人,家中貧困,人怎麽可能有多長的壽數?常年的勞動、饑餓、疲憊,完全可以讓人在富貴人家還算是壯年的時候就一命嗚呼。
兒女尚且少年之時父母就過世……這可是太正常的情況了。
這不能說是相似,這隻能說是必然,必然的情況,必然的經曆,必然的結果。
當然,經曆過這樣的風霜的人,也基本上都成熟得比較早,能力或許有高低不同,但是心態方麵,卻絕對不會太過幼稚。
所以,李自成日後如果有所成就,那麽他年幼時期的經曆,大約也能算作原因之一,就像是他自己一樣。
轉而朱元璋就更加憤怒了——李自成算是日後大明百姓的一個縮影,如果百姓們都不能安定下來,大明必然是要走向覆滅的。大明的朝廷當時到底在幹什麽?
按照李自成之前的情況,其實也還好,許多人都是這麽渾渾噩噩庸庸碌碌過去一輩子,也不能對大明造成什麽威脅,也不會想著要反抗朝廷……但是一個裁撤驛站,可真是裁撤得好啊!
裁撤了,多少壯年男丁就這麽失業,失去經濟來源,失去工作,然後就開始動腦筋打起其他的主意?
你裁撤了驛站,你也得給他們找點其他活計做一做啊!
不求多麽富裕,但是至少得能夠消磨他們的精力吧?
其實說實話,開國時期總要給百姓們分田,除了為了賦稅、人口、休養生息等等目的外,讓百姓們有活幹、安定下來、沒有多餘的精力搞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目的。
現在大明走到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大量百姓沒了田地,本就少了一個發泄精力的渠道,還直接裁撤了驛站萬事不管……
凡事兒都講究有始有終,特別是天下大事,那更是如此——皇帝這事兒幹的,就是有頭沒尾,那必然就會出亂子。
按照李自成的第一種經曆,他就是走了甘肅軍兵變的路子,這又和之前的軍中問題、皇帝的態度問題掛上鉤了;而按照第二種經曆,沒有參軍,直接在米脂縣外振臂一呼,一夜就聚攏了上千人,這就和朝廷對陝西旱災的賑濟措施、裁撤驛站一事掛上鉤了。
不論是哪一個,都顯得如今的朝廷無能混亂,皇帝也……
百姓們中有不少對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外號感興趣的。
“確實,這還真的都帶了個‘黃’字,難不成這是什麽天意?”有人興奮道。
其他人也多半持有同樣的觀點:“不過,這要是天意,那到底是什麽天意,總不能是外號小名中帶黃字的人就是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吧?或者說,成就大業的人必須小名外號中帶一個黃字?”
周圍人頓時笑出了聲,有人猜測:“這是不是和什麽五行八卦有關?”
這也是他們能夠想到的很可能的因素,之前那漢朝的故事裏麵不還講什麽水德火德還有顏色嗎,大約現在也就是這方麵了,黃色,黃色是什麽德?這個黃色是指李自成他們代表的新的“德”,還是說他們要取代的“德”?
“實不相瞞,我之前還好奇地瞅了一眼那什麽五德什麽的書……太深奧了……”根本看不明白啊!
【說起來,對於導致這麽大規模起義的災荒,朝廷有什麽措施嗎?】
【崇禎三年,陝西的災荒進一步嚴重,但是這個時候,隔壁山西省的官員來了一個“防寇”的名義,禁止從山西把糧食賣到陝西,少了這麽一塊兒來源,陝西的災荒本來就日益嚴重,因此,米價漲到了六錢一鬥。】
【但是這並不是什麽新奇情況,山西的官員敢這麽做,那當然是有把握的——】
【崇禎元年七月,當時的陝西巡按禦史上奏,表示如今陝西地區征兵導致十室九空,又有連年災荒,如今還酷烈異常……所以,既然情況這麽嚴重,百姓們又開始為寇,那不如減免一下賦稅?比如,把天啟七年和今年加派的遼餉免征了,其他的軍餉等也都減輕放寬……】
【再有,希望皇上能夠參考萬曆十一年和十三年陝西大荒的例子,給現在的陝西百姓發放賑濟,救濟災民、安定地方……】
【“萬一禍亂大作,天下動搖,勿謂臣今日緘口不言。”】
【這封奏折其實也非常到位了,既勸說皇帝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同時,幅度也不大——相比於他們的富貴,這些措施不過是朝廷給百姓們施舍一點點他們的殘羹剩飯而已,根本不算什麽。】
【而且,這還是為了明朝的長久考慮,為了明朝的江山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