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中和樂舞詞
字數:4156 加入書籤
中和樂舞詞
芳歲肇佳節,物華當仲春。
乾坤既昭泰,煙景含氤氳。
德淺荷玄貺,樂成思治人。
同和諒在茲,萬國希可親。
以下是這首詩的生僻字注音、注釋和譯文:
生僻字注音
? 肇zhao)
? 氤氳yin yun)
? 荷he)
? 貺kuang)
注釋
? 肇:開始。
? 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
? 昭泰:清明安泰。
? 氤氳:形容煙或雲氣濃鬱、彌漫的樣子。
? 荷:承受,承蒙。
? 玄貺:上天的賞賜。
? 治人:治理百姓。
? 同和:指與人和睦相處。
譯文
美好的歲月開始了佳節,萬物繁榮正值仲春時節。天地間已經清明安泰,煙靄景色充滿著濃鬱的氣息。我的德行淺薄卻承蒙上天的賞賜,音樂演奏完成便想到要治理百姓。與人和睦相處大概就在這裏了,希望萬國都能親近友好。
在曆史的長河中,唐代的文化藝術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輝。而中和節,作為唐代重要的節日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深厚的家國情懷。德宗皇帝所作的這首《中和樂舞詞》,猶如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那個時代中和節慶典的大門,讓我們得以領略其中的喜慶、祥和與莊重,感受唐代節日文化與宮廷文化的獨特魅力。
首聯:點明時節,奠定基調
“芳歲肇佳節,物華當仲春”,詩歌開篇,詩人便以簡潔而生動的筆觸,點明了中和節所處的美好時節。“芳歲”,寓意著美好的歲月,它象征著生機與希望,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憧憬。而“肇佳節”則直接表明,這個美好的季節,以中和節的開啟為開端,賦予了節日一種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此時正值仲春,大自然仿佛從沉睡中蘇醒,萬物複蘇,生機盎然。“物華當仲春”,描繪出一幅繁花似錦、綠草如茵的春日畫卷。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裏煥發出勃勃生機,樹木抽出嫩綠的新芽,花朵競相綻放,爭奇鬥豔,展現出大自然最為絢爛的一麵。這兩句詩,不僅點明了中和節的時間背景,更為全詩營造了一種喜慶、祥和的氛圍,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仲春的明媚春光之中,感受到節日的歡樂與溫馨。
頷聯:描繪祥瑞,彰顯昌盛
“乾坤既昭泰,煙景含氤氳”,此聯將視角從節日的時間背景轉向了更為宏大的天地宇宙。“乾坤既昭泰”,描繪出天地之間一片和諧、昌泰的景象。“乾坤”,指代天地,象征著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和秩序。“昭泰”,意為光明、安寧、昌盛,表明此時的天地間充滿了祥瑞之氣,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這種和諧與昌泰,不僅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征。它暗示著在德宗皇帝的統治下,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煙景含氤氳”,進一步描繪出煙雲繚繞的景色中彌漫著祥瑞之氣。“煙景”,指的是春日裏雲霧繚繞的美景,它給人一種朦朧、神秘的美感。“氤氳”,形容煙氣、煙雲彌漫的樣子,同時也寓意著祥瑞、吉祥。在這仲春的美好時節,大自然的煙景與祥瑞之氣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的畫麵。這不僅為中和節的慶祝活動增添了祥瑞的氛圍,更象征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如同這春日的煙景一般,充滿了生機與希望。詩人通過對天地祥瑞的描繪,表達了對國家美好未來的期許和祝福。
頸聯:感恩天賜,思索治國
“德淺荷玄貺,樂成思治人”,詩歌的頸聯,德宗皇帝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表達了對上天恩賜的感激之情,同時也展現了他以樂舞為契機,思考治國之道的理念。“德淺荷玄貺”,德宗皇帝自謙地表示,自己的德行尚淺,卻承蒙了上天的恩賜。這種謙遜的態度,體現了古代帝王對上天的敬畏之心,以及對自身德行修養的不斷反思。在古代,人們認為帝王的統治是受命於天,因此,德宗皇帝對上天的恩賜充滿了感恩之情,他深知自己肩負著治理國家、造福百姓的重任。
“樂成思治人”,則表明樂舞的完成讓德宗皇帝聯想到了如何治理國家。中和節的樂舞,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精神寄托。德宗皇帝從樂舞的和諧美好中汲取靈感,思考如何讓國家如同這樂舞一般,實現和諧、有序的發展。他意識到,治理國家需要智慧和策略,更需要關注民生,關愛百姓。隻有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兩句詩,體現了德宗皇帝的治國理念和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也為詩歌增添了一份深刻的思想內涵。
尾聯:倡導和諧,向往和平
“同和諒在茲,萬國希可親”,詩歌的最後一聯,以和諧與團結為主題,表達了中和節樂舞所傳達的和平與友好的理念。“同和諒在茲”,強調了和諧與團結的重要性。在這個中和節裏,樂舞的表演不僅是為了慶祝節日,更是為了傳達一種和諧、團結的精神。德宗皇帝希望通過樂舞,讓人們感受到和諧的美好,從而在生活中倡導和諧、團結的價值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萬國希可親”,則表達了德宗皇帝對世界和平的向往。他希望各國都能和睦相處,相互親近,共同營造一個和平、友好的世界。在唐代,中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與周邊國家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往來。德宗皇帝的這一願望,不僅體現了他的國際視野和胸懷,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和平與友好的追求。這兩句詩,將詩歌的主題從對國家內部的和諧、團結的追求,擴展到了對世界和平的向往,使詩歌的意境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整體賞析
一)主題思想
這首詩以中和節為背景,全方位地表達了對國家和諧、人民團結以及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景。詩人通過描繪節日的喜慶氛圍、國家的繁榮昌盛以及樂舞的和諧美好,展現了唐代社會的繁榮與穩定。同時,德宗皇帝在詩中表達了對上天恩賜的感激之情,以及對治國之道的思考,體現了他的治國理念和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詩歌的最後,以和諧與團結為主題,表達了對世界和平的向往,使詩歌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整首詩充滿了正能量,展現了唐代社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二)藝術手法
從藝術手法來看,這首詩語言莊重典雅,用詞精準,恰到好處地傳達出詩歌的情感與意境。開篇對中和節時間背景的描繪,簡潔而生動,為全詩營造了喜慶、祥和的氛圍。在描繪國家的繁榮昌盛時,運用了“乾坤既昭泰,煙景含氤氳”這樣富有象征意義的詩句,將天地的祥瑞與國家的昌盛緊密聯係在一起,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同時,詩歌中運用了對仗的修辭手法,如“芳歲肇佳節,物華當仲春”“德淺荷玄貺,樂成思治人”等,使詩歌在形式上整齊美觀,在韻律上和諧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此外,詩人還通過對節日氛圍和樂舞場景的描寫,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而又喜慶祥和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中和節的歡樂與莊重。
三)文化價值
這首詩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它是研究唐代節日文化和宮廷文化的重要資料。中和節作為唐代的重要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對自然的敬畏、對國家繁榮的祈願、對和諧團結的追求等。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了解到唐代中和節的慶祝方式、節日氛圍以及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詩歌中所體現的德宗皇帝的治國理念、對世界和平的向往等,也反映了唐代宮廷文化的特點和唐代社會的價值觀。因此,這首詩對於研究唐代曆史、文化、政治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唐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喜歡夜讀全唐詩請大家收藏:()夜讀全唐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