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航南極圈(f)~東印度海上見聞
字數:7538 加入書籤
征航南極圈(f)~東印度海上見聞
東印度洋的海洋地質狀況反映在海洋地形地貌方麵就是洋底分布有大陸架與大陸坡,東印度洋海域的大陸架相對比較窄,在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北部,大陸架的寬度才有所變化,部分地區可以達到數百公裏,但整體上和其他一些大洋邊緣的大陸架相比較起來卻並不算寬闊。而東印度洋洋底的大陸坡則較為陡峭,它是大陸架向深海盆地過渡的地帶,其坡度範圍一般在 3~6°之間,在某些局部洋底區域坡度可能更大一些。
此外,在東印度洋中還存在著海盆與海嶺,東印度洋包含有多個深海海盆,例如西澳大利亞海盆等。這些海盆地形比較平坦,但是深度比較大,通常在4000一6000米左右。此外,還有一些海嶺分布在東印度洋中,例如東經 90°海嶺,它大致呈現出南北走向延伸,對東印度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環流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西澳大利亞海盆位於印度洋東部,地理範圍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南部邊緣與澳大利亞西岸大陸坡相連,並且一直延伸到東印度洋海嶺之間。其長度大約是6000公裏,寬度在2000至2800公裏之間。
西澳大利亞海盆的地質特征非常複雜,其地質曆史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區域內存在多個重要地質單元,如yigarn克拉通,這裏形成了許多世界級的礦床,包括鎳和金礦床,以及礦化偉晶岩。此外,西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地區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科學家在這裏發現了35億年前的隕石撞擊證據和微生物化石,這些發現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和地質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西澳大利亞海盆及其周邊地區是科考研究的熱點區域。例如,科學家利用深海纜控潛器rov)對海山進行了調查,采集了大量深海生物和岩石樣本,這些樣本為研究海洋生態和地質演化提供了寶貴數據。
歐洲對澳大利亞大陸的探索始於16世紀,荷蘭航海家是首批到達該地區的探險者之一。例如,1606年,荷蘭人威廉·詹森iejanszoon)在澳大利亞北部的約克角半島登陸,這標誌著歐洲人對澳大利亞的首次接觸。
世界各國海洋科學家對西澳大利亞海盆的地質研究是現代科學發展的產物,西澳大利亞海盆的發現及其係統性探索和科學描述主要是在20世紀之後開始進行的。
西澳大利亞海盆的地質構造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地質演變過程,主要是受到板塊構造運動、地幔流動以及裂穀演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其形成機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地幔流動與板塊運動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地幔流動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形成的基礎。由於地球深部的地幔物質流動引發了板塊的拉伸和破裂。在地幔流動的作用下,印度洋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地殼的拉張和變薄,從而形成了海盆的雛形。
裂穀的發育與演化過程如下裂穀是海盆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地幔流動和板塊拉伸的共同作用下,陸殼逐漸被拉伸變薄,最終破裂形成裂穀。這些裂穀進一步發展,可能通過海底擴張作用形成新的海洋地殼,最終演化為廣闊的海盆。西澳大利亞海盆的形成與這種裂穀發育和海底擴張密切相關。
西澳大利亞海盆的地質曆史非常悠久,其形成過程可以追溯到數億年前。例如,yigarn克拉通的形成時間約為27億至25億年前,這一地區的花崗岩綠岩地層為海盆的地質演化提供了重要背景。此外,皮巴拉地區的古老岩石記錄了35億年前的隕石撞擊事件,這些事件也對海盆的地質構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裂穀進一步發展和海底擴張的過程中,西澳大利亞海盆逐漸形成並且不斷擴大。其最終形態受到了印度洋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的相互作用、地幔流動的持續作用以及周邊地質單元如東印度洋海嶺)的製約。
西澳大利亞海盆的地質構造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又複雜的過程,涉及到地幔流動、板塊拉伸、裂穀發育和海底擴張等多個環節。這些地質作用共同塑造了海盆的形態和結構,使其成為印度洋東部一個重要的地質單元。
東印度洋海區在地質構造上,板塊邊界與活動表現為東印度洋處於印度洋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的交界地帶,是一個地質活動較為活躍的區域。兩大板塊在此相互碰撞、擠壓和錯動,形成了複雜的地質構造。比如,在帝汶島附近,由於板塊的匯聚作用,存在著一係列的俯衝帶和火山活動。帝汶海溝就是板塊俯衝後形成的地貌特征,這裏地震活動頻繁,時常發生中強地震。
在地層結構上,海底地層主要是由沉積岩和變質岩組成的。沉積岩是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由海洋生物殘骸、陸源物質等沉積而形成的。不同區域的沉積岩厚度和成分有所差異,在大陸架和大陸坡附近,沉積物相對比較厚,主要為泥質和砂質沉積;而在深海海盆區域,沉積物則以深海黏土為主。變質岩則是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由原來的岩石發生變質作用形成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海洋資源上,東印度洋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是重要的油氣產區之一,這裏有大量的油氣田正在開發和生產。此外,在一些深海區域,還可能存在錳結核、鈷結殼等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富含多種金屬元素,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
東印度洋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是眾多魚類、貝類、甲殼類等生物的棲息地。一些重要的漁業資源種類,如金槍魚、鱈魚等,都在這片海域有一定的分布。
同時,東印度洋的珊瑚礁生態係統也較為獨特,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場所。
澳大利亞西海岸海域屬於印度洋海域,而不是南太平洋海域。
從地理位置上看,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直接麵對著廣闊無垠的印度洋。印度洋是世界上第三大洋,其範圍大致介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澳大利亞西海岸沿著南北走向西經110°155c左右的範圍延伸,這一區域明顯處於印度洋的東北部海域。
而澳大利亞東部海岸地帶則完全屬於南太平洋西岸邊。南太平洋主要位於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等)之間,其從南往北的經度線範圍大致在130°180°130c之間,而澳大利亞西海岸並不在這個地理區域內。
十月二十六號上午九點多,秋陽絢麗,“東方紅極地十號”結束了在西經108度附近公海海域科考後,向著西南印度洋深海處繼續迎風破浪暢通航行。
科考隊長潛龍佇立在巍峨高大的科考船甲板上,身旁是他的得力助手李旭揚,此時兩個人正密切觀察著從深潛無人航船艇傳送回來的東印度深淵處海底實況漆黑深淵的東印度洋深處,深潛無人航船艇持續下降著,隻有航船艇四周的探照燈映亮了周圍海域,航船艇附近遊曳著一些各種各樣的深海動物和一些“那吒”係列深潛智慧變色軟體機器人,這些智慧型深潛機器人自由自在遨遊在這片深淵地帶中,自主搜尋著需要采集取樣的科考對象。有的機器人攀附在海底山脈岩壁上采集著一些深淵附生物種;有的機器人的雙手可變成智能鑽探取樣機械選擇好取樣地點後便開始鑽探獲取地質樣體或挖取海底沉積物深處的樣本;有的機器人在六千多米的公海海底區域撿拾著不同形態不同顏色的海底結合物;這些忙碌中的不同形態智慧機器人在完成各自的科考取樣任務後便高速奔向附近的無人潛航船並準確地把獲得的樣本完好無損地通過特殊的傳輸通道傳送到無人航船的專用智慧貯藏艙室中保存。
無人潛航船在完成一個區域的海中科考取樣後,又攜帶著這些智慧機器人科考隊伍奔赴到下一個科考區域後再進行地毯式的探索發現,四處尋覓著科考取樣目標。
深藍色海洋,浩浩蕩蕩,智慧機器人穿梭往來於深潛無人航船艇中,群魚遊來蕩去,一派生機盎然的海底世界。…
這種智慧型的深淵科考方式大大促進了科考成果,讓科考隊員們可以探索到海洋的更深處以及人類還不可以輕易涉險的危險地帶,從而發現更多的海洋秘境,豐富科學研究的範疇,為全麵詳細地了解海洋世界和地球獲取更多豐富真實的資源素材和翔實的科考數據。
東印度洋的海域地質狀況和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和複雜。
東印度洋海底地形複雜,其海底地形包括東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東印度洋海嶺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安達曼群島,南到南緯31度的斷裂海嶺,全長大約有5000公裏,東西寬度大約在150250公裏。
中印度洋海盆是南北縱貫,北部為恒河水下衝積錐所掩蓋的斯裏蘭卡深海平原,西邊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複雜。
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一直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3002500米,平均寬度達到800千米左右。
在地質構造上,東印度洋位於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活動頻繁。印度洋的地質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大約是在1.8億年前形成的,複雜的地質構造使其成為了研究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關鍵區域。
此外,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嶺外,還有許多近似南北向的構造帶,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90度經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
在礦產資源上,東印度洋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等地。
東印度洋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產,如錳結核、鈷結殼、天然氣水合物、稀土元素和磷塊岩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東印度洋的浮遊動物生物多樣性豐富,通過研究顯示孟加拉灣的浮遊動物群落結構與開放性大洋有顯著不同,橈足類的eucaanus ineris和缽水母綱的sanderia aayensis是孟加拉灣缺氧區的主要物種。
此外,海洋科學家們通過一係列科考獲取的樣本進行研究後,從中發現了一些高緯度物種在熱帶東印度洋的出現,如acartiaongireis和gaetanus inutus等,這些發現有助於理解生物地理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顆石藻是海洋鈣化微藻的關鍵類群,通過對東印度洋的研究顯示,顆石藻的垂直分布和生態位特征對理解區域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物群落結構響應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
顆石藻在全球碳循環和海洋生地化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生物多樣性和分布變化可以作為海洋生態係統變化的生態指示器。
東印度洋的深淵區深度超過6000米)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研究發現這些區域支持著多樣化的深淵生態係統,包括深淵端足類動物、蝸牛魚和深淵線蟲等。這些深海生物表現出一係列特殊的極端環境適應性,使它們能夠在如此極端的條件下生存,如抗壓性、熱適應和共生關係等方麵。
東印度洋的海域地質狀況和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和複雜。其複雜的海底地形、頻繁的地質構造、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多樣的生物資源使其成為研究海洋科學和開發海洋資源的寶貴區域。
東印度洋的深淵區深度超過6000米)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這些區域的生態係統獨特並且多樣化,通過科考及研究發現這些區域支持著多樣化的一係例適應了高壓、低溫和完全黑暗條件的海洋生物所構成的深淵生態係統,包括深淵端足類動物、蝸牛魚和深淵線蟲等等生物。這些深海生物表現出一係列特殊的極端環境適應性,使它們能夠在如此極端的條件下生存,如抗壓性、熱適應和共生關係等方麵。
東印度洋深淵生態係統在極端環境條件下的特點就是高壓、低溫和缺乏陽光。在高壓方麵上,深淵區的水壓極高,每下降10米,壓力增加大約100kpa。例如,在6000米的深度,水壓可以達到600個大氣壓。在低溫上,深淵區的溫度通常在2c左右,接近冰點。而在缺乏陽光方麵,由於深度超過了6000米,陽光無法穿透,導致這些區域完全黑暗。
在生物適應性方麵的抗壓性上,深海生物通過特殊的生理結構和代謝途徑,如調節體內鹽分和水分平衡,來適應高壓環境。而在熱適應上,深海生物通常具有適應低溫的酶和蛋白質,以維持正常的生物化學反應。在共生關係上,許多深海生物依靠與其他物種的共生關係,例如有助於分解有機物的細菌,從而在深海缺乏營養的環境中生存的。
深淵生態係統中的深淵端足類動物,在種類和分布上多樣。深淵端足類動物是深淵生態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食物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也是其他深海生物的食物來源。這些小型無脊椎生物在深淵地帶表現出適應性強,它們通過特殊的生理結構,如堅硬的外骨骼,來抵抗高壓和低溫環境。
如蝸牛魚是已知生活在最深海域的魚類之一,它們沒有魚鰾和膠狀的身體,適應力極強,能夠在極端壓力下生存。在生理機製方麵,蝸牛魚通過積累多不飽和脂肪酸來維持細胞膜流動性,從而來對抗高壓環境的。
而深淵線蟲的功能表現為這些微小的生物在深淵區的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通過分解有機物質,促進了營養循環。深淵線蟲是通過分解作用,將有機物質轉化為簡單的化合物,為海底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營養,維持生態係統的平衡,起著一定的生態作用。
深淵生態係統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新物種,深淵區生物的多樣性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生物適應性和進化的重要線索,有助於我們理解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起源和演化。
在生態學和環境保護中,研究深淵生態係統有助於人類了解深海生態係統環境的脆弱性,以及人類活動對深海生物和生態係統的影響。
在保護措施上,通過研究深淵生態係統的特點,可以製定出針對性的保護策略,防範深海生態係統崩潰而引發的連鎖風險。
在資源開發與合作方麵上,深淵生態係統展示出了巨大的資源潛能,為解決全球生物資源枯竭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在深淵生態係統的研究上需要國際合作,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展示了開放與合作的姿態,推動了全球深海科學規則製定。
總之,東印度洋的深淵區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雖然條件惡劣,卻仍然支持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通過研究這些生物的適應機製和生態功能,人類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極限,並為生態保護和技術開發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這也是曆年來,世界各國進行海洋科學考察的目的,隻有深入持續地去接觸浩瀚無限的壯闊海洋世界,人類才能夠不斷地去發現新情況新物種,通過係統化的科學研究從而不斷地提高和豐富人類認識海洋的知識。
碧海洶湧澎湃,激浪襲打著“東方紅極地十號”科考船巍峨高大的船體,高高的甲板上,科考隊長潛龍正有條不紊地指揮著船上無人科考小組的隊員們開展著空海一體化的科考工作。
六千米的深淵處,奇形異狀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正通過深潛無人航船艇和一群智慧機器人所配備的眾多高清攝像頭清清楚楚地源源不斷地傳送到母船上的量子雲信息庫中定格存貯保存起來了。
陽光爍爍,海浪陣陣,沉金浮雲相映成趣,巨鯨噴泉,飛魚淩空,海豚逐浪,船舶點點,群鳥翔舞。
喜歡走向深藍(幻想小說)請大家收藏:()走向深藍(幻想小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