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周昭王南征
字數:4923 加入書籤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西周的天空下,一場風雲正在悄然匯聚。周昭王端坐在巍峨的宮殿之中,眼神堅定而銳利,他的心中正謀劃著一場關乎王朝興衰的重大軍事行動——親率大軍,對東夷各國展開一場規模宏大的軍事威懾行動。
東夷,這個在古代泛指東方各族的稱謂,自西周初年起,就一直是周王朝統治路上的一塊“心病”。這些散落在東方大地的方國部落,就像一群不安分的野馬,對周王朝的態度時而溫順馴服,時而又桀驁反叛。在西周初年,周公和周成王曾發起過東征,周朝的勢力如洶湧的潮水般一度抵達今山東境地。然而,淮夷、徐夷等地卻似那倔強的頑石,依舊不肯輕易屈服,時常掀起反叛的浪潮,一次次衝擊著周王朝的統治秩序,成為了周王朝的心腹大患,令曆代君王憂慮不已。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曆史背景下,考古發現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過去的神秘之門,為我們揭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片段。周昭王在命令曾國君主南宮氏執行防禦與征伐淮夷的使命後不久,又向他下達了新的任務。鎛銘記曰:“昭王南行,豫預)命於曾,鹹成我事,左右有周。賜之用鉞,用征南方。”這段古老的銘文,就像一把鑰匙,解鎖了曆史的密碼。它清晰地表明,昭王不僅有著征討南方的宏偉計劃,還提前對曾國君主下達了詳盡的命令,鄭重地賦予其征伐南方的重任。“於曾”即“往曾”,而“昭王南行”更是明確無誤地指向昭王即將南伐荊州地區的荊楚。原來,昭王一生曾兩次征伐楚國,首次征伐就發生在這意義非凡的昭王十六年。為了確保南征三苗後代楚蠻部族能夠取得成功,昭王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他深知穩固後方的重要性,於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向東夷進兵。
當周昭王的大軍如鋼鐵洪流般壓向東夷諸國時,強大的軍事壓力如同泰山壓頂一般。東夷諸國在這股不可阻擋的力量麵前,就像受驚的小鹿,紛紛望風歸順。他們再也不敢有絲毫的異動,隻能乖乖地匍匐在周王朝的威嚴之下。到周昭王正式伐楚之時,東夷和南夷已有二十六邦國紛紛前來臣服朝見。這些邦國的使者們,帶著珍貴的禮物和滿滿的誠意,長途跋涉來到周王朝的都城,向周昭王表達他們的忠誠。這一係列的軍事行動,無疑是周昭王雄才大略的有力證明,也極大地加強了周王朝對東夷諸國的控製力,讓周王朝的威名在東方大地更加響亮。
通過這場東夷之戰,周王朝成功地孤立了在荊州地區叛亂的三苗後代楚蠻部族。這一精妙的戰略部署,就像精心布局的棋局,為後續南征荊楚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與此同時,周王朝還將南國之淮夷視為重點防禦對象,而控製繁陽則成為了征伐淮夷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周昭王就像一位高瞻遠矚的棋手,一步步地落子布局,為周王朝進一步擴展和鞏固南方疆域奠定了堅實基礎。
周昭王所征伐的虎方、三苗後裔楚蠻和揚越,泛指長江中遊江漢之間的眾多方國和部落。這一區域的土著被周人稱為“荊”或者“楚荊”“荊楚”“荊蠻”“楚蠻”。在這些複雜的部族中,占比最多的是三苗後裔楚蠻部族,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是商朝的遺民。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這些部族的勢力不容小覷。他們在長江中遊江漢一帶紮根已久,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和社會組織,對周王朝的統治秩序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周昭王為了加強對這片區域的控製,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決定對虎方、三苗後代的楚蠻和揚越先後發起三次征伐。
據詳細的史籍記載可知,周昭王十六年和十九年分別進行了這兩次南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前841年國人暴動之後,中國曆史才開始有較為明確且普遍認可的紀年,而在此之前周昭王時期的紀年無法嚴格對應公元紀年。在這兩次南征過程中,周昭王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進行了嚴謹的軍事部署。他選擇在成周集結軍隊,成周這座城市在當時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就像一個巨大的軍事樞紐,是當時的軍事中心之一,便於調兵遣將。在這裏,來自各地的兵力能夠像百川歸海一樣有效地集中起來,形成強大的戰鬥力。與此同時,周昭王一聲令下,各方諸侯紛紛響應,率領本國部隊跟隨自己南下征戰。
在軍隊出征之前,還有一係列精心的準備工作。王室軍隊和諸侯國軍隊在南山開展了以狩獵為形式的作戰演習。這場狩獵演習,看似是一場輕鬆的娛樂活動,實則暗藏玄機。在那茂密的山林之中,士兵們穿梭其中,追逐著獵物,就像在模擬真實的戰鬥場景。他們在狩獵中熟悉戰鬥流程,學會如何在複雜的地形中靈活應對敵人,提高自己的戰鬥技能。同時,不同部隊之間的配合也在這次演習中得到了充分的磨合,大大增強了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演習完畢之後,大軍開始踏上征程。大軍從上侯出發,這是一段充滿挑戰的行軍之路,他們需要途經汝水和汜水,那滔滔的江水奔騰不息,給行軍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接著又要經過方城、鄂師等地,最終到達漢水。這是一條較為複雜的行軍路線,沿途需要經過多山、多水的複雜地形,對行軍的組織和後勤保障是巨大的考驗。為了確保後續征戰的順利進行,周朝大軍的先頭部隊承擔了多項重要任務。他們率先巡察經過的道路,仔細地對道路的通行狀況進行檢查評估,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的危險。先頭部隊還會在合適的地點建立周王行宮,行宮的建造不僅要考慮安全因素,還要兼顧舒適性,為後續大軍到達後提供一個舒適的住宿和休息場所。並且,他們還要詔告南方曾國、鄧國和鄂國等各諸侯國周王征荊楚的旨意。這不僅是簡單地傳達命令,更是一種對南方諸侯的軍事動員和政治協調,讓各方力量能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先頭部隊同時在漢水中洲積貯軍事物資,這些物資種類繁多,包括糧食、兵器、營帳等各種征戰所需物品。充足的物資儲備,就像堅實的後盾,為大軍順利渡過漢水去征伐荊楚做好了堅實的準備工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中,第一次南征可謂是一帆風順,其行動計劃周密而細致。大軍經由唐湖北隨州西北)、厲湖北隨州北)、曾湖北隨州)、夔湖北秭歸東)等地。一路上,王室直屬軍隊宛如一把鋒利的寶劍,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他們裝備精良,身著堅固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每一個士兵都經過了嚴格的訓練,紀律嚴明。在征伐過程中,他們衝鋒在前,起到了主導作用。而跟隨的北方諸侯國軍隊也積極配合,他們帶來了各自獨特的軍事力量,有的擅長騎射,有的則在近戰中勇猛無比,與王室軍隊相輔相成。同時,南方的曾國、鄧國和鄂國等諸侯國也出兵相隨。南方諸侯國的軍隊熟悉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他們就像當地的向導,對山林河流、道路村落了如指掌。並且在當地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能夠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和幫助。這些南方諸侯國軍隊的加入,為此次南征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大軍征戰很快收到戰果。他們一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就像一陣狂風掃過,直至江漢地區。江漢地區物產豐富,有著眾多的財寶。周昭王的大軍在這裏收獲頗豐,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勝利,周人特地鑄器銘功,將此次征伐的英勇事跡和輝煌成果鑄刻在青銅器等器物之上。這些青銅器,承載著曆史的記憶,成為了研究當時曆史的重要文物,讓後人能夠透過它們,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在經曆了首次南征的一係列波折與收獲後,很快,周昭王便著手組織了一場聲勢更為浩大、軍威更為雄壯的第二次南征。這一次,周昭王可謂精心籌備,他調集各方精銳,就像在召集天下的英雄豪傑。各地的勇士們紛紛響應號召,從四麵八方匯聚而來。同時,他還集結了大批糧草物資,堆積如山的糧草為軍隊的遠行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各地諸侯也紛紛響應號召,率領各自的部隊踴躍參與。軍隊在行進過程中,場麵震撼人心。旌旗蔽日,那一麵麵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軍隊的威嚴。戰鼓雷鳴,每一聲鼓響都仿佛敲在人們的心上,讓人心潮澎湃。整個軍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磅礴氣勢,讓周圍的人無不為之震撼。
周昭王此次南征,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勢如破竹。楚地各族麵對周昭王這如蛟龍出海般的強大軍隊,就像脆弱的蘆葦,紛紛敗退。周軍憑借著高超的軍事戰術和強大的戰鬥力,成功地征服了眾多城池與部落。在這場征戰中,周軍收獲頗豐,尤其是得到了大量珍貴的青銅資源。這些青銅資源,對於周王朝來說,無疑是珍貴的財富。它們不僅可以用來鑄造各種鋒利的兵器,增強王朝的軍事實力,讓周王朝的軍隊更加銳不可當;還能用來鑄造精美的器物,彰顯周王朝的輝煌與威嚴,讓四方諸侯都對周王朝心生敬畏。
在周昭王第二次南征中,昭王又打了勝仗,得以班師回程。當這支龐大的軍團浩浩蕩蕩地踏上歸程時,沿途百姓無不仰望著這支凱旋之師,心中滿是對周昭王的敬畏與崇敬。南方的諸多部落和城邑,也都紛紛派使者前來迎接,進獻當地的特產和珍寶,以表達對周王朝的臣服之意。使者們帶著精美的絲綢、珍貴的香料、稀有的玉石等禮物,謙卑地跪在地上,向周昭王獻上他們的忠誠,這場麵彰顯著周王朝的無上榮耀。
據《竹書紀年》記載,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南征發生在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當時周昭王高舉征伐楚地的大旗,“伐楚,涉漢,遇大兕”。一般來說,此次戰爭與上述《牆盤》記載相同。在那場戰役中,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當大軍踏上漢水的那一刻,碧波蕩漾的江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即將展開的激烈戰鬥。而當渡漢水時,大軍又遇見了“大兕”犀牛)。這種體型龐大、皮糙肉厚的猛獸,突然出現在江麵上,讓不少將士都為之驚愕。它那巨大的身軀在水中翻騰,濺起高高的水花,仿佛是大自然派出的守護者,阻擋著周軍的前進。不過,周昭王的軍隊憑借著無畏的勇氣和精湛的戰技,他們手持長矛,呐喊著衝向大兕,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成功地將大兕驅逐,繼續向荊楚地區進軍。
第三次南征於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展開。這一次,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然而,這場征戰卻遭遇了極為惡劣的天氣。當時,“天大曀,雉兔皆震”,整個天空被陰沉昏暗的烏雲所籠罩,仿佛一塊巨大的黑布將世界包裹。狂風呼嘯著,如同一頭頭凶猛的野獸在咆哮,吹得樹木東倒西歪。電閃雷鳴,一道道閃電劃破黑暗的天空,緊接著是震耳欲聾的雷聲,仿佛是天地都在此刻大發雷霆。在這種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大軍出征,將士們心中不禁湧起陣陣寒意,他們緊緊握著手中的兵器,但內心的恐懼卻難以抑製。最終,在漢水附近的戰場上,周軍遭遇了慘重的失敗,“喪六師於漢”,損失慘重。士兵們在泥濘的戰場上奮力廝殺,但惡劣的天氣和敵人的頑強抵抗讓他們漸漸陷入了困境。許多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周軍的士氣也一落千丈,這場戰爭的失敗給周王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據魯紀年推算,此時為周昭王十九年。此次南征聲勢浩大,陝西扶鳳出土的“牆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然而,這場看似氣勢恢宏的征伐,卻以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收場。由於此次戰敗的結果實在太過沉重,給周王朝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周人諱言此事,隻能模糊地說“南巡不返”。這場失敗就像一道深深的傷疤,刻在了周王朝的曆史上,讓後人不禁對周昭王的南征之路充滿了感慨與思考 。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