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周昭王南征史實
字數:5378 加入書籤
在廣袤無垠的曆史長河中,無數神秘事件如璀璨星辰,吸引著後世學者的目光。其中,昭王南征之“楚”為楚國的說法,猶如一顆閃耀的明珠,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經嚴謹考證,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文藝作品中,具體而言,是在王逸注釋的《楚辭·天問》中。
東漢時期,文化初興,學術逐漸從沉睡中蘇醒,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在那文化複蘇的歲月裏,學者們對古代文化典籍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投身於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與注釋工作。王逸,便是其中一位傑出的學者。他以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對諸多古代文學作品進行了係統而全麵的研究。
在《楚辭·天問》這部充滿奇幻與神秘的文學巨著中,記載了關於周昭王南征的諸多信息。王逸在對這部作品進行注釋時,對周昭王南征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剖析,進而提出了“楚”為楚國的觀點。這個觀點,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了學術界層層漣漪,一種新的學術思潮開始悄然興起。
自王逸在《楚辭·天問》中提出“楚”為楚國的觀點後,這一觀點猶如一顆定海神針,在漫長的學術傳承過程中,深深地紮根於學者們的心中。它如同一種約定俗成的“真理”,被學者們口口相傳,代代相承。
每一個研究相關曆史的人,無論是飽學之士,還是初涉此領域的年輕學者,在探討昭王南征這一重要曆史事件時,幾乎都將其定位為針對楚國的軍事行動。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這一觀點在眾多曆史研究和學術討論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幾乎成為了一種不可撼動的定論。
然而,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重重迷霧之中。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新的證據和解讀如同一束束曙光,透過曆史的迷霧,照亮了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就拿《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來說,其中明確載道:“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這段記載,充滿了神秘色彩,仿佛是曆史在夜空中投下的一道神秘之光,不經意間透露了周昭王南征的結局。周昭王的第三次南征,對於彼時實力尚在的西周王朝而言,無疑是一次極為沉重的打擊。
在那次充滿未知與艱險的征程中,周昭王最終薨於漢水,而他率領的六師也全軍覆沒。這場災難性的南征,如同一場可怕的浩劫,無疑是西周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可歎的是,經過春秋筆法的潤飾,正史對於此事卻諱莫如深。史官們仿佛被一層無形的力量所束縛,在曆史的長河中刻意回避某些真相,使得後人想要了解其中的詳情變得愈發困難,就如同在茫茫大霧中探尋一條隱藏極深的道路,稍不注意便會迷失方向。
時間來到北宋時期,在湖北安陸一帶,一場意義重大的考古發現悄然而至,宛如在曆史的塵埃中點燃了一盞明燈。在這裏,出土了六件精美的青銅器,它們造型古樸,紋飾精美,被後世稱為“安州六器”。
這些古老的青銅器,宛如曆史的“時光膠囊”,承載著那段遙遠歲月的珍貴信息,為我們透露了周昭王南巡的一些相關信息。
據史料記載,周昭王十六年,昭王雄心勃勃地發動了南巡親征行動。此時的昭王,意氣風發,壯誌滿懷,他將目光投向了楚荊地區。為了保證此次進軍的順利,他精心挑選並任命了合適的將領,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其中,曾國國君南宮氏被委以統帥的重任,負責整體指揮作戰。而一個名叫中)的人,則擔任先鋒,負責前出探索敵情、聯絡各方等關鍵任務。中)憑借著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豐富的外交經驗,帶領軍隊積極聯絡漢陽地區的姬姓諸侯。這些姬姓諸侯感受到了昭王的大義,紛紛表示願意為大軍提供支持和幫助,為此次軍事行動開道。
與此同時,曾國、鄧國和鄂國也積極配合,精心為周昭王準備行宮。一路上,周昭王的軍隊得到了漢北各姬姓諸侯的熱烈支持,隊伍迅速壯大。在各方力量的協同合作下,周軍很快就深入到了江漢腹地。原來臣服於楚荊的大部族、小方國,看到周軍的強大陣容和順利推進,紛紛順應形勢歸順昭王,這使得周昭王的威望和影響力在江漢地區迅速傳播開來。
在南征的過程中,中軍的先頭部隊率先到達長江。這支英勇無畏的先鋒部隊,如同一把利刃,刺入了敵人的防線。而後軍也隨後趕到,兩軍合兵一處,對鄂部駐地發起攻擊。經過一番激烈戰鬥,周軍憑借著強大的戰鬥力,順利攻占了鄂部駐地。隨後,大軍沿著漢水東岸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無不臣服。
當到達長江邊時,昭王果斷地留下一支人馬在江北守衛渡口,確保退路的安全。自己則親自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渡江南下。
而此時,揚越的鄂部麵對周軍的強大攻勢,將主力迅速收縮到南麵的大山中,企圖利用複雜的地形和險要的地勢來阻擋周軍的前進。昭王並沒有被這一表象所迷惑,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智慧,巧妙地指揮軍隊繼續推進。最終,周軍成功占領了銅綠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銅綠山作為南方的戰略要地,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地勢險要,是周軍此次南征的一個重要收獲。這裏蘊含的豐富礦藏,為周朝的軍事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占領銅綠山後,昭王並沒有急於返回,而是渡江北上,在唐國今湖北隨州西北)召集了漢陽諸侯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盟會。
在盟會上,周昭王對此次南巡親征中的有功之臣進行了論功行賞。他特別對先鋒中)給予了豐厚的賞賜,賞賜了大量馬匹和珍貴的銅材。中)接過賞賜,感激涕零,發誓要為昭王和周王朝效力。元帥南宮氏也不甘示弱,他憑借出色的指揮和卓越的領導能力,同樣得到了眾多賞賜。對於其他有功的將士和各諸侯來說,他們也都在這個盛大的盟會中得到了昭王的認可和封賞。
這場盟會,無疑是昭王鞏固統治、擴大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它不僅增強了各諸侯對周王朝的忠誠度,也為周王朝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中用昭王賞賜的銅材,精心鑄造了一批青銅禮器。在這批青銅禮器上,他鄭重地刻下了文字,詳細地記載了此次戰爭的經過和他所得到的賞賜。這些珍貴的文字,猶如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成為了後人了解那段曆史的重要窗口。
而昭王在班師回朝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周昭王給貴族們分發了一些銅材,同時將大量的銅材運回中原。這些銅材在後來的歲月中,多被用來鑄造青銅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安州六器。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發起南征行動。這一次,他與大臣祭公等,率領戍衛鎬京的西六師再次踏上南征之路。
開始時,一切似乎都朝著周昭王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周軍從唐國今湖北隨州北麵)出發,經過厲國、曾國,一路向南順利推進。為了壯大此次南征的聲勢,昭王還派出大臣前往長江中遊的大小邦國,招撫各部落。這些大臣們不辭辛勞,他們跋山涉水,積極與各部落進行接觸和溝通,向他們傳達昭王的旨意和政策,爭取他們的支持。
昭王本人則率領大軍沿江而上,直抵夔國邊境今湖北秭歸)。一路上,周軍軍威浩蕩,他們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鎧甲閃爍著冷峻的光芒,展現出西周王朝的強大實力。周軍所到之處,百姓們紛紛夾道歡迎,對這支威武之師充滿了敬畏和歡呼。
周軍凱旋回師渡漢水時,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災難。由於此前北返攜帶了俘獲的大量戰利品青銅即考古銘文中的“孚金”),導致橋梁的承載能力不堪重負,最終橋梁垮塌。
這一突發事件如同晴天霹靂,打破了周軍勝利的喜悅。更為糟糕的是,此時又遭遇了異常天災。狂風呼嘯,暴雨傾盆而下,滔滔江水如同猛獸一般洶湧奔騰。天災和橋垮的雙重打擊,使得周軍損失慘重。士兵們在洪水中掙紮求生,許多寶貴的裝備和物資也被洪水衝走。
這場突發的災難,給周昭王的南征畫上了一個沉重的句號,也讓西周王朝的未來更加充滿了未知和變數。
在探尋曆史的幽微之處,我們可以依據《紀年》這一珍貴的曆史資料。《紀年》乃周朝史官精心撰纂而成,猶如一部生動且詳實的曆史畫卷,記錄著那個遙遠時代的諸多事件與細節。
在這一年,關中地區的天空中仿佛被神秘的麵紗所籠罩,持續籠罩著大範圍長時間的陰雲。這些陰雲密密麻麻地堆積在天空之中,仿佛沒有邊際一般,將整個關中大地都淹沒在這片昏暗的色調之中。
據氣象學的常識,如此濃厚的陰雲預示著降水的必然來臨。當陰雲密布之時,降水往往是充沛甚至是大雨傾盆而下的。而秦嶺一帶,作為地理形勢獨特的重要山脈區域,其地形複雜且山勢險峻,諸多河流發源於此,漢江便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條。
一旦秦嶺一帶降下大量雨水,由於地形的急劇變化,水流會迅速匯聚,在山穀間形成洶湧奔騰之勢,然後順著河道奔騰而下。
漢江,作為南方地區一條重要的水係,其河道承載能力有限。當來自秦嶺的大量降水迅速匯聚而來時,漢江的水量會急劇增加。其水流攜帶的巨大能量和強大的衝擊力,會引發洪水的猛烈爆發。洶湧澎湃的江水,猶如千軍萬馬,以無可阻擋的氣勢席卷而來,對下遊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而在當時,周人卻渾然不知,他們依舊停留在漢江下遊的洪泛區。這片洪泛區地勢相對低窪,是洪水泛濫時極易遭受侵襲的區域。周人的營地中,人們依然按照往常的生活節奏忙碌著,未察覺到即將降臨的滅頂之災。他們或是在準備行裝,或是在討論接下來的行軍事宜,對於那逐漸匯聚而來的洪水的威脅,完全毫無知覺。
回溯曆史,周人此次南征,可謂是精銳盡出。六師,這是周王朝統治下最為精銳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他們承載著周王朝的期望,肩負著完成南征的重任。
而他們所麵對的對手,不過是三苗後裔楚蠻族群。從實力上來看,楚蠻族群與周人的六師相比,並不強大。楚蠻分布較為分散,尚未形成一個高度集中和強大的統一力量。他們的軍事裝備和戰鬥組織等方麵,也難以與周人的六師相提並論。
按照常規的戰爭邏輯,倘若沒有某種特殊的、不可抗力的因素介入,僅僅依靠雙方兵力的對比,周人的六師完全有能力在南征的征程中取得勝利,更不會出現全軍敗沒這樣令人震驚的結果。然而,曆史的發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而這場洪水,無疑成為了改變戰局的關鍵因素。
當時間的長河緩緩流淌,周昭王在南征的變故後不幸駕崩。在那個信息傳遞尚不發達的古老時代,沒有一套完善且高效的通信機製能夠迅速將這一消息傳遍各個諸侯的領地。因此,在一片寂靜中,周昭王並未向諸侯正式告喪。
在宗室諸侯的商議與推舉下,他們一致決定擁立周昭王的長子姬滿繼承王位。姬滿,這位肩負著曆史使命的王子,在眾人的期待與擁護下,登基繼位,成為了新的周王朝君主,史稱周穆王。周穆王的繼位,開啟了周王朝一個新的篇章,然而,此前周昭王南征的種種謎團,依然在曆史的長河中若隱若現,等待著後人去探尋、去解讀。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