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功成慶善樂舞詞
字數:5069 加入書籤
舞曲歌辭
功成慶善樂舞詞
一曰九功舞,殿庭朝會所奏文舞也。《新唐書·禮樂誌》曰太宗生於武功之慶善宮。貞觀六年幸之,宴從臣,賞賜閭裏,同漢沛宛。帝歡甚,賦詩。呂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慶善樂》。以童兒六十四人,冠進德冠,紫袴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舊書·樂誌》曰慶善樂,太宗所造也,名九功之舞,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樂也。冬正享宴,及國有大慶,與七德舞偕奏於庭。
功成慶善樂舞詞
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
粵餘承累聖,懸弧亦在茲。
弱齡逢運改,提劍鬱匡時。
共樂還譙宴,歡此大風詩。
生僻字注音
無
注釋
1. 壽丘:傳說為黃帝誕生地,此處代指祖先舊居。
2. 酆feng)邑:西周都城,代指王朝根基。
3. 粵:發語詞,無實義。
4. 累聖:曆代聖王指唐朝先祖)。
5. 懸弧:古代生男嬰掛弓於門,代指誕生。
6. 弱齡:少年時期。
7. 運改:時局變革指隋末動蕩)。
8. 提劍:指起兵征戰。
9. 匡時:匡救時局。
10. 還譙qiao)宴:效仿漢高祖還鄉宴,指帝王歸故裏宴飲。
11. 大風詩:指劉邦《大風歌》,喻帝王功業與豪情。
譯文
壽丘是祖先的舊跡,酆邑乃王朝的前基。
我承繼曆代聖王之業,誕生也在這祥瑞之地。
少年時逢時局大變,提劍而起立誌匡救亂世。
今日共樂還鄉之宴,歡唱這豪情似《大風》的詩句。
背景:此詩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通過追溯祖先功業與自身經曆,歌頌唐朝開國曆程,抒發帝王的功業豪情與對故土的眷戀。
在曆史的長河中,無數帝王的故事如繁星般閃耀,他們的生平、功績,深刻地影響著一個時代的走向,承載著國家與民族的命運。這首唐代佚名作者的詩作,宛如一把精巧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探一位帝王波瀾壯闊的一生,感受他為國家繁榮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輝煌成就。
首聯:溯源根基,彰顯正統
“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詩歌開篇,詩人便將目光投向遙遠的過去,用深沉而莊重的筆觸,追溯帝王的出身與根基。壽丘,那是一處承載著古老記憶的地方,相傳是黃帝的誕生地,其悠久的曆史和神秘的傳說,賦予了它一種與生俱來的神聖感。歲月流轉,壽丘如今雖隻剩舊跡,但往昔的輝煌依然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酆邑,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是周王朝崛起的根基,見證了一個偉大朝代的興起與繁榮。在這裏,先人們辛勤耕耘,奠定了國家的基礎,傳承著民族的精神。
這兩句詩,將壽丘和酆邑並提,猶如兩座巍峨的豐碑,矗立在曆史的長河中,象征著帝王尊貴的血統和深厚的根基。它們不僅為全詩奠定了帝王身份的基調,更暗示了其統治的合法性與正統性。詩人通過對這兩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點的描繪,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位帝王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曆史的選擇,是古老傳統與偉大使命的延續。他肩負著傳承先輩榮耀、開創未來輝煌的重任,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使命與擔當。
頷聯:正統傳承,使命在肩
“粵餘承累聖,懸弧亦在茲”,此聯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進一步強調了帝王的正統繼承地位。“粵餘承累聖”,簡潔而有力地表明帝王繼承了曆代聖君的遺誌。在曆史的長河中,先輩們以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聖德與功績,如同一座座燈塔,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這位帝王,站在先輩們的肩膀上,接過了曆史的接力棒,肩負著延續國家繁榮、傳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懸弧亦在茲”,“懸弧”這一古老的習俗,為詩句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化色彩。在古代,當家中誕生男嬰時,會在門左懸掛一張弓,象征著男兒的誌向與抱負。這裏,詩人用“懸弧”這一意象,巧妙地呼應了帝王的誕生之地,進一步突出了他的非凡出身與使命。這位帝王,自出生之日起,便被寄予了厚望,他的生命中承載著家族的榮耀和國家的未來。他的誌向,如同高懸的弓箭,直指蒼穹,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決心。這兩句詩,不僅展現了帝王的正統身份,更讓我們感受到他所肩負的重大使命,以及為實現國家繁榮而奮鬥的堅定信念。
頸聯:年少壯誌,匡扶社稷
“弱齡逢運改,提劍鬱匡時”,隨著詩句的推進,我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在國家命運轉折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肩負起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重任。“弱齡”,形容帝王年少之時,那時的他,或許還帶著幾分青澀與稚嫩,但眼中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逢運改”,短短三個字,卻蘊含著無盡的滄桑與危機。國家命運的改變,猶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整個國家陷入了動蕩與不安之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這位年輕的帝王並未被困難所嚇倒,他毅然“提劍鬱匡時”。“提劍”這一動作,簡潔而有力,展現了帝王的果敢與決絕。一把利劍,不僅是他手中的武器,更是他心中信念的象征。“鬱匡時”,則生動地描繪出帝王內心的壯誌與抱負。“鬱”字,表達了他內心的憂慮與焦急,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匡時”,則明確了他的目標與使命,即匡扶時世,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這兩句詩,通過“弱齡”與“提劍”的鮮明對比,將帝王年輕時的抱負與擔當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少年英雄在曆史的舞台上,勇敢地迎接挑戰,為國家的未來而拚搏奮鬥的壯麗畫麵。同時,“鬱匡時”也暗示了當時國家麵臨的困境,為下文對帝王功績的描寫做了巧妙的鋪墊,讓讀者對他如何扭轉乾坤充滿了期待。
尾聯:功成名就,萬民同歡
“共樂還譙宴,歡此大風詩”,詩歌的最後一聯,將我們帶入了一個歡樂祥和的場景之中。曆經無數的艱難險阻,這位帝王終於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勇氣和不懈努力,實現了國家的繁榮與穩定。“共樂還譙宴”,描繪了帝王回到故鄉譙郡,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景。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年少時為國家命運憂心忡忡的少年,而是一位功成名就、備受尊崇的君主。回到故鄉,與鄉親們共同歡慶,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肯定,更是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征。宴會上,歡聲笑語此起彼伏,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共同享受著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
“歡此大風詩”,則將宴會的歡樂氛圍推向了高潮。《大風歌》,這首漢高祖劉邦的名作,以其雄渾豪邁的氣勢和對國家的深切熱愛,流傳千古。此處引用《大風歌》,寓意深刻。它不僅象征著帝王的雄心壯誌和對國家的熱愛,更表明這位帝王的功績與威望,可與漢高祖相媲美。在宴會上,人們歡唱《大風歌》,既是對帝王功績的歌頌,也是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期許。這兩句詩,以歡樂的宴會和激昂的歌聲收束全篇,生動地展現了帝王的功績得到了人民的歡呼和認可,讓我們感受到國家在帝王的統治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整體賞析
一)主題思想
這首詩以一位帝王的生平事跡和功績為核心,通過對其出身、抱負、功績以及國家繁榮景象的細膩描繪,全方位地表達了對帝王的讚美和對國家繁榮的歌頌。詩人以崇敬的筆觸,展現了帝王從繼承正統、肩負使命,到年少壯誌、匡扶社稷,最終功成名就、萬民同歡的輝煌曆程。這不僅是對帝王個人的讚歌,更是對唐代社會所向往的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生動寫照。在那個時代,人們渴望有一位英明的君主,能夠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這首詩,正是這種社會心理的反映,體現了唐代社會對帝王的崇敬和對國家美好未來的向往。
二)藝術手法
從藝術手法來看,這首詩堪稱典範。全詩語言莊重典雅,用詞精準,恰到好處地傳達出詩歌的情感與意境。開篇對壽丘和酆邑的描繪,簡潔而富有曆史感,為全詩奠定了莊重的基調。在描寫帝王的生平與功績時,詩人運用了細膩的筆觸,如“弱齡逢運改,提劍鬱匡時”,通過“弱齡”與“提劍”的對比,生動地展現了帝王的成長與擔當。同時,詩歌巧妙地運用了典故,如“懸弧”“大風詩”等,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更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此外,詩中的對仗也十分工整,如“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粵餘承累聖,懸弧亦在茲”等,使詩歌在形式上整齊美觀,在韻律上和諧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對帝王生平和功績的詳細描寫,詩人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而又充滿豪情壯誌的氛圍,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深刻地感受到帝王的偉大與國家的繁榮。
三)文化價值
這首詩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它猶如一麵鏡子,反映了唐代的宮廷文化和政治思想。在唐代,宮廷文化繁榮昌盛,詩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被廣泛用於歌頌帝王、讚美國家。這首詩,正是唐代宮廷詩歌的典型代表,它展現了當時社會對帝王的崇敬和對國家統一、繁榮的追求。同時,詩中所體現的正統觀念、家國情懷以及對英雄人物的讚美,也是唐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這首詩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社會風貌、文化傳統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為研究唐代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研究價值。
喜歡夜讀全唐詩請大家收藏:()夜讀全唐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